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W华文笔会】征文一等奖作品|| 张慈 痛的见证

评委精彩点评

刘荒田:有份量的综合性书评,如无广阔的视野,就作不出这样准确的概括;如无学者的严谨,就难以剖析得这样深入;如无对文学以及文友的热枕,就无法具备这样的感人力量。焦点在“痛”,由痛在何处,怎样痛,论及文学创作对生命痛苦的反作用,高屋建瓴,洵为佳作。

申美英:很好的总结,全面总结了书中的各类痛,恰点龙穴,擒而舞之。由各种痛说开去,有叙述,有引用,有感慨,有评论,有旁观者的冷静,也有心入其中的感性。逻辑排列中能见到作者的结构力,层层刨析中也能见到作者的洞见力。不得不说,一本书遇到这样的读者和评论者当为幸事。

蓬 丹:深入剖析,观察敏锐,作者用心检视此书的可贵之处,说明疫情给予人类各种各样的痛,但也开宗明义指出文学创作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即是醒悟生命痛苦其实也正是文学创作的泉源,而这番醒悟具有激励作用,使人们不致沉沦,反而更能憧憬明天,是一篇析理明白、审思透彻的佳作。

文 茹:这篇文章思绪紧密又有条理地把作者对此书的感触和自己的想法做了很有系统的归纳和统合, 感情流露部分亦真切。时而感怀, 时而又重新得力,可以深切感到作者对此书文章故事的感触,可以悲伤而不气馁,从而生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灾难从另一个视角的诠释。

《抹不去的痛-见证2020-20021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

痛的见证 ——《抹不去的痛》读后感
作者 张慈

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读完了《抹不去的痛》。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书中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痛刺激了我:疫情期间失去亲人的痛,自己心爱的儿子、女儿得新冠的痛,疾病袭身虚惊一场的痛,失业的痛,乔迁之痛,不该死的硬汉死于新冠并发症的痛,由于疫情不能给心爱的孙女过生日之痛,火灾之痛,水灾之痛,归国不能归家不能之痛,动乱之痛,忧郁症之痛,流离失所的痛,失去自由的痛,暴乱之痛,失序之痛,万圣节没有小孩来讨糖,老人的失落之痛,美国把亚裔当作病毒的痛……总之疫情期间的所有痛苦都写进了这本书里。这是一本好书,就像融融在前言里写的那样,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

生命痛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直是文学创作理论中的重要问题。生命痛苦的内涵是:生命向上的力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方面的压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主体内部奔腾的生命力得不到伸展,这股内在的力失去平衡,使人的身心失调,从而产生强烈的痛苦体验。可怕的新冠病毒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压抑了我们两年多的生活,夺去了我们亲人们的生命。这种经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疫情时代的那些点点滴滴的不便与悲哀,美国西海岸华人在大流行中坚持下去的意志,都能在这本不平凡的书里找到。我将我的读后感称为“痛的见证”,因为《圣经》说(大意):坚强的见证是安稳、有意义的人生永不动摇的基础,这样的人生能让平安、信心、幸福与爱茂盛滋长。尽管我们周遭有着苦难不幸,尽管恐怖可憎的事几乎随处可见,尽管有横扫全世界的疫情和其他冲突存在,我们仍然可以变得更好。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第一是疫情给人造成的伤害和痛苦。薜伟的《一起走过灾难》记录了儿子得新冠的过程。2020年秋季,疫情最严重期间,她的儿子返回印州学校读书。期间,与宿舍的六个同学全部落患新冠肺炎。看看这些痛彻心扉的文字:“整个周末,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差,他常常昏睡,要靠我打电话叫醒,并提醒喝水吃饭。周六晚上,在绝望中,我写了长邮件给单位,交代了工作,说我要赶往印州儿子那里。但是老公和儿子坚决不让我去,因为儿子在隔离区,我即使飞过去也是见不到他的,而且路上有可能被传染上新冠病毒。此时的我,不论老公,朋友怎么安慰,我都听不进去,只有活不下去的感觉。”她还写道:“儿子说他失去了味觉和嗅觉。即使如此糟糕的情況下,儿子还是只要醒着,就在赶作业、上网课。他说他要忙着完成功课以驱赶负面情绪,而且要按时毕业,在他的学校医生、护士和教授们鼓励下,他是如此坚强。在这令人煎熬的日子里,我天天都会对儿子说:你要好好休息,等我们去参加你的毕业典礼。其实,我并不确定,是否还可以与他再次相见。” 我就象读着战争中的母子通信,热泪盈眶,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十天后,薜伟的儿子在舍友中最先转好了。二十天后,他和舍友们幸运地完全恢复了健康。薜伟作为一个母亲,写下了珍贵的记录,不朽的文字。

