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之父”董铁宝:抢修过滇缅公路,放弃一切回国,文革中蒙冤自尽

董铁宝,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3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职于国民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历任实习生、公务员、工程师。毕业后即奔赴抗日大后方,参加抢修滇缅公路桥梁,曾冒着日本飞机的轰炸,出生入死地和桥梁工人一起生活战斗。

抢修过滇缅公路建功

董铁宝任职的桥梁设计处的主要任务是滇缅公路桥梁的建设与维护。早在1937年,国民政府为避免直属与转运港口失陷后的困境,便计划修建从云南到缅甸的公路。1938年12月,滇缅公路初步建成通车,之后陆续加以修改。滇缅公路跨越澜沧江与怒江,有两座重要的桥梁:惠通桥(怒江)、功果桥(澜沧江),后为增加通行量,又在功果桥的上游不远处修建了昌凎桥 10(又称功果新桥),这是年轻的董铁宝与同事们修建的第一座桥梁。

到了1940 年 6 月,由于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更是成了中国对外的唯一通道。日本侵略者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专门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制定了“炸桥而断路”的恶毒计划。从 1940 年 10 月起,在不到6 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飞机 400 多架次,重点轰炸功果两桥。1941 年初,日军成功将昌凎桥与功果桥炸断炸毁,为此东京的电台宣称“三个月通车无望”,滇缅公路的中断对中国的持久抗战构成严重威胁。鉴于桥梁被频繁轰炸,董铁宝与同事们一面积极抢修桥梁,另一面还想出了其他应对措施 :钢索调货、浮垡与浮桥。其中浮桥每日上午 9 时至下午 3 时被拆开疏散,以避免空袭,下午 3 时之后又拼聚成桥,最大限度保障了桥梁被炸后的交通运输。经过董铁宝与同事们的积极抢修,两座桥梁不久后也被修复通车。董铁宝与其他抢修队员的功绩,就连日寇也为之惊呼“滇缅公路是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功果桥是炸不断的钢索桥!”

抗战后期,董铁宝与美军工程兵共事,学了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1945 年 1 月,中国军队收复了滇西所有失地,将日寇逐于国门之外,滇缅公路复畅。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投降,举国欢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滇缅公路与驼峰航线是中国历时最久、运量最大的两个国际通道,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年轻的董铁宝曾在这两条国际通道上抛汗洒血、建功立业,为祖国的独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身戎装的董铁宝,当时抢修桥梁的队员们都是一身戎装,佩戴枪支。持枪出行一是为了防身,二是发现日机后可以马上报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途径印度乘船赴美留学,1946年1月,在普渡大学土木系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 后来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参加研究工作,并在1949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和N.M.纽曼克(Newmark)等著名学者一起工作时,他有机会参与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伊利亚克机的设计、编制程序和使用。工程科学的训练、先进的计算工具、个人对于数学的钻研,使他后来能够对理科和工科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956年,当国内开始大规模向科学进军的时候,强烈的爱国心使董铁宝毅然放弃已有的良好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积极筹划回国,终于冲破重重障碍,和他的夫人梅镇安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绕道欧洲,行程万里,历时3个月回到了祖国。当时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计算研究所都争取他去工作,他考虑到除科研工作外,莘莘学子是科技兴旺的希望所在,乃决定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参与研制计算机 承担培养师资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中,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还处于创业阶段,当时计算机科学这个名词也还未形成。董铁宝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计算数学教研室工作,从计算力学、计算数学,一直延伸到程序编制、计算机设计的原理等都是他从事的工作。

从力学中提炼出的问题中,董铁宝及时地抓住了一些重要的计算数学问题,引导青年去钻研。病态方程是个突出的例子。60年代初,国内有关单位提出了常微分方程求解中的病态问题(这个问题6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成为常微分方程数值解中的重要课题),他积极支持,组织计算所第四组的研究人员进行学习和讨论,其中有些人今天在这个领域内已取得一些重要的成果。为此,他们深深地缅怀着董老师的栽培。董铁宝在指导椭圆型方程边值问题的求解中,由于他熟悉结构力学,他借用了力学中一些手法进行离散化,从而避免了用差分法而带来的一些困难,并且启发大家从新途径去寻找更有效的办法。除了解决计算方法和计算数学的具体问题外,他还积极宣传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和宽阔前景,并倡导编制程序自动化和建立程序库,作出解题规范和应用算法语言;在当时国内计算机硬件比较差的条件下,董铁宝倡议用小机器解大问题,为国家建设多解决实际问题。

在计算机创业阶段,有些人了解到董铁宝在国外曾接触过伊利亚克机器,因此在计算机的设计工作中也向他请教。逐渐地董铁宝在机器设计中也显示出他的才能。1958年北京大学开始制造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得到了他的积极支持和具体指导。通过这台小机器的制造,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他还参与了60年代初每秒百万次计算机的设计。北京大学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中,有董铁宝的功绩。他对于计算机设计制造的关怀,不仅是出于个人专业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从工作需要出发。1964年,中国有些计算机因为外部设备而被“卡脖子”,他大声疾呼要大家重视外部设备;有一次还亲自动手,去请教熟悉情况的工人师傅,以便迅速解决问题。1965年,他积极提倡、关心筹办讯息处理转换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专业),认为不宜再耽搁了。

然而大浩劫初期,1968年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董铁宝被指控为特务,并关押在北京大学28楼,不准与家人见面,因为不甘背受这样的污名,1968年10月18日,董铁宝吊死在学校的一棵树上,年仅51岁!丢下他的妻子和三个儿女,结束了正直壮年的人生路程, 这不仅对力学和计算机科学事业是一个损失, 于国于民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董铁生的妻子梅镇安与他是美国大学校友,她出生于中国杭州,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并于几年后赴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修学业,认识了同在伊利诺伊大学进修的董铁宝,二人相遇相知,彼此欣赏,经过几年的恋爱后,在美国结婚生子,夫妻情深,相敬如宾。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许多知识分子的黑暗时光。在那充斥着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知识分子打压的情况里,董铁宝和梅镇安因为有美国的留学背景,也被列入资本主义知识分子的怀疑名单里,董铁宝的名声相比更甚,所以被隔离检查起来。

梅镇安失去了丈夫,孩子们是她唯一的心里支撑。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遭遇这样的辛苦的梅镇安,鼓起勇气给领导写信,去阐述自己的情况,希望为孩子们争取到一些特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以孩子是美国华侨的理由成功获得了领导特批,将孩子们调回了北京。

1978年,梅镇安解除了被隔离检查的状态 回复了自由身,其丈夫的罪名也得到了洗刷。尽管曾饱受煎熬,丧失挚爱,子女下放,一切的辛苦都由她一个人承受着,心怀大爱的她,也并没有记恨国家,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兢兢业业,为下一代的发展而努力 。

1988年,70岁的梅镇安宣告退休,不久便随同子女移民去了美国,安享晚年。在那里她度过了人生最终的26年。2014年,这位老人家在美国的家里去世,享年96岁。

文章择自
生如夏花, 去如秋叶 纪念中国计算力学先驱董铁宝先生
作者 王 涛 李铁军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