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英 —— 云南现代艺术教育先驱

云南现代艺术教育先驱
作者:周立英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李廷英被誉为云南现代艺术教育之父,他第一个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画,创办云南第一所现代艺术学校——云南省立美术专门学校,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培养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批艺术人才,是新艺术运动在西南地区的积极倡导者,在近现代云南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留学异域结良缘

李廷英(1889-1929),字子俊,出生于云南晋宁一个以耕读传家的秀才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7岁时考入当时云南的最高学府——云南高等学堂,接受新式教育。这一时期,留学日本“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蔚然成风,云南学子也纷纷东渡求学。李廷英也于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赴日,入东京志成学校(大学预备补习学校)学习。1913年考入日本最高艺术学府——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成为该校该科第六位中国选科生,开始了他长达5年的艺术学习生涯。


李廷英自画像

东京美术学校是今天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在日本美术界颇有权威。当时实行学年担任制,由众多留学欧洲并师从黑田清辉,受过严格西画训练而又特色各异的日本近代著名美术家分别任教。从各种资料来看,李廷英的学习成绩是优异的。例如,在李廷英之前考入该校的中国学生共有5人(直隶的黄辅周、天津的李叔同、成都的曾孝谷、天津的严智开和江苏的江新),他们都是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而《东京美术学校百年史》一书则将李廷英作为“20世纪10年代卒业者”,与上述5人并肩排列,而与李廷英同时考入该科的一广东人刘镜源则未列入。又如,入该校学习的第二年,李廷英就有不少作品寄回云南,云南教育司对这些作品评价极高,特命云南省立昆明图书馆将“李廷英呈送近日所作之油画及水彩各画装置陈列”,以供观赏,使云南民众第一次看到家乡学子的风景油画、水彩画、色粉点彩画和人体写生画,颇为轰动。

这一时期,李廷英不仅接受了系统的西画训练,还结下异国情缘。风华正茂、倜傥英俊的李廷英在留学生中崭露头角之时,赢得了一位东洋少女的爱慕之心,她就是正在缝纫学校学习的川田芳子,后李廷英给她改名为“木含英”。二人结为夫妻后,木含英在李廷英的鼓励下考入东京私立女子音乐学校,专攻小提琴。他们夫妻二人徜徉于艺术之河,相互提携,彼此影响,李廷英也对音乐充满兴趣,与妻子一起学习了钢琴、小提琴、曼陀铃等西洋乐器,这为他后来回昆开创现代艺术教育提供了优越条件。

1918年,刚刚毕业的李廷英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日益显露,并镇压留日学生的爱国行动,携妻子随返国抗议的留日学生大潮回到家乡云南。


云南省立美术学校的所在地大德寺双塔与绿水河旧貌

创立云南省立美术学校

当时云南各地的各级学校,由于缺乏师资,大多数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即使偶有开设,也多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这些老师多为自学,随意性很大,极不规范。鉴于这一情况,李廷英与志趣相投的陶鸿焘(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留美毕业生)、董泽(教育司司长、东陆大学校长,留美毕业生)等人商议,发起筹办美术学校。由于他们当中只有李廷英是艺术科班出身,所以日后创立的美术学校的具体事务,主要由李廷英打理经营。

1924年1月,云南省立美术学校获准开办,同年2月便发布了招生广告,男女兼收,名媛闺秀,不乏其人。“学校设在大德山东麓,西倚双塔寺,南临绿水河。”当时昆明“绿水河,河水绿,绿映双塔”的美景,就在学校的前面。据毕业于该校主修美术的程净泉回忆:“校舍是一个小院子,楼下是教室,楼上是画室,屋顶用玻璃瓦,四周都是活动窗帘。真是明窗净几,挥毫作画的好环境。”“学校设美术、音乐二科。教学方法注重实用,在当时云南的各学校中,还是比较新的。例如绘画,不但在室内学,还经常组织到郊外写生。”“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还组织同学乘滇越铁路的火车,到河内参观法国人办的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看到了大量翻制的西方雕刻的石膏像等艺术品,培养了一批早期画家。”

