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自然科学巨匠, 云南省博物馆首任馆长陈一得

陈一得先生出生于1886年11月21日,1953年至1958年期间任云南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是云南近代天文、气象、地震科学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界的鲁殿灵光”。

云南自然科学鼻祖的传奇人生

陈一得先生原名陈秉仁,字彝德,1886年出生于云南昭通盐井渡(今盐津县)。因其创办全国第二个、云南第一个私人气象所——私立一得测候所,取《史记》中“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遂号一得。


▲ 陈一得 (1886-1958)云南盐津人,云南现代气象、天文、地震学科研究开创人。1927年在昆明自创“私立一得测候所”,首创《昆明恒星图》和《步天规》。1936年任昆明气象测候台台长。

陈秉仁先生自幼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养成了毕生勤苦好学、坚韧不拔之志。1902年,16岁的陈秉仁参加科举童子试,县、府考均名列头十名,至院考时,因大观名额早满而未被录取。科举制度废除后,陈秉仁被保送至昆明高等学堂习法语,1910年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比利时,留洋攻读铁路之际,逢清政府出卖云南“七府矿权”,他愤然登台演说而被取消留学资格,留学受阻。

1911年,陈秉仁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学堂数理化专科学习,并于191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云南教育界教书育人,他以教学严谨负责、为人正直笃实著称,十年间,秉仁认识到气象、天文等自然科学事关国计民生,遂埋头钻研,掌握了大量一手气象、天文、地理资料。

1926年,陈秉仁被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云南代表,赴南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他数次跨长江渡黄河,详细考察了多省教育、文化、商业、交通、城市建设、农业、气候、名胜古迹等,参观了中国第一个私人气象站,并受到时任中央观象台台长的高鲁先生勉励,深感气象测候、星象测量之重要性,遂自费从上海购买部分气象、天文观测仪器运回昆明,更坚定了在家乡观天测云为民生的信念。


▲ 钱局街53号的一得测候所工作人员合影

1927年春,陈秉仁在昆明市钱局街83号自家院内,自费创办了“私立一得测候所”,秉仁遂号一得,取《史记》中“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至此,在中国西南边陲昆明,诞生了云南第一个、中国第二个国人私立的气象站。于是,陈一得一家4口人开始白天观气象、夜间观天文,他们轮流在每天6点、14点、21点,定时观测昆明的气压、气温、湿度、蒸发、雨量、风向、风速、云、能见度等气象要素,坚持长达十年之久从未间断,所获取的气象实测资料给予政府、学校等机关使用,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气象历史资料。同期,测候所开始负责施放午炮、校对街钟等工作,测候所影响与日俱增,引起外国人的注意,在后来有了先生“三拒洋人彰显爱国”之举。


▲ 1937年建成的昆明气象测候所

从1934年开始,云南省政府开始筹建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这个任务自然交给了陈一得先生,他选定了昆明西山太华山美人峰,亲手设计,并带领工人人背马驮在无路、无水、无电的山顶,历时3年使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主要包括一得楼和观测场)耸立在美人峰之巅,龙云主席亲自任命陈一得为第一任所长,测候所于1937年6月正式开始气象观测、发布气象报告,成为云南气象事业的伊始。

陈一得任所长直到1950年云南解放,把测候所及全部资料设备交给人民政府,一得测候所更名为现在的太华山气象站。已过花甲之年的一得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更广阔的新中国边疆建设之中,先后担任云南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中国气象学会云南分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主席、昆明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1958年9月,先生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当选为全国科协理事,返昆后拟选为云南省科协主席,正当其实践“人生,当积极努力,用有限的生命,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征途时,先生病逝了,享年72岁。


1993年,昆明气象测候所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相继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2008年挂牌成立了云南气象博物馆,至今九十载,扎根于太华山气象站的84名昆明气象人,留下如太华山女子气象站的无数佳话荣光。

