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灭绝的云南抚仙湖土著鱼种 “滇中一绝”铜锅抗浪鱼

抗浪鱼是云南最著名的独有鱼种,也是水质优劣的指示物种,喜逆水而生,曾经和大头鲤、金线鱼、大理弓鱼并列为云南四大土著名鱼, 抗浪鱼又叫鱇?白魚(学名:Anabarilius grahami),俗名抗浪魚、洞魚、網魚,為白魚屬其中一種。抗浪鱼为抚仙湖独有鱼种,大理南诏时就有文字记载,早在十八世纪,抗浪鱼的咸干制品就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由于鱼类喜欢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鱼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故而得名“抗浪鱼”。当地群众在抗浪鱼出没的水域采用车水捕鱼更是成为抚仙湖畔的一大旅游景观,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

抗浪鱼常年居于抚仙湖40多米以下的深水区,只有每年产卵期才浮出水面,而且十分挑食,仅吃水中的微生物,且抗浪鱼繁殖期长,可达8个月之久。抗浪鱼体小而细,长3-4寸,形如箭,呈银白色,喜栖于深水鱼洞或沙砾中。抗浪鱼的生活习性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从每年的立春节令至立秋节令这段时间是它的鱼汛期,当地人叫鱼发期。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外地银鱼的入侵和局部水域的环境受到污染等原因,抚仙湖内的抗浪鱼数量急剧下降,达到濒临灭绝的状态。根据云南省渔业部门调查统计,20世纪70年代,抗浪鱼年产量400至600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80年代为300至400吨;90年代初开始持续下降,到1998年产量10.4吨;2000至2004年产量仅剩约0.5至1吨/年;2005年,抗浪鱼年产量不足0.5吨,被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其市场价保持在每公斤1300元左右。

由于抗浪鱼卵是半粘性的,必须附着在沙石、岩礁上,而湖岸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每当春回大地,特别是雨水落地后,它们便从深水中游到岸边浅滩,在石岩礁头上产卵。来时成群结队,铺满浅滩,蔚为壮观,产卵后便游回深水中,看不到一点踪影。它们来去都有规律,这个规律叫”来三去七”,即来三天,去七天,至立秋节令后,便渐渐稀少,以至绝迹,要到次年立春节令后再出现。

铜锅鱼主要食材是抗浪鱼,辅料有大葱、芹菜、干海椒等,煮出的鱼肉与汤,鲜美滑顺。在抚仙湖畔的禄充景区,每年8会举行铜锅美食节,用特大型铜锅煮鱼,吸引众多游客大啖鲜鱼。最原始的做法,带来不同寻常的味道。滑嫩的鱼肉在水气的渗透下,逐渐变得松软,特有的鲜香也随之四溢,锅盖一掀,美味飘香,令人难以抗拒。用铜锅煮鱼时,都是把活鱼直接放进水中,盖上锅盖,当水温升高后,燥热难耐的抗浪鱼就会拼命往上跳起,试图顶开锅盖, 吃时再配上独特蘸水。

禄充蘸水讲究现做现调制,一碗两年以上的老酱是必备的配料,干辣椒需要用炭灰烧制,将辣椒捣碎后连同炭灰一起倒入老酱,再加入葱、姜、薄荷、香菜等,并倒入鲜美的鱼汤进行调制,这样一碗纯正的禄充蘸水便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