美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及任课教师也各有特色。李廷英校长“常穿西装革履,梳着‘东洋头’,还留着一撮小胡子”,“能讲一口流利的日本话,在家里与夫人讲日本话,在课堂为日本老师当翻译。”李校长的夫人“特长音乐,特别是小提琴拉得好,是音乐班的教师,同时又管理学校内务,分管女生。待人很和气,是一位很可亲的师长。”教授雕塑也擅长油画的日籍教师吉川保的课堂也很有趣,“一到上雕塑课,规定学生每人带一块泥,在教室中央,由吉川老师作雕塑的示范,四周是学生,吉川老师水平很高,捏块泥一下是个鼻子一下是个耳朵,然后学生学着做。”

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李廷英为省立美术学校的发展绞尽脑汁、鞠躬尽瘁,将该校办得蒸蒸日上、生机盎然,在云南各校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除招收本地学生外,美术学校里还有许多外省籍学生,如西洋画科四川籍学生王修德、浙江籍学生沈家鼎、广西籍学生周诗俊、湖南籍学生廖先明、湖北籍学生李玉英等。

该校毕业生中,著名的有音乐家雷鹏(当时云南民众大都熟悉)、版画家李珩(民国《云南日报》副刊“南风”多载其作品)、女画家张虞滨(民国云南第一个办个人画展的女画家、民国云南第一个现代化的民间美术团体云南美术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画家李实卿(民国云南个人裸体画展第一人、云南美术研究会负责人)等。

艺术大众化的探索

当时,艺术领域各种思潮涌现,其中,“艺术大众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其内涵是指“艺术打破社会统治阶层与知识阶层的垄断,以大众为表现、创造、欣赏的主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化的形式表现大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使文学艺术真正走向民间和大众。”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留日归来的李廷英始终认为:“近代艺术趋重平民,务求其普遍,使人人均得享受之机会,较之昔日贵族艺术,仅少数特殊阶级得享受者,其相去实判若云泥。”他希望艺术教育可以对社会改良产生作用:“美术学校对于风化之改良、民智民德之增进,关系实非浅少,故东、西洋各国学校对于美术一项无不多方注重。”他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对于大众教育的重要性,并以此目的自任,或亲身参与,或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宣传活动:


东陆大学第一届校庆时学生身着的春夏装校服,系李廷英及夫人设计

作品展览会。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会,认为此举是“职校改良风化,增进我民德之责”的体现。

游艺会。省立美术学校一年一度的游艺会是昆明市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届时,美术学校借贵州会馆华云堂举行该活动,热闹非凡,甚至不得不请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和昆明市警察一署到会维持秩序。学校的戏剧研究会还组织游艺晚会的演出。有时,李廷英夫妇邀请音乐家到学校开音乐会,盛况空前。

租借布景。美术学校设计、绘制的布景因其新潮、时尚与特别,颇受其他学校、团体的青睐。为爱惜起见,美术学校专门制定了租借规章。

参演剧目。五四运动时期,李廷英偕夫人参加了学生的话剧表演,他们“伴奏了钢琴、提琴,协调了剧场气氛,也增加了观众兴趣”,使这次演出“更加激发了人们爱国救国的热情”。

除向社会普及艺术外,李廷英还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每届学生毕业,学校都要组织他们参观各类学校及工厂、机关,让学生明白艺术创作的题材是源于生活,源于大众,源于社会的。

正当李廷英在云南播种下的现代艺术教育之花生根、发芽、方兴未艾之时,他却不幸罹患喉疾,于1929年2月去世,年仅40岁。云南省立美术学校也因种种原因被迫停办。尽管有关李廷英的历史犹如流星划过漫漫长空,能够记忆者寥寥,但他为云南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

(因岁月湮没,长期以来对李廷英的研究,几近空白。目前,红帆老师对李廷英的研究最为系统而全面。本文使用了红帆老师的研究成果,在此致谢。)

作者:周立英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红 帆,女,四川成都人。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留日艺术学生研究,云南近现代艺术史研究。出版专著《云南近现代艺术教育探源1823—1930年》。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