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的”彩云计划”, 砚山县那夺村的“第73户”

文章原文“砚山县那夺村的“第73户”

因为梦想,她把砚山农村的女娃带到天安门起舞

同样是因为梦想,她从北京辞职,定居砚山农村

她在村里做公益,村里72户人家, 做着做着,就成了必可不少的“第73户”

她叫张萍,一个长期在砚山县者腊乡夸溪行政村那夺村小组进行教育扶贫的“北京人”。

初到那夺

2016年8月,那夺村里突然来了个“北京人”,只见她大口喘着粗气,双手拎着的袋子里装满了糖果和发夹,脚上的泥快要没过膝盖,“我没想到村子那么偏僻,进村路还没有硬化,因为下雨,车子陷在半路出不来,所以只得爬了半小时山路。”这就是张萍第一次去那夺的场景。

张萍来自北京,是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员、舞蹈编导。砚山是她的家乡,从小生长在砚山的她却从没听说过“那夺”这个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萍在老同学朋友圈看到的一张照片:穿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打着赤脚,脸上虽然脏兮兮的,可眼睛又大又亮,漂亮极了。打听之后她才知道,这里就是那夺,一个坐落于环形山坳里的彝族仆支系村落,离砚山县城35公里,全村共72户,2013年底被认定为贫困村。似乎是一种来自家乡的召唤,虽然身在北京,她却再也忘不了那双明亮的眼睛,利用假期的机会,张萍回家见到了这群女孩。

“张阿美是来我们村的第一个外人。”说这话的人名叫叮当,张萍最初进村说要教孩子们跳舞时,正是她去叫来年龄相仿的女孩。“阿美”是当地方言中对母亲最亲密的称呼。而三年半前,情形大相径庭。

第一堂舞蹈课之前,张萍挨家挨户敲门,还送出不少小礼物,可大部分孩子怕生、害羞,最后只叫来了十个孩子。那时的那夺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群众观念陈旧,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多数孩子为留守儿童和孤儿,虽然是传统彝族村寨,孩子们却连传统的彝族弦子舞都不会跳,民族文化传承濒临断裂……这些无一不像一根根针刺痛张萍的内心。原本只打算去看看孩子们的张萍忍不住动了恻隐之心。同样从事艺术并且有着丰富公益经验的丈夫关於大力支持张萍的想法,两人打算通过义务辅导和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学习舞蹈,帮助山区留守儿童探寻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并把这个计划称为“彩云计划”。假期间,关於也从北京赶到了那夺和张萍汇合,没有把杆,没有镜子,没有舞蹈鞋,夫妇二人只在村口找了片空地,张萍教弦子舞、丈夫教芭蕾,第一节红土地上的舞蹈课便开始了。

北京,北京

孩子们问:“跳舞能做什么?”

张萍答:“跳舞能带你们去北京。”

北京,这个平时只能从电视里看到的地方,村子里的人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一听说能去北京,孩子们围着张萍高兴坏了,张萍不曾想到自己一句鼓励的话竟然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经过多方联系,2016年底,张萍争取到自费带孩子们前往北京参加文化交流培训活动的机会。然而,“去北京”的消息一传开,那夺村就炸开了锅:“你们自己掏钱,怎么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你们是不是骗孩子去卖的?”压不住四起的担忧,张萍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联系主办单位向县、乡发出邀请函,并由一名副乡长和村长共同带队前往。2017年1月,12个女孩开开心心的去了北京,此前,她们大多最远只去过8公里外的者腊乡。

在北京期间,张萍带着孩子们去了她们心心念念的天安门。“阿美,我们能在天安门广场上跳舞吗?”“想跳就跳吧。”张萍看着这12个靓丽的女孩,就像是从尘土飞杨的红土地上开出的灿烂花朵,北京之行让她们第一次收获了来自外界的掌声和认可。

“ 彩云计划”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

然而,“跳舞不能当饭吃”的观念在村里依然根深蒂固。叮当喜欢跳舞,她有天赋、也最努力,只要有外出表演的机会,张萍都会带上她。突然有一天,叮当把书包扔到地上跟张萍说:“阿美,我以后再也不跳了。”说完扭头就跑,张萍打开书包一看,全是叮当平时穿的练功服,不明所以的张萍立马追到家中问原因,原来是村里有人说叮当家给老师下了迷药,所以叮当才能去那么多地方,叮当的母亲气不过,索性就不让叮当继续跳舞了。哭笑不得的张萍除了劝说也开始反思,跳舞能帮助孩子们找到自信,而要想改变现状,只有教育才能帮助她们树立理想和信念。

2017年8月,张萍带着4个彩云孩子上昆明,孩子们不负众望正式考入了昆明市艺术学校,这是昆明市唯一的公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从那以后,“彩云计划”先后共选送了包含叮当在内的57名彩云孩子考取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昆明市艺术学校、云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她们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彩云计划”自筹解决。去年,刻苦努力的叮当以全校第二的优异成绩拿到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张萍把在昆明上学的这些孩子成为“大彩云”,村里还有一个“小彩云班”,是24个从6岁到13岁的孩子,来自那夺村、邻近村子和乡里。

2019年,那夺村全村脱了贫,水泥路硬化到家,村里有了信号塔和宽敞明亮的公共舞台。春节前,“大彩云”们回村里向乡亲们举行汇报演出,台下,张萍从叮当家里买了一头猪,按着习俗请村里人吃杀猪饭,几个孩子的母亲早早到了,帮着劈柴、做饭。演出完毕,聚会散去,张萍把彩云孩子们找来,一个个单独问他们的新年愿望,孩子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我想有个完整的家,想像阿美一样做个对家乡有帮助的人。”孩子们的话再次触动了张萍的内心,家、家乡、帮助……这些年,通过舞蹈,孩子们原本干涸贫瘠的精神土地变得滋润富饶,张萍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对梦想的渴望和追求,爱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为了全身心做好公益,2019年6月,张萍从北京辞职。8月,夫妇二人出资在那夺盖了房子,创建“彩云计划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给了所有“彩云孩子”和志愿者们一个温暖的“家”。村里“祭竜”,张萍成了必不可少的“第73户”。

还有一年半时间,第一批“大彩云”就要毕业了。目前,张萍正忙于修建位于砚山城区的“彩云计划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这里将成为大彩云们毕业后的就业基地。“十年、二十年后,彩云孩子们将像蒲公英一样把爱心洒满这片养育我们的热土。”张萍说。

当问起做这些事遇到了什么困难时,张萍只是沉默着翻开照片,半晌才絮絮叨叨的说起一些“不相干”的往事:有次她在给孩子们梳洗干净换上新衣服后,一个孩子在自己脸上轻轻的嘬了一口;现在乡亲们不再叫自己“老板”了,而是喊“老师”;当问起村里新生的孩子是男是女时,家长满脸骄傲的说“跳舞的”;邻村的孩子总喜欢抱着她的腿说长大以后要跟她学跳舞……此时,张萍的手机屏幕亮起,是叮当发来了信息:“阿美,我以前只想着当你的‘小棉袄’,但以后,我还要做你的‘防弹衣’。”

那一刻,不知是谁,红了眼眶。

文章来源:家在砚山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

张萍: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人, 舞蹈编导, 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员,丈夫关於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