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往乡的乡亲 救助”飞虎队员”追忆

据勐海县文史资料记载:1944年3月某日上午十时左右,有四架美国战斗机从勐往上空向南峤县方向飞去。飞到勐阿乡坝散附近山头时,其中一架冒烟起火,飞行员跳伞出来后,飞机紧随着就坠落在坝散山中的烟地里,飞机爆炸起火,机身残缺破烂。

61年前,一架美国抗日援华的“飞虎队”战机在中缅边境执行任务时,坠毁在我州勐海县勐往乡贺建村附近的深山中。飞行员跳伞后,在当地群众救护下,安全返回。

61年过去了,贺建村村民当年从飞机残骸上取下的各种金属打制成的刀具、锅铲等物品,依然被当作传家宝一样珍藏、使用……

深山探秘坠机事件

在勐往乡贺建村的不少村民家中,61年来一直珍藏和使用着一些很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用飞机残骸上的金属打制的刀具、锅铲、撮子、刮胡刀等等。他们亲切地称它们为“飞机刀”、“飞机锅”、“飞机钢”。老一辈村民说,这些物品是用一架军用飞机残骸上的金属零件打制而成的。

原来,61年前,一架“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第十四航空大队”(即飞虎队)的飞机在执行任务时,意外地坠落在贺建村附近的深山,当地村民还救助过一名美国飞行员。

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为了揭开西双版纳人民营救美国飞行员这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历史,6月的一天,记者前往贺建村进行实地探访。


图1、拿着“飞机”凿子,王芝囡老人激动地回忆往事。(刘大江/摄)

距景洪城区55公里的贺建村,位于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村里83岁的杨开云和70余岁的李老二两位老人,当年曾到过坠机地点,见证过这一历史事件。当他们听说要寻找坠机地点,就不顾年迈体衰,欣然带领记者,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来到距离贺建村7、8公里的大尖山后山。由于年代久远,事发地又属自然保护区边沿,两位老人也是50多年未到此地了,从上午10时开始,几个人围绕贺建村大尖山后山,展开了艰难的搜寻。到下午4点,找到了当年飞行员跳伞的着陆地———一块放牛娃玩耍的草地,但坠机点仍然没有找到。

最后,记者找来当年贺建乡(60多年前贺建乡属临江县一个乡。临江县即今勐海县勐往乡)蔡光保乡长的孙女婿段某。当年飞机坠落在蔡光保家种的罂粟地里。段某来到后,很快就在原来罂粟地头100米远的山腰上找到了当地老百姓挖飞机头留下的大坑。61年过去了,如今,当年飞机坠毁的地方已是森林茂密,杂草丛生。

看到这个被杂木掩藏的大坑,两位老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一架军用飞机坠入大烟地

1944年,一支中国抗日远征军正在缅甸景栋与日军激烈交火。贺建村上空经常有飞机飞过,多则八架、十架一批,少则两架、三架一组,村民们也见多不怪了,而且终于知道了这种在天上飞的东西叫飞机。

这年3月的一天,贺建村村民如往常一样,打铁的打铁,聊天的聊天,各自忙碌着。大约下午3点左右,3架战机从北向南飞去不到30分钟,就由南向北返航。这时,李老二(当年9岁)、刀成才(23岁)等村民惊奇地发现:3架飞机中有两架在前面正常飞行,第三架飞机却拖着浓浓的黑烟落在了后边。只见从拖着黑烟的飞机上扔下一件东西(油箱)后,黑烟更浓了,转眼间,冒烟的飞机上又弹射出一个小黑点后,飞机便一头栽到了距贺建村七、八公里远的大尖山后。弹射出的小黑点越来越大,颜色也由黑变白,最后也坠落在大尖山后。前面两架飞机看到这架飞机坠毁后,在大尖山上空盘旋了两周,继续向北飞去。

