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抗日名将唐淮源 中条山战役饮弹殉国

在中条山之战中,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均壮烈殉国。获悉弟子殉难,讲武堂创办人李根源为二人写下挽诗:“百战捐躯寸与唐,中条山色暗无光,伤心最是黄河水,日夜奔腾吊国殇。”腾冲国殇墓园亦由此得名。

历史的瞬间-唐迦音、王雅斋讲述唐淮源

陆军上将唐淮源

1988年5月,家住河北省邯郸市的唐迦音女士收到一封从山西省夏县寄来的写给她已故父亲唐伯华的信。信的内容主要是说,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条山战役中,张永新老人参与埋葬了以身殉国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唐淮源的遗体,他知道唐淮源将军遗骸的埋葬地。

唐淮源是抗战名将,1941年5月13日在山西南部的中条山战役中以身殉国,时系国民党第三军中将军长。为表彰唐淮源的英勇献身精神,1942年2月2日,唐淮源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唐淮源殉国后,其亲属曾前往山西寻找遗骸,但因战事激烈,无法接近阵地,遂放弃寻找。唐淮源的遗骨便融入了巍巍中条山之中,但其亲属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的信念。40余年后,消息再次传来,唐家上下顿时重新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似乎时间又被拉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此时,作为唐淮源将军长孙女的唐迦音感到身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唐迦音和其家人在她三叔的主持下,代表唐将军的后人先后多次踏上山西中条山,寻找并确认唐将军的遗骨埋葬地,并为迁葬事宜做准备。


张永新夫妇(坐着者)与唐迦音的家人
然而,由于唐伯华已经去世,信件最终转到了他的女儿唐迦音手里。

殉国中条山

唐淮源(1886—1941),字佛川,云南省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人(后迁居江城镇),生于1886年。1941年5月多在中条山抗击日军战斗中由于众寡悬殊,弹尽援绝,誓与阵地共存亡,举枪自戕,以身殉国于樊泉沟悬山之颠。

唐淮源幼时丧父,母亲姚氏,外无叔伯之亲,内无斗米之蓄,孤寡无依,遂到乡绅侯氏家作佣人。淮源因聪慧,得以伴侯氏儿子读书,塾师喜其幼慧而怜其贫,屡有资助。在塾师的教导和帮助下参加乡试,得中后进省会试,适逢清廷废科举,兴学堂,随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在校期间,受学监李根源和同学朱德、杨蓁等人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同盟会》。

公元1910年,在讲武堂毕业后,参加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先后担任排长、连长之职。1916年,袁世凯窃国称帝,云南举兵护国,唐淮源随蔡锷第一军人川作战任营长。事定后,论功提升为步兵第五团团长,旋调宜宾县县长,继任第十五旅旅长。

公元1922年人粤,参加护法,追随孙中山革命,转战大江南北后人江西。1927年,调南昌军分校任教育长,后调第三军十二师任副师长兼三十五旅旅长。1932年,升任第十二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与冀北、晋西南多次战斗,升任第三军军长。1938年,奉命进入中条山。中条山是山西门户,守住中条山即可不失山西。唐淮源率第三军驻守中条山的四年中,每战必陷阵为先锋,沉着果毅,屡挫强敌,表现十分英勇顽强。1938年以来,日军多次攻进中条山,均失败而归。

1939年4月,唐母逝世,他回到江川安葬母亲,深感以身许国,移孝作忠。他匆匆安葬母亲店,及返中条山阵地。

1941年5月,日军从华中、华北调集了六个师团、三个旅团、一个骑兵团、百余架飞机及若干特种兵部队,总兵力达十万人,大举向中条山扑进。中条山阵地被分为两段,第三军不能互相呼应,黄河南北岸被日军控制,不能渡河增援。

中条山战役打响时,唐淮源率第三军主力扼守闻喜、夏县以东的结山、唐王山到夏县东南花凸村一线,狠狠打击进犯日军,使中国军队的防线岿然不动。

5月7日晚,日军突破中国军队的王家窑头阵地,冲向第三军左翼第七师的主阵地。8日晚,日军突破第七师涧底河阵地,袭击王家河第七师司令部。唐淮源获此消息后,立刻派兵增援,第七师阵地失而复得。但此时敌人趁机攻占驻在唐回村的第三军军部,并企图消灭中国第五集团军总部指挥机关,唐淮源遂又遣兵牵制这股敌人

此时,战线犬牙交错,各处战斗激烈,中国军队渐处颓势, 由于敌众我寡,抗日将士在激战中先后殉国甚多。国民党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曾有电令,命令第三军撤退。唐以守土为责,不能让祖国山河沦于敌手,毅然对各师长说:“现在情况十分险恶,身为国家军人,对职责及个人的出路,都应下最大的决心。在事有可为时,应各竭尽心为,以图恢复原来的态势,否则即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言毕,即令各师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以分敌势,进行殊死战斗。为争夺每一寸阵地,唐亲率十二师之一部份,向悬山前进遇阻,转而向西又被阻东交口附近,战局日益恶化,第三军完全陷人日军包围。各路突围部队力战至十一日,全部被日军裁回。唐几经力战冲杀,至十二日晨始到达悬山。时遇马蹄沟、水泉沟、大寺坪之敌追踪而至,围攻甚急。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三十四团团长张正书均负重伤,副团长潘尔伯与三十六团团长黄仙谷、第七师二十一团副团长张永安、第三十四师一百团团长薜金吾等相继阵亡。唐三次突围受挫,官兵弹尽粮绝,伤亡甚众。他悲愤未能达到保卫中条山之职责,有负国家培育之恩。在日军紧逼的形势下,不愿落入敌手,遂在大雨滂沱中道去左右,自戕殉职于悬山之颠,享年五十有五。


