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滇缅公路第一桥:漾濞江大桥的往世今生

滇缅公路是举世闻名的关乎中国抗日战争胜败的一条重要公路。长达1146公里(国内段959公里)的公路,8个月的时间全线贯通,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被称为”世界之奇迹”、“可同巴拿马运河相媲美”。当时西方记者把滇缅公路称为“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

滇缅公路国内段漫长的959公里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漾濞。滇缅公路在漾濞县境内共有63公里,但是保存最完好的只剩下36公路,而这36公里又是整段滇缅公路中硕果仅存的最后的一段。这一段起点是漾濞县城内漾濞江上的漾濞江大桥(又名河西大桥),止于漾濞第二大河顺濞河(古名胜备江)上的胜备桥。这一段路被很多历史学者称作是最后的滇缅公路!

据史料查证,1934年至1935年,国民党政府筹资修建从昆明至下关(今大理)的公路,1937年前已修通。漾濞到下关的公路,1933年宋嘉晋任县长时,发动乡绅兴修公路,滇缅公路修建时也已初步通车。真正新修的滇缅公路,是从漾濞县城开始修建的,也就是说,漾濞江大桥是滇缅公路新修建段的起点。漾濞江大桥也因此被称为“滇缅公路第一桥”,与“惠通桥”、“功果桥”并称“滇缅公路三大桥”。

漾濞江大桥从修建滇缅公路至今共经历了三次变迁。第一次是1938 年滇缅公路修建时,建成一座五孔单跨十米的石台木面叠梁桥,桥址在今天的新大桥上游三四十多米处;第二次是1943年,大桥被日本飞机轰炸破损,又被洪水冲坏桥身,已无法承担运输任务,于是进行改建,改建后的漾濞江大桥全长81、4米、净跨55米、净宽4、2米、载重10吨,为钢索柔性型吊桥。第三次是1974年,因钢索吊桥多次洪水冲坏,满足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就在钢索吊桥下不远处,建设了现在的钢筋水泥大桥。新大桥建成后,老钢索吊桥被陆续拆除,1983年拆除了桥身、木板、桥面上的附属物。1993年,最后拆除了钢索、桥墩。现在,还残存着左岸石砌桥墩基础等遗迹。

现在的漾濞江大桥(又名河西桥),是一座现代新型的钢筋水泥大桥。桥身全长86.4米,宽8米,高8米。

滇缅公路漾濞江大桥的修建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因为它是第一座跨越大江大河的大桥,所有的经验考验都是从它开始,漾濞江大桥、功果桥、惠通桥最初建成的式样没有太大差别,原因就在于此。

参与过设计监造漾濞江大桥的人很多,但多不可查,我们只能在一个叫谭伯英的人所写的书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谭伯英(1895-1976),交通运输工程专家,名伟烈,泰州市海陵区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矿冶系。191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内燃机系攻读学位,获“德国国试工程师”称号。1937年起,谭伯英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兰州公路局局长、全国经济委员会陕甘运输管理局局长,后接任交通部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因主持修筑滇缅公路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博士”称号。

交通部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兼工程师谭伯英先生走马上任,即奔波在滇缅公路上,滇西抗战开始后被迫中断工作回到美国,他把在滇缅公路上工作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修筑滇缅公路纪实》(有的译为《打通滇缅路》),书中对漾濞江大桥的修建情况有简明扼要的记述。漾濞江是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公路跨江地段江面河床宽,地质结构松软,江水洪枯流量变化大,不利于架设大型桥梁。谭伯英先生在书中描述了改建钢索柔性型吊桥时的情景:“离开下关后, 我们很快进入了坚硬的岩石地区,不久就到达了漾濞江。江水来自雪山,非常湍急、清澈和冰凉。漾濞江的宽度对架设桥梁的跨度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却存在着一些不同寻常的困难。首先,由于这条大江距离源头较近,所以水的流速比较快。从架桥的角度看,在可以架桥的位置上,河床不是太深。架设桥梁最简捷的方法是架设在江河中间有桥桩的桥。但是那时既没有建筑桥桩的专有装备,而且漾濞江不适合架设这样的桥梁。雨季来临时江面上漂浮的如树根和树干等也会聚集在江河中间的任何隆起部位的四周,河底的大圆石也会随着暴涨的河水滚动形成很大的冲力,对桥桩将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只好放弃修建这种桥的计划,而选择不要桥桩的吊桥。”这是漾濞江1938年第一次造的五孔单跨十米石台木面叠梁桥,在1942年被洪水冲毁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漾濞河的河床都是一些流沙。两台柴油挖凿机运到,并且被改装成一吨汽锤的打桩机使用,每分钟打击30下。高效率的现代机械使工作很快就完成了,费用仅是人力的1/10,柴油消耗仅价值80美元。整个工期只有两个月。”

