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杨家凤校长、秦淑贞主任-昆女中照片和人物

作者:程茂绩(字兼谟)

八十多年前,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昆明建立了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为数不多的女子,挣脱封建牢笼,进入文明学校(相对私塾而言)念书。随着反封建反迷信反专制运动深入,女子念书成了民主自由的内容之一。念书的女孩子日愈增多,学习科目也不限于师范内容,女子师范学校顺应潮流更名为昆华女子中学。教员阵容扩大,省内许多优秀知识人士到昆华女中任教。三十年代,来了两位著名教育家--美国留学生杨家凤和秦淑贞。杨秦二位是贤伉丽,杨任校长,秦任教导主任。   

我的大姐程步文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峨山县小学校长。我家祖籍峨山,全峨山县第一位女子念书的是我大姐;全云南省第一位女子任小学校长的也是我大姐。大姐和满脑子新思想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秦淑贞成了莫逆之交。   

大姐年长秦淑贞主任,我自己比杨校长、秦主任年幼。大姐带我初见秦时,我尚未成年。

1933年,我从省立东陆大学毕业。得到杨秦夫妇的帮助,到昆华女子中学担任化学代课教员,每月工资四元。后来成为每周上课达卅多节的兼任教员(兼任教员只管教学,不问学校其他事情)。每节课按银元半开五角计,我每月工资可供养廿七人。

秦氏夫妇不以我系熟人、朋友之弟而优待我,而是由代课开始,经我数年努力工作,才取得秦氏夫妇的信任。

秦氏夫妇在昆华女中任职期间,正是他们青春年华,他们几乎没有星期日和节假日,成年累月为学校奔波操劳。秦淑贞和女中上百名女生生活、学习在一起,真正“打成一片”。   

女孩子们冲破家庭约束,到学校里来,在她们的成长过程、学习期间的困难不言而喻。秦淑贞为她们解决了多少困难,障碍,让她们坚持学习,教育她们自强不息,自爱自尊,这其中的具体细节都随时日流逝而淡忘,但淡忘不了的是云南三、四十年代成长的知识女性,她们几乎都出自秦杨二位的门下。这大批知识女性都成了国家栋梁之材,不少人活跃在云南省中小学教育界。

早期昆华女中的毕业生们,如今健在的均已七十五岁以上。她们仍活跃在离退休的行列里。每个月都有定期集会。她们都清楚记得当年昆华女中的学习和生活,都记得秦氏夫妇,特别是秦淑贞主任;都忘却不了的是秦氏夫妇带领她们到呈贡海晏镇疏散的日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飞机时时盘旋在我国领空,对昆明狂轰烂炸。这期间,秦氏夫妇率领全校师生,两次疏散到呈贡海晏镇石子河村,坚持办学。秦氏夫妇不止一次向我谈起抗日战争必定胜利、同盟国必定胜利。抗战胜利后这些学生必定是国家栋梁,建设国家需要她们!他们夫妇动员我随校疏散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在他们的信心感召下,我携妻儿随校两次到海晏镇任教。

海晏镇的教学、生活异常艰苦。教师的工资只好不作计较。我每周上卅多节课,而每月工资只够我一家人的伙食钱。我和妻儿住在农民家里,记得最美味的佳肴是豌豆凉粉。

日本飞机到昆明市丢炸弹,都要飞越海晏镇的上空。学生们能清楚看得见机翼上的“膏药”旗徽。而在这下面,却静坐着昆华女子中学的学生!她们在学习。

海晏镇是滇池畔的一座小镇。抗日战争前,这里只有几十户人家,打渔种地为业,有一座破败的庙宇。秦氏夫妇租下农民的房屋和庙宇作为校址。没有床,铺上稻草睡地铺;没有课桌,搭起木板便写字。教师教学认真,学生努力学习,并没有因为环境艰苦而荒疏学业。不少如今的“知识老奶奶”们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女同学们一齐下海子捞青苔、找小鱼小虾、在海子里洗头、洗澡、在柳树上栓棕绳晒衣物的快乐时光。

教学中,我常常遇到为难的事,需要秦氏夫妇解决,吃过晚饭,经常到她们家去。他们一家,也住在农民房子里。天似乎不很晚,他们的两位男孩子都已在小床上就寝了。我没有出过国,不知道欧美家庭孩子单独分床睡的习惯。见到秦氏儿子的小床,觉得很新鲜。这两位公子便是杨志美、杨志欧。

可能是女校的缘故,经常为女生们解决问题,为学校琐碎细节操劳的多半是秦淑贞主任。因而经常看到她单薄瘦弱的身影。杨家凤校长体质也不好。整个学校的重担、整个学校的经济、教学、学生的安全,教师的聘用……太重太多的担子压在杨校长的肩上,我估计就是这段时期,损伤了他的健康。

我那时年轻,初次见到尝到日夜操劳的滋味。多少年后,我阅历多了一些,才明白秦氏夫妇为云南的教育事业作出多么重大的贡献!他们是云南女子教育的先驱!是云南教育界的功臣。

解放后,秦淑贞任师院附中校长。我又受聘到师院附中任教,又在秦淑贞领导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工作。

解放后的师院附中,欣欣向荣。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陆续出国深造(当时主要是去苏联),或在国内著名大学任教,或在国家科研岗位做研究工作成为专家、学者,即使在中小学里任教,或在各行各业工作的,成绩也都显著。

我和秦淑贞交往廿多年中,深知她追求进步,一辈子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她有极其高尚的人品。想不到反右斗争时,竟会遭到极大的侮辱,甚至在斗争她的会上,有一条极其不实的罪状是:“重用坏人程茂绩”!我今年八十四岁,几十年的考察考验,历史证明我不是坏人。恰恰相反,我在秦氏手下和在其他部门,做出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贡献。由此可见,对秦淑贞的冤枉真是太大了。

倾盆而下的污泥浊水,终于把冰清玉洁的秦淑贞淹没了!我在耄耋之年,来回忆年青时代和秦淑贞一家的交往,其滋味只有我和地下的秦氏夫妇知道!悲乎?幸乎?

近几年来,原昆华女中的女学生、如今的“知识老奶奶”们,每年夏天,都相邀并约我一同重游海晏镇,去凭吊她们逝去的少女时代,也凭吊秦淑贞夫妇逝去的教育功绩。


图:1933年6月13日昆女中初中部师生欢送杨家凤校长赴美考察
(原文《回忆我和秦淑贞交往的廿年》原载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