朱德与唐淮源合影

这位身经百战的抗日名将与敌激战到最后一刻,为了保全民族气节,就这样以身殉国了。唐殉国后,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曾写了一幅挽联:“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表示沉痛悼念。第三军参谋长朱景宣为之书匾“滇中完人”,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题的“忠孝两全”。1942年2月2日国民党政府明令褒扬陆军上将唐淮源,并准定将唐淮源平生事迹存备宜付史馆,以表彰英烈。云南省主席龙云,于1942年6月6日在省党部举行唐故将军淮源及寸故师长性奇追悼大会,龙主席亲自主祭并送花圈和致悼词。国民党陆军第三军于同年6月16日在陕西城固县民众教育馆召开追悼唐故军长、寸故师长暨阵亡将士大会,陕西省主席祝绍周亲自主祭并致悼词。全城男女老幼、争先恐后前来瞻仰唐、寸二公神仪,自早到晚,络绎不绝。1941年,国民党江川县党部奉令于县城东门营造唐公祠,供奉陆军上将唐淮源将军牌位及肖燕。同时,县长亲自主持了在县立初级中学隆重举行的追悼大会。

1986年12月18日,中共云南省江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江川县城影剧院举行集会,隆重纪念国民党陆军第三军长唐故上将淮源诞辰一百周年,同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会上,中共江川县委副书记张华斌同志宣读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追认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唐故淮源上将为革命烈士”的通知书。唐军长的子女以及唐生前部下健在者出席了纪念会。198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卢沟桥东侧建成,7月7日对外开放,在该纪念馆英烈厅内的红色花岗岩石碑上刻有296位抗日英烈的名字,其中就有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唐淮源。

1988年5月,当唐迦音收到张永新老人的来信后,感到既惊讶又喜悦,惊讶的是,事隔40余年,还有一位80岁的老人惦记着祖父的后事;喜悦的是,长久的寻觅心愿终于有了结果;唐迦音抑制住内心的惊喜情绪,立即把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了在山东工作的三叔,三叔得知情况后,除惊喜之外,又增添了一层忧虑——不知后续的事情该如何办理。

为了踏上中条山寻找并确认祖父的遗骨,唐迦音很快就与山西夏县的张永新老人取得了联系,并询问清楚了行走路线。

1988年8月26日,唐迦音和丈夫李元标从河北省邯郸市出发,直赴山西省夏县张永新老人住处。见面后,唐迦音代表唐将军后人首先感谢老人为这事操心长达40余年之久,在交换有关信息后,唐迦音和丈夫在张永新老人的引导下,驱车50余公里,来到唐淮源将军在中条山的埋葬地,仔细考察并参拜后,作了详细记录。

不久,唐迦音的三叔也来到中条山考察并参拜唐将军的墓地。

随后,唐家后人围绕唐将军是在山西就地迁葬还是迁葬到云南进行商议。唐家一致认为,最好迁葬到云南故里,叶落还是要归根。

1989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优抚司以(1989)优群字54号便函通知唐家后人,同意将唐淮源烈士遗骨起挖,火化后,安葬在云南省江川县烈士陵园内,并建墓立碑。烈士遗骨的起挖火化事宜,由山西省民政厅负责办理。骨灰安葬及建墓立碑等事宜,由云南省民政厅办理。至此,唐淮源遗骨迁葬原籍的申请工作得以解决。


当年迁葬云南江川时的情形

1990年4月5日,清明时节。云南省江川县党、政、军、工人、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千余人在县烈士陵园隆重集会,举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暨唐淮源军长骨灰入墓仪式”。江川县领导在讲话中指出,江川县人民为家乡涌现出唐淮源这样的抗战英烈而骄傲,唐淮源烈士的骨灰迁葬故里是江川人民莫大的荣誉,江川人民将珍惜这个荣誉,并以此为激励,为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在这个仪式上,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民革云南省委、山西省民政厅、云南省黄埔同学会、中共江川县委、江川县人民政府、江川县政协、玉溪地区滇剧团等单位以及唐淮源的后人向唐淮源烈士敬献了花圈,表达了对唐淮源军长的敬意。

唐淮源墓碑上刻着:“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 江川县人民政府一九九○年四月一日立”。

唐淮源语录

“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

————–唐淮源将军于母去逝后

“现在情况极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

————–于殉国前

“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于殉国前

“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于殉国前


唐迦音收集的唐淮源墨宝


唐淮源不但是英勇善战的将军,而且还是爱好书画的艺术家,并与多位艺术家结为好友。1934年他曾与著名画家张大千合作过一幅仕女图扇面——《吾思远人》


唐淮源后人于江川扫墓的合影

文章来源:滇国故里江城 (蒋跃 李红芳 文/图)

云之南华人网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yahoo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