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漳籍南洋机工

这张图片上的12个人物照片和名字,长期尘封在云南省档案馆的档案里,鲜为人知。他们是被遗忘的卫国者——漳州籍南洋机工。笔者把他们合成为一幅照片,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一起去追寻他们的踪迹。

“南侨机工”的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统称。70多年前,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从南洋各地回到烽火的祖国,在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尽忠诚洒热血。

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曾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南侨总会发出招募南洋机工回国服务的紧急通告。3200名南洋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队,分九大批毅然回国共赴国难。南洋机工中有数十名漳州籍华侨青年,他们告别父母家人和优裕的生活工作环境,于1939年2月至9月分批回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南洋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的壮举。这12个漳籍机工,从有关档案资料中得知,赖锦堂为第三批机工;江瑞龙、李禄泉、林漳省、郑永福、林振源、刘志仁、吴亚峇、谢清九、谢新美、洪元成、陈阿基均为第六批机工,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20岁。他们来自新加坡、槟城和马来亚属属的吉兰丹、霹雳,荷属印尼的苏门答腊。

抗战中的滇缅公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蜿蜒于海拔500至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还要跨越怒江、澜沧江等湍急河流。一路崖陡路隘,行车非常艰险,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疯狂滥炸,人们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鬼门关:路段险情关;雨水泥泞关;瘴疠威胁关;日机轰炸关。据悉,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抢运军需物资中翻车丧生、病亡或失踪。

这幅图片中第一个人物李禄泉,是马来西亚吉兰丹华侨,祖籍福建龙溪(今龙海市)石码,有两年的驾驶经验,其父叫李寿。1939年,他瞒着父母报名参加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在西南运输处工作,从此杳无音信。他的母亲盼望了60多年,曾几次让小儿子李禄汉到云南,到昆明寻找李禄泉的下落,也没有得到李禄泉的任何音信。2004年,老人已100岁,叫她的小儿子李禄汉从美国回来,参加南洋机工联谊会在昆明召开的纪念南洋华侨归国抗战65周年大会,也没有李禄泉下落的消息。2005年,老人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间。后来,南洋机工云南联谊会张田玉女士委托《再见吧!南洋》的作者陈达娅、陈勇,在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中发现了李禄泉的相关档案:李禄泉,23岁,从新加坡回国,回国日期是1939年5月11日;曾在汽车运输队华侨义勇总队第十四大队四十一中队第七班任班长和西南运输处禄丰货运站当站务员;1942年3月1日调任腊戍中缅运输支局钞票转送队司机。李禄泉档案的最晚纪录是1942年8月的一份“中缅运输总局员工薪饷津贴”中,李禄泉领取薪饷津贴的盖章。

李禄泉的最终结局,是一个难以解开之谜,但他三年多在滇缅公路运输物资中的贡献,令后人深感敬意。

此外,在有关南洋机工复员重返南洋登记花名册和留居国内花名册中,没有找到这幅图片中的其他11个机工名字,显然,他们大多已为国捐躯,长眠在祖国西南边疆。

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作为运输骨干,志愿回国的漳籍南侨机工们尽了一份沉甸甸的匹夫之责。漳籍南洋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中国人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漳州华侨史上谱写出不是史诗胜似史诗的壮丽篇章。

文章来源:銘逸會微信公众号
作者: 郑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