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书院——清末师宗的最高学府

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之后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或官方教育机构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实在咱们师宗曾经也创办过这样的书院,那就是丹凤书院。虽然丹凤书院没有保留至今,但是透过与其相关的一些历史遗迹,依稀可以感受到它当年的古风遗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溯着历史的足迹,去一探究竟。

这是一块普通的青石石碑,因年代久远,碑身有些残损,碑文已经变得漫漶不清,但仔细辨认之下也不难得知这是一块清道光30年(1850年)为新建当时的丹凤书院兼考棚的碑记,碑身上方《建修丹凤书院考棚碑序》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见。碑文记载丹凤书院及考棚新建于道光26年,即1846年,至1850年竣 工,撰写碑文的人就是时任师宗知县的李光谦。序文中记述了清初学校沿革状况及丹凤书院考棚的筹建始末,文后刻有筹建书院考棚的地方官员、乡绅名人、廪贡生员。

其文中:“夫兴文教,培士风,以型士民而厚风俗”成了当时的人们对新建丹凤书院考棚的美好愿望。书院、考棚的建成为当时地方科举教育和考试提供了基本的场所。从碑文中可以看出丹凤书院考棚的筹建因经费短缺,几经波折。

后来在李光谦知县的倡议动员下,大家积极捐资捐物,使书院考棚得以建成。丹凤书院、考棚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被逐步拆除,它的具体面貌已经无从得知,唯一留存下来的只有4个古旧的柱墩石静静的躺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远逝的历史。

2014年,师宗一中借新建学校图书馆之机,在遗址上修建了新的丹凤书院。如今,一座漂亮的仿古院落掩藏在幽静的校园内,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朱红色的大门两边悬挂着当年何桂珍为书院所撰的一幅对联:论秀重升乡,万里丹山,雏凤声宜清老凤;育才期报国,十年黄卷,古人道不薄今人。

书院屋顶为黛青色的瓦面,主体建筑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朱漆鎏金,俨然一个古代的书院。

新建的丹凤书院基本延续了原来丹凤书院基本的建筑格局。当时师宗的名士何桂珍在师宗新建丹凤书院考棚碑记里面专门有记载,上面就有一句话丹凤书院东文场曰春华,西文场曰秋实,堂曰鸣盛,鸣盛就是那个地方,后室则曰东园,书舍誌遗爱,非常清晰的记载了当时丹凤书院的整体建筑格局,新建的丹凤书院和原来的有一点点区别,区别就在于把原来两边的房子改为了长廊。

现在的丹凤书院,作为一中的图书馆和校史呈列室使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仿照原书院的的格局建造而成的,参照它基本可以感受到当年丹凤书院的古风遗韵。

在丹凤书院建成后,当时师宗的名士翰林院编修何桂珍曾亲自为书院撰写的一篇碑文,可惜原碑早已散失,幸有碑文拓片藏于云南省图书馆,他们根据拓片内容重新立了这块名为《师宗新建书院考棚碑记》的石碑,碑文的内容跟原碑是一致的。何桂珍回乡卜葬父亲何辅龙期间为丹凤书院撰书了这篇碑文,文中不但有书院格局的记载,也有其教育思想、理念的阐述。Image

明清时期是师宗教育的创学开风时期,当时是官学与私塾并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事件,一个是明朝万历元年也就是1573年,当时的师宗知州武揆文在县城的东北方向,也就是现在的丹凤小学建立庙学,丹小现在还有一些遗迹能看得到,这是师宗有文字记载的官方教育的开始,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次一个重大事件就是1846年,当时的知县李光谦当人倡导有识之士集资兴建丹凤书院。

丹凤书院建成后经历了晚清至民国末年一段近90年的历史,也就是从1850年-1940年,其间,它的办学状况及书院的命运如何?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从县内另外一块碑文的记载上也许可以推知一二。

吾村自前清宣统二年改设学堂,县署秦公即以本村设为南区初等第一学堂。这段文字是《文明起点碑》上的记载,文明起点碑现存于葵山山朝村旧学校内,碑身已经断为两段,碑文依然清晰可见。这块碑刻立于明国4年,即1915年,其中宣统二年,即1910年山朝村改设学堂,并设置为师宗南区初等第一学堂。那么丹凤书院是否也被设置为某某学堂,开始了它的近代教育的使命,我们不得而知。

现在师宗一中所在地明清时期称为“文昌坡”,直到现在一直是师宗重要的文教场所,关于文昌坡,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宗教方面的记载。

与这块土地有关的一些历史风物有这样一些,在明朝的时候建有文昌宫,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文化人上香祈愿的一个场所,清朝的时候建有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的地方是一个宗教场所,在这块土地上有两个历史事件被载入史册,一个是丹凤书院的建立,另外一个就是,明崇祯年间,徐道兴被杀害后就埋葬在这片地方。

文章来源:文化师宗 师宗县文化馆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