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张伟民 13岁偷改年龄回国抗战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有一座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这块由马来西亚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于1947年竖立的碑石,与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内耸立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相隔千山万水,遥遥相望。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的“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


昆明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虽然离繁华的都市不远,但纪念碑所屹立的这片土地却非常肃静。在红色地面和绿色树林的映衬下,白色的碑塔格外醒目。这里,每年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祭奠为国抗战牺牲的侨胞先辈。


华侨技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

南侨机工,是指抗战时期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子弟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1939年,日军封锁中国沿海港口,滇缅公路成了抢运抗战物资的主要通道,爱国侨领陈嘉庚遂在南洋招募3200多名南侨机工回国支持抗战。其中,不少南桥机工都是广东籍。据统计,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累计抢运了50多万吨物资,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侨机工的事迹,是华侨抗日救亡的一座不朽丰碑,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海外炎黄子孙血脉中割舍不断的情谊。

为缅怀南桥机工的赤子之心,铭记和弘扬他们舍身卫国的奉献精神,“话说岭南”栏目即日起推出第二季——“南侨机工”篇。下面,走进南侨机工张伟民的传奇人生。

缅怀广东最后的南侨机工!13岁偷改年龄回国抗战

今年2月,广东最后一位南侨机工张伟民在广州逝世,享年92岁。2015年5月21日,在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的教工宿舍里,老人曾经回忆往事。期间,他三次落泪。


▲1997年6月,张伟民(左一)和机工老战友相会昆明。

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消息传来,南洋华侨反响十分激烈,纷纷捐钱、义演支持。当武汉大学合唱团在马来西亚士乃镇进行抗日演出时,当地爱国青年踊跃响应号召。张伟民回忆道:“我们积极分子自动到场维持秩序,喊口号,卖花募捐,随后又在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参加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年7月,张伟民在马来西亚报名参加了抗日服务团,离开家人远赴云南。这一年,他才13岁,是当时年纪最小的南侨机工,被编入总编队第九批。当时,为确保报名顺利,他还偷偷把年龄报大了一岁。


六七十年代,张伟民在四川的留影

报名后,首先是一个月的培训。张伟民被编入马来西亚士乃镇第三期南侨机工培训班,在“四隆园”里学习驾驶、汽修,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结业考试。“我年龄小,个头也差别人一大截,为了让我考试合格,母亲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垫子增高。”张伟民回忆。

一个月训练结束,穿着全新统一制服的南侨机工们,坐上插着写有“马来西亚新加坡筹赈会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旗帜的轮船,从新加坡出发。经过两天两夜的海上颠簸后,这群年轻人抵达越南西贡,再坐小火车经河内、个旧等地,最终抵达昆明。

“日本人污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华人华侨到哪国都抬不起头来,在国外好像很没有地位,但我们有一颗爱国热心。你们这批人回去,代表的是800万海外华侨,抗战不胜利就不回来!”在港口送行时,爱国侨领陈嘉庚用这段话鼓励南侨机工,一定要坚持到把日本人彻底赶出中国。

对于当天新加坡码头的场景,张伟民记忆犹新。他回忆道:“我们从新加坡码头出发时,场面相当热烈。祖母、母亲和弟妹都来送我,父亲却远远地站在码头钟楼下,并没有走近。”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别竟是与父亲的永别。


回忆往事,张伟民老人三次落泪

1939年9月至11月,张伟民在昆明西南运输机工训练班学习。张伟民记得,他第一次出车就见到了严重车祸,那是因为司机在盘山路上因方向盘打得太早而翻车。而有一次从下关回昆明,天快黑了,张伟民开着卡车,路过一条昏暗的街道,一不小心就撞到一堆原木上了,连旁边蹲着吃晚饭的人的饭碗也被撞飞,所幸大家都只受一点轻伤。

“滇缅公路运输线,是日军封锁沿海供给线后唯一的一条军需物资运输线,这条路上的任务都是国家大事,机工们都懂。”张伟民说。

1939年12月,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车队招募华侨司机。张伟民进入车队当上助理司机,负责接运大后方爱国青年到重庆,并受组织委派,保管存放“延安物资”的仓库。1940年12月,他到达延安,进入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和总参二局安塞训练班学习,于1942年9月奔赴晋绥边区抗日前线。1980年11月,他调任广东教育学院(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任学院副院长等职,后于1985年6月离休,2018年2月去世。

(来源:侨乡广记)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