“一得”科学财富永流传

陈一得先生长达半世纪全情投入自然科学钻研,为后世留下了大批珍贵资料,值得云南自然科学工作者永远铭记。


▲ 一得楼

首先,作为云南近代气象事业的先驱者,陈一得先生在气象方面的贡献无可替代。陈一得先生自创云南第一、中国第二个国人自办气象站,填补了云南气象观测的空白,倡导建设全省气象观测网,收集整理了云南自唐代以来到民国时期的史载气候、灾异、民谚,积累了大量云南及昆明实测气候资料,为今天的气候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极具科研价值。

陈一得先生提出,从事气象工作要有恒心、耐劳、忠实,至今仍是省市气象工作者恪守的至理原则。

陈一得先生早在1941年,就设想倡导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想的方向转化,如人工增(消)雨、人工增(消)雪、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这比1959年在云南大理鹤庆召开的全国人工防雹技术交流会早了18年。到今天,借助多项现代化气象科技设备,先生当年的设想实践已能更加科学完善地实现。

同时,作为云南近代天文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一得先生在天文观测、星象、授时、天文专业志、日全食的气象效应、天文科学普及等领域内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对昆明凤凰山天文站创立、云南天文事业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是我国地震较多的省份之一,地震多发成了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限制因素,事关民生,早就引起了陈一得先生的关注,他一面研讨历史地震规律,一面深入地震灾区,实地考察,探源求策,几十年如一日,为云南地震研究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陈一得先生从进入教育界开始,就非常注重科学普及工作。1924年昆明推行公历时,一得先生作《公历月日歌》和《公历节令歌》,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很快就在昆明学校和民间流传开来,促进了公历在昆明的推广。

陈一得先生在气象、天文、地震、人文、滇池保护、科学普及等多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云南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鼻祖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界的鲁殿灵光”。

太华山气象站,从钱局街到太华山顶,从私人创建到政府筹办,包含84名气象人的奋斗,风雨九十载。先驱者陈一得先生的气象工作原则、工作作风、创新严谨、爱国精神,永远激励、鼓舞、指导着一代代气象人,铸就了爱国、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太华山气象精神。

如今,云南及昆明的气象事业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掌握的科学利器更加先进,气象观测预报更加准确,服务社会的范围更加广阔,所作的贡献更加巨大。

陈一得先生的精神,与西山同高、与滇池共存。忆往昔,看今朝,气象万千;形骸亡,精神存,后继有人!

(素材来源:昆明日报 莫衍邹腊 刘金福)

链接
他是云南气象学的奠基人,他第一次对云南降水作出科学的分析概括,并与水利相结合进行研究,其科研成果至今仍闪耀着智慧与实践的光芒——

陈一得论云南降水与水利

1949年6月,云南气象学奠基人陈一得撰写了《云南降水量与水利问题》的论著,作为“云南科学研究社第十一届年会”论文,发表在昆明《教育与科学》(第二卷第六期)杂志上。这篇关于云南气象研究的重要论著,是陈一得在总结了清末至民国半个多世纪云南数十个县区气象观测与记录结果的基础上,较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云南降水的来源、分布及降水与水利等云南气象中的规律性问题。


▲ 1949年6月出版的《教育与科学》杂志目录

撰写气象学论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通过长期的对纷繁复杂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收集、比较与分析,甚至还要经过长期的亲自观测和记录,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特别是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的省份来说,撰写气象学论著更是难之又难。正如前人所述:“然以全省言,每年各月气象要素实际之变迁,全省各地若何分布?极端最高最低确达若何限度?各种影响时、地情形不同,原因究竟何在?……欲求研究结果美满,自非易事。”(《续云南通志长编卷十二·气象一》)。气象学论著事关农业生产、军事、航空、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比之其他领域的著作影响更加广泛,若非从复杂表象中揭示出其中规律,则没有实用价值,正所谓:“徒以身体感觉,主观臆断,空论述纪,无裨实用”(出处同前)。因此,陈一得这篇论著的“含金量”无疑是非常之高的。今天,重读这篇半个多世纪前的论著,对于研究云南气候的变化过程,对于认识今年云南出现的罕见旱情以及今后的水利建设工作,仍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对于充分认识云南降水的基本情况,从而合理利用水资源,也具有现实意义。