当年22岁的杨开云,刚赶着牛从车里(今景洪)驮粮食回到村里,正躺着休息,隐约听到一声闷响,紧接着听到村民们说飞机掉下来了。他随即与几个村里的年轻人向大尖山后跑去。到了飞机坠毁现场一看,一棵直径七、八十厘米的大树被撞断,飞机头插在半山腰上,燃起了熊熊大火。飞机碎片撒落在百米以外山下的一块罂粟地里,白茫茫的一大片。深深插入泥土燃烧着的机头,不时有一颗颗机枪子弹射出。杨开云等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村民身贴着地面,好奇地看着这只已支离破碎的“大鸟”。


图2、杨开云老人手中这把“飞机刀”用了近60年,他视若珍宝。(刘大江/摄)

村民救助美国飞行员

跳伞的飞行员在距飞机坠毁地300米左右的一小块草坪上安全降落。他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割断伞绳后,穿过密密的森林,朝着山下走去。天渐渐黑了下来,飞行员在不时发出野兽的嚎叫声的原始森林中艰难地度过了一个惊魂之夜。

坠机的第二天一早,临江县(今勐海县勐往乡)贺建乡三队的刀老头父子俩从县城赶集回来,在南果河边,碰到一个身材高大、蓝眼睛、高鼻子、黄头发的外国男子正从山上下来,被汹涌的南果河挡住了去路。这人正是美国“飞虎队”坠机的飞行员。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飞行员指了指自己胸前的胸章,比划着告诉父子俩:他的飞机掉了,自己想要过河去,但过不去,并把手上的手表摘下来递过去。希望得到刀老头父子俩的帮助。父子俩不仅没有接受他的手表,反而还把他领回了村子里。村民们给他抬来热水擦洗脸部的轻微伤痕,为他准备了饭菜,安排他在村民扎王法家过夜。当天,村里迅速派出人员到贺建乡政府报告。

接到村民报来的消息后,蔡光保乡长一面向临江县紧急报告,一面通知三队村民将失事飞机飞行员送往他家。

飞机坠毁的第三天一早,刀老头、扎王法及大从德等村民扶美国飞行员骑上马,将他送到蔡光保家。美军飞行员不善骑马,一路上,村民们只能用两根木棍交叉钉在马鞍子上,让他双手扶着。由于飞行员身材高大,骑在马背上,双脚仍拖到了地面,马背也给压弯了,又因山路坎坷崎岖,村民们只得用两匹马轮流驮着他,颠簸了近5个小时才将他送到乡上。


图3、贺建村村民至今仍在用飞机残片打制的锅。(刘大江/摄)

到了蔡光保家,飞行员一眼看到门上挂着的孙中山的相片,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伸出大拇指,用不太通的中国话说:“顶好,顶好!”并比划着告诉乡长:他是“飞虎队”队员。他和同伴到缅甸景栋执行任务,但到了贺建乡长坝附近上空,他的飞机出现了故障,开始漏油。他撕碎自己的衣服,试途堵塞漏油的管道,飞机最后还是起火坠了下来。

据勐海县档案局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临江县单县长接到贺建乡的报告后,派专人到勐海将情况向驻军国民党第六军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转报,并电呈云南省政府,请予明令指示处置方案。第四天,九十三师接省政府复电称:“该机系美军第十四航空大队前往缅甸执行任务受伤坠落在该县境内,请速派人将飞行员护送思茅,不得有误!切切,此令。”

在贺建乡住了六七天后,蔡光保接到临江县的通知,亲自将飞行员护送到临江(今勐往城子)。后来,县里请了一个刘姓的马帮主,将飞行员送往思茅。到达思茅后,飞行员特邀请刘姓马帮主坐上教练机,在思茅上空游览了一趟。

贺建村老人深情回忆往事

如今,贺建村及其他村寨见证过这一历史并帮助过飞行员的大多数村民均已故去,少数仍健在的村民都已风烛残年。据杨开云、李老二两位老人回忆:在村民家中,可能由于受死里逃生的惊吓,或是前途未卜,飞行员不吃不喝,村民给他煮的鸡蛋,他一个也吃不完,嘴里不时发出“闹”、“闹”之声,发出的音与当地一些少数民族说“喝酒”的音相似,村民以为他要喝酒,就给他拿了一瓶,他像喝水一样连喝了三口就再也不喝了。

