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第一中学首任校长孟立人

楚雄第一中学, 1932年9月创建,原名为云南省立楚雄中学。楚雄中学创立于楚雄鹿城的中心,前身为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的龙泉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为楚雄文化教育的重心。建校初期,在孟立人等进步人士的领导下,以“明耻教战,兴学救国”为宗旨,并得到了中共地下党人的积极支持,学校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在日寇入侵之际共赴国难,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1961年,学校被划分为省属重点中学。1962年,学校改名为“云南省楚雄第一中学”。

担任保山县长

孟立人(1889—1952),字朝卿,男,汉族,生于1889年,原马龙县永宁乡小新街杨达村人,现嵩明县小新街杨达村人。1930年,云南私立东陆大学(后更名为云南大学)文学系毕业。毕业后,1932年9月创建云南省立楚雄中学,任楚雄省立中学(现楚雄一中)校长、之后任昆明市教育局局长、社会局局长等职。由于学识渊博、任事练达、思想开明、平易近人,参与创办昆明护国中学,深受各界人士的信任和赞誉。


孟立人先生(一排居中)与同事、友人和影

1943年秋,孟立人调任保山县田粮管理处处长,承担为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筹措军粮的重责。

当时,保山因屡遭日寇轰炸 ,县城人烟稀少,市场萧条,满目疮痍。孟立人率领各级公教人员,发动全县民众竭尽全力筹军粮,支援前线,组织民工运粮运弹、栽电杆、出骡马、修公路、筑工事,保证了滇西大反攻的后勤工作,为支援远征军反攻腾冲、龙陵,驱逐倭奴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已出任保山县长的孟立人带领保山人民一起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组织“市容整理委员会”,规划城市建设,修建保山正阳、保岫两条大街及下水道,改善乡村面貌,修筑乡村交通线,并将保云公路辛街至乌马一段修复通车。

由于远征军在保山整编时善后政策出现问。遗留下的散兵游勇勾结地痞流氓四处滋事,严重影响当地社会治安。孟立人当即会同驻军第76旅旅长刘平设立收容所收容散兵,并将其送至昆明加入编制。

孟立人号召各乡镇自行筹款收买少数游散军人手中的枪械和电信器材,用于架设乡镇电话网,同时成立保山电话局统筹其事,至1945年底,全县除上江、练地两乡外,各乡镇公所、机关和一些大型商店都通了电话,

抗战胜利后,孟立人邀请方国瑜等八名学者来保山讲课,并请他们负责编纂《保山县志》。为提高公教人员的素质,孟立人重新恢复“保山县行政人员训练所”,先后培训一批小学教师、会计员、户籍员和电话员。

为解决保山用电问题,孟立人亲自到瓦窑、丙麻勘察水利情况,并于1946年建成九龙电灯厂(火力发电厂),以保证保山城内电力供应。

1946年秋收后,孟立人发动沿河7个乡镇的农民整治东河,消除水患,保证了东河两岸农业的丰产丰收。

为了给保山人民提供文体娱乐活动场地,孟立人重修龙泉池“履清桥”(通往湖心亭桥),增建保岫公园体育场指挥台,倡导修建梨花坞等,力所能及地做了许多实事,为保山人民称赞。

解放战争时期,出任云南第二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反对蒋介石集团不顾人民死活,欲将云南建成反共基地的做法,积极配合、响应省主席卢汉的和平起义政策,同时在起义之初协助人府维持地方秩序,保证新旧政权的顺利过渡。

文章作者: 懋勤轩三迤掌故


孟立人赠送给方仁老伯的刻铜墨盒

担任曲靖、马龙县长县长

杨铎原名马荣祥,1925年生于曲靖马龙县(今马龙区)大坡乡,是马氏家族中最年幼的孩子。19岁的时候,他从家乡考到昆明,入读国立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投身于进步活动。于1947年加入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1月,杨铎担任马龙县工委书记。此后,他历任中共马龙县委副书记、马龙县人民政府县长、曲靖专署建设科副科长、交通局副局长、曲靖地区经委轻工科长等职务。

1946年,孟立人调任省政府建设厅副厅长,在他离开保山之际,当地社会纷纷挽留,并创办立人小学以资纪念。1948年后,孟立人先后任曲靖县长、马龙县长、第二区(曲靖)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曲靖分区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等职。

1947年底,杨铎与孟立人在昆明认识。当时,国民党正举行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国会议员直接选举,孟立人为参加国大代表选举,打算招揽人才为其参选做文宣。此时,杨铎已经考起了云南大学,在担任联大附中学生自治会理事期间,其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历练,而其名望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作为马龙同乡,孟立人为参选国大代表,于是就邀请杨铎等人,到自己家中做客,并希望这批年轻大学生,能支持自己参选国大代表。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内的社会政治迎来了短暂的和平,但面对长达十余年的战争蹂躏,此时的中国社会已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国民党政权执意武力解决政治分歧悍然发动内战,这直接加重了底层农民的赋税负担。

从1947年开始,马龙全县陆续爆发了针对抗粮的农民暴动。1948年底,面对不但壮大的农民武装力量,时任马龙县长的杨济苍被迫辞职,云南省政府调孟立人任马龙县县长。1949年初,杨铎受命回到马龙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并在农民反蒋武装中发展地下党组织。

1949年7月,孟立人托甘雨泽带话给杨铎,“希望我们能见见面,有些事情需要谈一下”。

孟立人与甘雨泽有私下往来,甘雨泽是二乡民军大队的大队长。杨铎受命从昆明回到马龙之后,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县城待了一段时间,然后才又从县城下到各乡的游击区,这些情况孟立人是知道的,而对于杨铎的真实身份,他也是心照不宣。这即是“马军田协议”的起因了。

不久之后,孟立人调任曲靖专署专员,杨德铧继任马龙县长。此时,马龙四支民军大队已整编为马龙游击队,任杨朝益为大队长,甘雨泽为副大队长,杨铎为教导员,李家材为副教导员。同时,杨德铧愿意遵守之前达成的协议,并秘密送给马龙游击大队子弹800发、手榴弹2箱,以及部分急需药品。

1950年元月,孟立人任曲靖地区成立迎军工作委员会主任,迎接解放军2野4兵团15军和南下干部服务团等部队,圆满完成了迎接解放军的工作。解放之后,孟立人在曲靖一中工作。1952年,在镇反革命运动过程中,孟立人被错误镇压,时年63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冤屈得以平反。

1950年10月,杨铎离开马龙县。之后,历任曲靖专署建设科副科长、科长,工交局代理局长,交通运输局局长,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等职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按照党中央落实干部政策的指示,洗清长达二十八年的诬告冤屈,党组织并予以恢复了党籍。在之后参加的省市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其足迹到达过六个地州十三个县市,工作成绩得到蒙冤老同志的肯定,并据此受到了广泛的社会赞誉。1987年,杨铎在曲靖市人大副主任岗位上离休,儿孙绕膝,迄今高寿!

马军田协议达成之后,为地下党营造了有利的武装斗争局面,国民党政权实际控制范围收缩至县城,而地下党领导的游击区则迅速扩张至县城附近,这为后来建立马龙临时人民政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摘自“马军田协议背后的人和事”

作者: 陈浩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