第二是对人物的追思。祝培勤写的《疫情下的左邻右舍》写了几个邻居,其中一个叫阿强。阿强是18岁从越南偷渡来美国的非法移民。来到美国后天生患眼疾的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上了大学,开了餐馆,还去国内娶来一个广东妹子做太太。结婚40多年来,他天天早上8:00去餐馆干活,餐馆每天晚上11:00才关门。一年中,只有国庆节、感恩节、圣诞节和春节才休息。疫情以来,病毒就瞄准了他。阿强以为自己能挺过去,就没有尽早去医院,他过去从来不做身体检查,从没有看过医生。这次被染上新冠住院,才发现他的多项指标都不在正常范围内,有多种基础疾病。最后,即使他被直升机送到大城市医院里抢救,四天后还是死去了。

邓丽写的《匆匆离去的大哥》,讲述了她那倔强却最终扛不过新冠病毒侵害,突然离世的亲人大哥凯文。凯文住在威斯康辛州,是一家美国大银行的首席网络工程师,有十一个孩子。他非常爱太太和孩子们,还照顾一个患健忘症的弟弟,甚至在经济上资助了一个印度的留学生。大哥凯文最爱吃牛排,但他有糖尿病。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正直、慷慨勤奋的美国人,勇于承担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美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代表者,就在这一次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突然死去了。凯文的尸验报告显示是死于新冠病毒引起的并发症。

生命痛苦体验有利于作家观察力、透视力与创造力的形成,有利于培养作家的敏感气质、孤独心灵和幻想情态。生命痛苦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在悲剧人生的主题确立、人物形象塑造、主体英雄精神的抒发、文学风格的形成等方面。生命痛苦与文学创作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力。一方面生命痛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又对生命痛苦体验起到几种反作用:治愈痛苦、加深痛苦和超越痛苦。上述的两篇文章引发了我的这些思考。虽然我们对这两位被作者塑造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之死感到扼腕叹息,他们给在世的亲人留下了追思和痛苦,但是由于他们的去世,我们才知道了他们的故事,而且就在他们的故事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丧失亲人的痛苦,更是看到了两位英雄般的人物在美国创造生活、助人助己、创业成功的励志精神。

第三,但每篇文章不论长短,结尾都发自内心地展示了对未来的希望,有的甚至是非常幽默地憧憬着明天的生活。生命痛苦与作家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命痛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反过来,文学创作又对生命痛苦产生作用。少数作家因不能把审美体验与世俗痛苦分隔开,胶注于自伤身世,在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相反,很多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治愈了内心的痛苦,甚至达到了涅槃的精神境界。《抹不去的痛》这本纪实散文用文字创造了历史,见证了历史,用书写保留了历史,读这本书,我一直感受到一种见证历史的力量,也是华人第一次触摸真实的美国,无论文章长短都写得非常真实、震撼。关键是,大多数文章的最后,都是敞开、向上的,对未来对生活持期待的。

蔡玥的《天不助,人助》写了一场大雨,2021年11月的一场水灾。西雅图郊外Nooksack 河水上至警戒线,铁路高架桥下的水淹过车顶,高速公路的许多出口关闭,这是20年来从未遇到过的事情。蔡玥写作的特点是特别擅长渲染气氛。她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在旅馆被淹的情况下,大家如何众志成城,互帮互助地排除了旅馆里的积水。有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她的汽车不幸在11月的水灾中被水淹了。教堂为了帮助她,给她出了一半的车款,加上父母的帮助,她得到了一份珍贵的圣诞礼物:新车。作者对这一次大水淹城的结尾处是这样描写的:“无论这一年,我们经历过什么,在那万家灯火处,一定是最温暖的地方。”