陈一得,原名陈秉仁,1886年生于云南盐津县。光绪末年,他念完中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比利时。然而,由于他带头参加反对清朝出卖云南七府矿权的学生运动,被取消留学资格。清王朝灭亡后考入优级师范数理化专科,毕业后受聘省立中学任教数年。1920年编辑出版《昭通等八县图说》,介绍滇东北气候特点。1927年自费购买德国观测仪器,在昆明创办“私立一得测候所”,成为云南唯一一所测候所,在全国属于第二家。1936年,云南省政府在昆明太华山建气象站,迁“一得测候所”于太华山,陈一得负责气象站工作。1951年任云南省气象学会理事长,1958年去世。其一生主要著作有:《昭通等八县图说》、《云南气象》、《云南史地丛书》、《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等10余种,论著数十篇。20世纪上半叶,由于他在气象、天文和地理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云南气象观测与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云南降水之来源

陈一得通过多年的观测、记录和查阅浩繁资料,并运用现代气象科学的理论进行研究,第一次对云南降水来源作出了规律性的分析和概括。陆地降水,很大部分来源于海洋上空形成的暖湿气团,同时,陆地降水最终汇于海洋,完成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云南东南接壤越南,俯临南海北部湾,遥向太平洋,直对菲律宾群岛。西南连缅甸,近濒孟加拉湾,太平洋、印度洋对云南气候的影响较大,具有吸收陆地热量,蒸腾水汽,从而形成暖湿气团。云南南部纬度较低,是热带气候。西北诸山脉与川藏相接,云岭干脉横贯全省,云南境内诸山系横断并列,各山海拔较高,对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团易形成屏障作用。云南降水的形成也极易受地形影响,所以云南各地降水的情况十分复杂。经过深入研究,陈一得把云南降水科学地分为4种类型——

地形雨。每当海洋与境内江河湖泊吸收热气,蒸腾湿气,湿气受山岭阻碍,被迫迅速上升,突然遇冷凝结,液化随风而降,就能形成降雨。陈一得称之为“地形雨”。他认为云南各处降水多为“地形雨”,“高山深林地带,蒸气更易饱和,地形雨在迤西尤甚,惟降雨面积不大。”

气旋雨。广泛影响云南全境的降水称为“气旋雨”,由于云南地连缅印,印度中南热带各地,太阳照射产生积热,陆地水汽蒸腾,产生暖湿气团,大气气压变低,中心由西南向东北入云南境,若突遇北方冷气流,接触包围之后,激变而为“气旋雨”,其特征是先缓后急,时间绵长,区域广大,每年雨季,云南多为“气旋雨”降雨类型。

热电雨。云南全省山高谷深,热易含蓄,日光久射,地面温度过高,每当风力微弱之际,遂起强大的对流作用,蒸气上升,高空遇冷,空气中正负电荷差骤然增加,这时“热电雨”就随之而来。迤南各县,夏季傍晚多生雷雨。这时,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但是其持续时间短,范围不广,从产生到停歇,都持续时间较短。

台风雨。经过气象观测与记录,云南最大而易成灾的降雨,是“台风雨”。1936年,一个台风中心自温州登陆,经江西、湖南、贵州最后达滇东,造成盐津、昭通一带,发生“亘古未有之奇灾”,盐津沿河各县均被洪水淹没,其破坏之大,城镇十余年后仍未恢复旧貌。影响云南的台风来自赤道附近大洋暖湿强烈气团,发生于菲律宾群岛东部太平洋中,每年夏秋季,常向中国海岸行进,七八月更为强盛,常由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登陆,沿途狂风暴雨不止,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云南降水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常常同时产生不同类型的降雨,追根溯源、明确分类本省降雨并揭示其特征,是前人所未进行过的工作,对工农业生产影响至大,这是陈一得对于云南气象研究的一大成就。

