说宁洱故事|百年古城之一所学宫

宁洱原称普洱。解读老普洱的历史,要把心和脸都贴近大地、贴在久远的时光长河中,贴在高山密林的涛声里,才能感受到那厚重、苍凉而又辉煌灿烂的历史颤音。

在老普洱的时光里,闪烁着祖先的智慧,土地的灵感和山河的璀璨…..那是一段千回百转的茶盐古道,是一曲牵肠挂肚的赶马小调,是一个个还散发着丝丝热气的马蹄印,更是跳动在亘古大地上厚重、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歌谣……

封面照片:普洱中学大门

一所学宫

对老普洱的历史略知一二的人,都对当地文化底蕴的丰厚赞叹不已。其实,追根溯源,这“文化底蕴深厚”的源头,是至今还被后人念念不忘的三所书院。 寒暑百年易,沧桑几度迁。

以传道济世、兼容并蓄、自由讲学为特征的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极具特色的教育制度,直到1901年教育“新政”之后,才优雅地画上了休止符而改称为学堂。从此,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逐渐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烟之中。

按照大清朝义律,设立府治的地方,必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机构,也就是书院。普洱设府后,辖区内就理所当然地出现过三所有名的书院:普阳书院、凤鸣书院和宏远书院。光绪年间修成的《普洱府志》里面,就自豪地有了“普洱府城户习诗书”的文明记载。


1922年3月16日普洱高等小学

普阳书院

普阳书院建于雍正十年(1732年),它是普洱府第二任知府漆扶助主持创办的。这是普洱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书院,也是第一所官办书院。地点就在普洱府城南门外的新民街。书院建筑是砖木结构楼房,其实是个独立的具有北方气息的四合院。书院重点讲习科举的应试诗文,接收普洱府一县三厅的童子乡试的学生就读,官府安排一定的生活补贴。书院供奉儒家祖师爷孔子,所以有人称其为孔庙,本地人则习惯称为黉学。普阳书院的校长称为山长,由普洱知府聘用,每月得修银120两,另在年头岁尾得聘礼和贽敬各4两。书院成立后,整个府城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起来,尤其到春节,府城内的住户都把字斟句酌地写一副好对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当作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贴好后,拍着圆滚的肚子,从各个角落进行审视,无论是含意,还是纸张质量,或者粘贴,只要挑得出一丁点毛病,都要重来。自己不会写的,就只能请人帮忙,那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可见当时的文化教育氛围是何等的浓厚。漆扶助是个江西籍人,主办普阳书院的同时,老先生还先后在城内的关帝庙、文昌宫、明伦堂、义正里勐先等地开办了6所义学。辞世后,宁洱老百姓特地修建了“漆公祠”纪念这位教育先人。


普洱黉学

凤鸣书院

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威远同知(景谷县长)傅鼐倡办凤鸣书院,这是普洱府的第二个书院。最初设在凤新街头的文昌宫内,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知府林以渭将其迁到北门外凤凰山漆公祠,并进行了扩建,挂上“凤鸣”匾额。这个书院生意比较好,有记载说,有一年生员、童生共28名。而且有书院山长主讲1人,管事3人,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治三年(1864年),凤鸣书院毁于兵灾,一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地方乡绅捐赠重建。


黉学示意图

宏远书院

清末,普洱府城以茶为主的贸易进一步扩大,道、府、县相继成立。而普阳书院和凤鸣书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所培养学生只参加科举考试,只能死记硬背,书生味太重,老百姓需要的,是会说能记账的实用型文化人。比如,一个外地来的叫艾芳馨的乡绅,茶盐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却缺乏进货出货记账的人,加上他是外来的,在言语沟通上有一定困难,因为挑选不到适合的人才,生意陷入困境。他便联合和他同样困惑的乡绅一起,提出只要官府同意建书院,商家愿意出钱出力,这也算是最早的民间集资办学吧。


宏远书院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官民的积极倡导下,普洱府衙第三所书院——宏远书院在城西北莲花塘边破土开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某一天的早晨,笼罩在普洱府城上空的浓雾还没有散去,道员陈灿和知府、知县及众乡绅等一行在凤新街头的关帝庙前汇集,一起去视察刚完工准备开学的宏远书院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他们热热闹闹走进新建好的书院,只见东面修了大门,南面修了教学室, 在莲花塘的中心修建了澄心亭,整个莲花塘堤岸整理得清新淡雅,大家甚是高兴。道员陈灿提笔写下“坦荡荡襟怀,看山梁雉,濮濠游鱼,放眼时无非道妙;活泼泼天趣,喜绿草风光,白莲霁月,满腔子都是生机”一联,赢得众人的喝彩。校长是一个叫陈度的云南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时年才31岁。他积极推行西方教育模式,教授学生算学和其他新科,还灌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念,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宏远书院更名为“普洱译算学堂”,后来干脆改为“普洱府中学堂”,开启了边地现代教育先河,后来有人甚至称其是云南新学第一校。孙中山先生组建政府时的司法部次长吕志伊先生、云南独立战争蔡锷参谋总长庾恩旸将军、我国早期的炮弹专家柳灿坤、著名诗人雷同等都是普洱府中学堂的首届生。

宁洱这个小地方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1922年老普洱师范学校

文章来源: 宁洱发布
文字:徐培春 图片:白马辛荣、白佳
编辑:佘宜蔓
编审:李一锐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