在书中,还讲到了不少修桥时的场景。漾濞江两岸建筑堤坝和桥塔,首先要建造一个围堰以便挖掘泥土和抽水。抽水机是最重要的,由于没有现代的设备,只好使用各种各样不曾见过的工具来抽水。其中有老式的、农民在农田里抽水的竹制脚踏水车,以及从一些古老的城乡古董式的铜制水泵等等。但是仍然不行,只得组织大队人马排成长队用水桶一桶一桶地舀水。

工人们就像是一群蚂蚁,忙碌地建造蚁丘。建造围堰就地取材,但是无论哪一种材料都漏水,而且漏水的速度几乎和抽水的速度一样快。所以抽水工作日夜不停。没有现代照明工具,就点菜油,菜油发出的光亮就和烟头差不多,但是工程仍在继续,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人们就凭着感觉干活,实际上整个工地都淹没在黑暗中,工地的喧闹声也都淹没在江水的咆哮声中。工程师们一班接着一班监督着堤坝和围堰的进展过程,抽水一秒钟都不能停止,甚至堤坝的地基已经灌注好也仍然不能停止。没有起重机或其他设备,地基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工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砌成的。在建筑有些倾斜的桥头堤坝,是没有机会使用滑车的,所以这里的每一快石头都是工人们赤脚踩着光滑的石面从各处挑来的。

钢索拉好后,第一步是要在钢索上铺垫厚木板,这些都必须用上好的硬木。而周围只有松树,松树总是弯曲着成长,这种弯曲是由于多年风吹的结果。用松木做成的垫板,不能保证桥面始终平整,车辆压上去会产生不规则的压力而发生危险。

最好的硬木是栗木树,漾濞的栗树是很出名的,但是就连本地人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栗树。派遣搜索组出去寻找栗树,他们装备只有为对付野兽的一把小刀和一把砍树的斧头。他们出去了许多天,其中一些人再没有返回,但是江流中开始漂来了一些树木。

生长在高山地区不知名的一种树可以用,他们砍掉树枝,将树干从山上滚到江里再顺流而下一直到桥墩附近。接下来,圆木要用仅有的一个手锯锯成统一规格的铺板。这些厚木板平滑、光亮,就像是铺木条镶花地板。它们不会漂浮,因为它们的纤维组织非常紧密,再加上防腐处理,比重超过了水。架桥工作在飞快地进行,许多钢缆运到对岸,一些木料也到齐,并按一定的规格锯开用于铺设。

一点一点地,不分白天与黑夜,很快,如谭伯英先生所记述的,两个月,漾濞江大桥就在如蚂蚁般的工人不停息地劳动中,突兀地横亘在宽阔的漾濞江面上。开始承担起中国抗战生命线的的一个重要节点的角色。

漾濞江大桥所处位置比较开阔,但是进攻容易守也不难,几十公里外就可以看到敌机来袭,所以受到的攻击不像功果桥和惠通桥。建成后,长期有驻军防守。滇西抗战期间,陆军防空部队100多人长期驻守在漾濞县城下街村竹林寺,时至今日,竹林寺内保卫漾濞江大桥的防空炮台还依稀可见,见证着那个英雄时代的辉煌!

现今,模样几经改变的漾濞江大桥还矗立在漾濞江上,在漾濞县城南部、在滇缅公路新修建段的起点,一如80年前的模样,述说滇缅公路的过往!

作者: 沙 王 太阳平地公众号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