云南降水之分布

对于云南降水之分布,陈一得在这篇论著中主要从地域性分布入手,总结归纳出具有极珍贵的科学价值的6条主要规律:一、1500毫米等雨量线,包围云南西与南两边疆。二、滇西南两区雨量,常多于滇东北两区。三、滇南边区雨量,较多于滇西边区,即迤南距东京湾近之地带,比迤西南距孟加拉湾远之地带,雨量略丰。四、横断山脉西部雨量,较东部丰沛,即怒江流域,多于澜沧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又多于金沙江流域。五、1000毫米等雨量线,由西北至东南,蜿蜒云南全境。六、昆明附近较大雨量,有11年余之周期,兼有两次多雨年及少雨年,而少雨年之周期,为5年余至6年。

除此之外,陈一得还观测记录了1937年至1943年云南降雨的分布情况,对每一年份各个月份的降雨量进行研究,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这一研究成果,载于《续云南通志长篇》中,陈一得认为,云南各地的降雨,可从7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农历一月份为干季,降水最少之月,滇南边区最高等雨线未上20毫米,独滇西大理,近年雨量超越,或有特故。二、春季二月雨量,全省俱增。顺宁(今凤庆)、大理平均上40毫米,是由寒暖气流接触地带所致。三、三月大理雨量增多,平均上80毫米,亦为全省之冠。全省西南东三面降水递增。赤道气团推进,颇为显著。四、四月南方气团更盛,河口平均雨量,增至100毫米以上,全省等雨量线向北移动,略与纬度平行。五、五月雨季开始,云南全境雨量普遍俱增,元江下游湿热地带已高至250毫米。六、六月各地雨量多数上100毫米。滇西顺宁特多至350毫米,是海洋暖湿气团鼎盛,西南势力尤猛矣。七、七月全省雨量之最少者不下100毫米。滇南个旧特多,平均上400毫米。滇西保山、景东较他处为少,则由于山岳屏障之影响所致。九月后至十二月,云南降水量骤减,至十二月,西南多雨区等雨线只有30毫米。

云南降水与水利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降雨雨量适中,分布均匀,但是降水时间过迟,降雨量高度集中,降雨强度过大。春季易成旱灾,雨季则“降水过骤,河渠渲洩不及,淹没泛滥,致成水灾。”陈一得指出:“云南能除二者灾患,则水利兴矣。”为什么云南降水时间会迟延呢?因为云岭山系,纬度较高,每年夏至节气后,太阳直射点回到北回归线,往返直接照射南部,积热充足,水汽蒸腾量骤增。大气活动中心,力量增强,季风遂输送水汽,覆盖云南全境,故而降水较迟,极易形成春旱。

总而言之,云南降雨分布是十分丰富而均匀的(民国年间兰州市全年平均降雨量仅为昆明四分之一)。如何合理利用这一优势,陈一得认为云南水利建设,适宜“筑闸坝,开堰塘,雨季储水,因时启闭,建渠引水,以为栽插灌溉之用”。他认为,若能因地制宜,在水低田高的地区,用虹吸抽水灌溉,则效用显著,在山地梯田为主的地区,宜“利用天然泉水或河水,依山凿渠,截箐开堰,拦河筑坝,费工不大,则水利天成”。他提出,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降水量与蒸发量的精确比,根据这一比值,方能建成合适容量的水库,否则,容量不足,水分损失过快;容量过大,暴雨来袭,易溃决泛滥,淹没田舍。

陈一得是一位默默奉献的拓荒著和奠基人,他对于云南气象的研究,完全是建立在长期严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且,他认为气象研究要有利于国计民生,并希望后来者继续探索,“尤资农工建国参考,尤冀后来者之继成也”。水利建设需要充分论证当地气象、地理,因为气象、地理对于水利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样方能找到科学的建设依据与方法。陈一得的《云南降水量与水利问题》虽然是概述式的论著,但它却提供了气象与水利建设内在联系的宝贵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

(素材来源:云南省图书馆 杨慧中)

文章来源: 微昭通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