当年在蔡乡长家,蔡光保乡长的儿媳妇王芝囡专门负责为美国飞行员做饭。现年85岁的王芝囡老人如今住在贺建村3队女婿的家中,安享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知道记者的来意后,她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打开话匣后,饱含深情地讲起了美国飞行员在蔡乡长家短短几天的生活点滴:在蔡乡长家住下后,美军飞行员起初不会吃饭,只吃自己随身携带的压缩饼干和村民煮好送来的鸡蛋。他吃鸡蛋有点特别:一个鸡蛋一撇两半,两口就吃完了。经过了几天,美军飞行员逐步学会了使用筷子和吃饭。虽然语言不通,但他还是比划着与村民们交流。他还告诉村民,这是他第二次从将要坠毁的飞机上跳伞逃生。

为了表达对贺建乡人民给予的救护和帮助,他表示还会继续与中国人民一道打击日本鬼子。他伸出三个手指向村民比划:下次他再驾驶战机来的时候,他将把飞机尽量飞低,向贺建乡人民致意,表示感谢。

时隔不久,杨开云、李老二等村民真的又看到了3架战机从贺建上空飞过,而且中间一架飞得很低,速度也相对慢些。村民们在想:这一定是我们救护过的美国空军飞行员!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语言不通,村民们未能记下当年美国空军飞行员的姓名,只记得1944年他26岁。村民说他一定是个跳伞高手。因为在贺建大尖山周围都是原始森林,他却跳在了一小块草地上。

飞机残片成为贺建村民家中的珍宝

飞机残骸燃烧了四、五天后才熄灭。这期间,不少附近村寨的群众纷纷到山上看坠毁的飞机,捡拾散落四周的飞机残片。乡长蔡光保知道后派出家丁前往守护飞机残骸,并要求村民将拾到的飞机残片全部上缴。飞机残骸稍大的部件就交到了蔡光保家,一些较小的铝片、铜丝等,则被村民们拿去打锅、打刀,或做其它用途。

又过了几天,乡里对飞机残片不再管时,村民们再次上山,捡拾飞机残片。附近村子的小铁匠们把打铁用的家伙挑到山上,支起炉灶,用飞机残骸上的金属打起刀子等生活用品来。一时间,用飞机残骸打制的各种器具、物品成为当地村民家中的“宝贝”。据说,铁匠们用飞机残片打出的一把大砍刀,要用7两鸦片才能换到。

而栽到地里去的机头却怎么也拆不散,搬不动。李老二的父亲、叔叔及其他村民就在机头的四周挖了一个大坑,捡来木柴,架在机头四周点火焚烧。在不断増高的温度下,机头开始逐渐熔化,村民用长长的竿子把烧化了的小件一点点挑了出来,进行再加工利用。飞机的螺旋桨(村民称飞机角)先被送到蔡光保家后,又被送往临江县交给单县长。飞机发动机连杆(村民称飞机骨头)经焚烧后仍然很大、很沉,要4个青壮年才抬得起来,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才在贺建被集中起来熔化。

飞机残骸上的大件现已都不知去向,唯有村民用铝皮打制的锅、小铲子及用其它金属制成的砍刀、剃须刀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村民们爱若珍宝。更为珍贵的还有一把带有螺丝帽的凿子和一块飞机座椅海棉垫。时隔61年,这块海棉垫一直随占有者家庭的分家而不断被分解,但它的弹性依然如故,仍被村民用来做垫子。而那把“飞机”凿子仍被蔡乡长的孙女婿珍藏,不时还使用……

亲历过此事的老人们每次看到这些物品,禁不住就会挂念:美国飞行员,您还健在吗?您在哪里?

西双版纳新闻网
西双版纳电视台记者/李雄伟 岩刚 本报记者/刘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