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最后一排(纪念昆一中吴汝玉老师)

正当我们翘首期待母校昆明第一中学110 华诞到来之际,4月21日传来了班主任吴汝玉老师离开我们的噩耗。痛失恩师,把我们拉回到“恰同学少年”的五个春秋,汝玉老师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昆明第一中学1977届(2)班毕业照,后排左一为吴汝玉老师

吴老师出生在云南鹤庆的一个白族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即在昆一中教书直至退休。他淡泊名利,专注教学,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可谓桃李满天下。

车巍是我们班的男生班长,他回忆道:我们中学五年,时值“ 文革”后期,“ 读书无用论”依然甚嚣尘上,吴老师从来没有向我们灌输过任何应时应景的教条,给予我们更多的是认真读书、踏实做人的正面引导。吴老师对我们班的学习抓得很紧,其他班同学下午大都“放野马”,可以不去学校,而吴老师却要求我们必须到校,在教室上自习。而他则会坐在第一排空座上,静静地抽烟,守望着我们。

李津子、周筑南和李伟同学讲述了印象颇深的一件事:临近毕业了,课程还没有学完。这时候学校安排我们去学农,同学们希望继续上课而不愿去学农。吴老师询问了大家的意见后果断决定不去学农,而是留在学校把课上完。在那个年代,做出这样的决定必须承担多大的风险啊!幸运的是,几个月后,我们作为高中应届毕业生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全国高考。我们班同学考上大学的多达十余人,占全班总人数五分之一强,升学率居昆一中年级之冠,这在当时全省同届毕业班中也是凤毛麟角。

徐文、樊宇、李福有、李桂芝、何华、陈虹、杨东红、那永林、张玉华、何绚平、鲁玉清、王渝明等同学粗略统计,我们这个班从中学毕业后,经过进一步深造,全班55 名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获得学士学位,6 人获得硕士学位,3 人获得博士学位。如今,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所学知识。

严谨认真,低调务实,不苟言笑,但内心深处充满对学生火一般的真诚挚爱,这是全班同学为恩师勾画出来的素描。在与恩师最后告别的现场,赵云珠、许友琼、范超英、王竹华、陈丽华等几位女同学眼含热泪深情地讲述:刚刚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吴老师教的数学课。当时他四十出头,身材魁梧,不苟言笑,手持米尺,深凹而炯炯有神的双眼,仿佛可以覆盖洞察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来自昆明的不同小学,因受“ 停课闹革命”的影响,两个年级合二为一,年龄在12 到13 岁之间。我们这群少不更事、青春躁动的孩子,一进中学马上被这位因个头高大而被称为“吴老大”的老师镇住了。吴老师讲课没有废话,单刀直入,一节课在他带大理口音的几何图解和公式运算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严师”,是我们对吴老师第一也是永久的印象。在此后的五年中,我们最守纪律的课,无疑就是吴老师的数学课。

令人仰视敬畏的吴老师,课堂上严肃认真,课下让我们感受到的则常常是可亲可敬的另一面。他为人豪爽好客,家里经常高朋满座,也非常欢迎学生到家里谈话开会。最有意思的是他的“ 门户开放政策”。他家住在校园里有名的“黄房子”平房区里,不仅大门从不上锁,我们可以长驱直入,而且面向菜畦离大路更近的窗户也是常常洞开的,我们去交作业,喜欢抄近道,爬窗而入。吴老师为了我们的安全和方便,还垫上几个石阶。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有越窗入室到吴老师家拜访的有趣经历,时至今日,大家每每讲起此事,依然倍感亲切,回味无穷。

姜晓梅同学感慨地说,“文革”期间,她父母受到冲击,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吴老师了解情况后,总是对她进行引导与鼓励,这无异于给她的心灵洒下了一抹温暖的阳光。那个时候总是能从吴老师深邃而坚毅的目光里获得自信和力量,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关爱。高考时,她毅然报考了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77 年盛夏我们毕业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吴老师清癯、精神的形象分明就在眼前。再次端详这张毕业照,带领我们顺利完成五年学业的老师,居然谦虚地站在最后一排最边上,这传递着一个普普通通班主任对学生的爱。

(作者为昆明第一中学1977届2 班全体同学)2015

真人吴老大(漫画)吴越

文章来源:昆一中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