融融写火灾的《山火烧到家门口》读来令人心惊动魄。美国西部的华盛顿州和俄勒岗州在2020年被野火烧毁的土地是2019年的20倍。作者和自己的先生花了几年的功夫和心血,才在山上建盖好自己的房子。而大火很有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吞噬掉这个多年千辛万苦建成的安身立命的家。他们不但经历了对火灾的害怕,还经历了买不到卫生纸和瓶装水的困难。即便如此,融融和先生不停地尽自己的力量去红十字会帮助灾民,帮他们洗衣服,洗好烘干叠好,再送回去,甚至把自己的新衣服送给灾民。这场大火最后终于在上天的慈悲下,下了一场大雨才控制住。融融是这样结束她的火灾之痛文章的:“我们路过荒原时,看见一大片单人帐篷,星罗棋布,通向天际,都是救火员的临时住所。厕纸买到了,瓶装水也不限制供应了,但是,那些灾民们,何时才能重建家园?” – 嗯,心情沉痛,可是看到每个人都那么努力在重建生活,包括做义工的作者和自己的先生,包括这些长时间离开家住在帐篷里的救火员,我们真的感到一种温暖,也感到了一种希望。

最后,我想说说侯舒拉这个受人喜欢和尊重的奇人。起先我不理解为什么会编进跟前面的三辑不同内容的专辑,因为毕竟他不是得新冠去世的。可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虽然侯舒拉并没有死于新冠,但他是由于生意破产,隔离时间太长,精神上垮掉才走的。热爱社交,唱歌,帮助别人的这个人, 居家隔离使他消沉失落,没有生意使他郁郁不得志,60多岁就死在了疫情时代,留下了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悲痛欲绝的太太,其中一个孩子还患有自闭症。这个人的死是如此鲜明地呈现了封闭和隔离给人的打击,给家庭的重创。如果不是因为大疫情时代,他这样一个非常活跃的角色是不会这么年轻就离世的。一个男人在这样的大时代里看不到前途,感受不到生活的激情和自由。关于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专家说,比病毒本身更可怕的是恐慌。他的死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不幸,死于恐慌和绝望,死于金钱的挣扎,这何尝不是“抹不去的痛”!

融融主编,吴友明,刘菲,杨露祎为编委的纪实散文集《抹不去的痛》,副标题是“见证2020-2021” (Witnessing the Pandemic )。这本书是美国西北华文笔会文集,由美国烛光出版社出版,28位作者供稿,近50篇文章,共计236页。由于字数的限制,不能一一列举更多作者的作品,在此万分抱歉。我前面说了我感受到的“痛”, 若我们只是沉浸到感受痛苦的读写里,那文学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相反,若能在《抹不去的痛》众多作品中多注意那些带给我们期望的文字,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具有优秀文学中的”喜悦”,那就是历尽新冠大流行病后的涅槃。正如书名所指,这是一本讲“痛”的书,抹不去的大时代的伤痛,由文字的记载, 留在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上。

作者简介:张慈笔名“美美.米勒”,出生中国云南,现居洛杉矶,纪录片制作人/美国华裔著名作家,多次获美国和国际影视作品奖及多种文学奖,出版有长篇小说《浪迹美国》、短篇小说集《慰籍》、散文集《我的西游记-从云南到加州》、纪实文学《1968,硅谷的口袋》《美国女人》等。


抹不去的痛——见证2020-2021》购买方式

纸书购买链接:
http://candlelightprinting.com/store
如欲购买书籍电子版,请写邮件联系:greenlightpress@gmail.com。
或进入网站,向笔会财务账户
Libingocean@yahoo.com付款$8.95,即可获得电子书版。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