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将军

文章原标题 “马崇六先生其人其事”

马崇六(1902-1998.2.3),字晋三,云南省大理县下关镇(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街道)人。出生于一个名人之家(父亲马程远,云南讲武堂毕业,中国同盟会会员,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战役,以军功升迁,历任靖国联军旅长、贵州毕节警备司令等职)。自幼秉承家学,精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即使是在戎马生涯中也未曾忘怀。早年毕业于昆华中学。云南讲武堂第十五期毕业。1920年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工兵科受训。国民革命军全国工兵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马崇六(中将)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归国,任孙中山的侍卫士官。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军训处工兵科长。参加了北阀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工兵指挥官、团长、少将参谋长,第51师工兵指挥官,第74军工兵指挥官等职。1936年2月5日被授予陆军少将衔。1937年晋升为全国最高的中将工兵总指挥(即工兵总司令)。以德式操典为基础,参照日本和其他国家之操典,而又以中国国情衡量,编纂成我国第一部陆军《步兵操典》、《筑城教范》(工兵科目)、《阵中勤务令》等现代陆军制式教材。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工兵指挥官。后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远征军全国工兵总指挥。1942年5月5日,日军企图偷袭惠通桥,关键时刻果断指挥炸断惠通桥,使形势转危为安,从此以后日军被阻挡在怒江西岸,直至抗战胜利。在工程兵方面,还兼任过昆明最高行营国防工程处长、战时交通总指挥、城防要塞局局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淡出军队后,任国民政府交通部代理部长。1946年1月21日,奉命组织指挥炸毁南京梅花山的汪精卫墓。大陆解放前夕飞赴香港,一直未去台湾。

初出茅庐脱颖而出

马崇六自幼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喜爱书法艺术,并得到书法名家马一浮、沈兼士指点。1920年毕业于昆明第一中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五期,后参加留日学生预备班,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深造,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拜见孙中山,被委任为大本营参谋。1925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军训处工兵科长,1926年任第六军工兵指挥官兼黄埔军校教官,北伐时任第六军五十一团团长,该团首先攻下南京,并参加攻打沪、杭战斗,建立功勋。1927年,编纂我国第一部陆军《步兵操典》、《筑城教范》(工兵科目)、《阵中勤务》等现代陆军制式教材。1934年,担任全国工兵整顿处长兼工兵独立第一团少将团长。


馬晉三輸血,驗血者林語堂女公子林如斯,《聯合畫報》1944年第96期

果断炸毁惠通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全国工兵总指挥(中将),所辖七个工兵团虽分至各战区,但他不计辛劳地往返各战区督导。1941年,兼任昆明行营国防工程处处长、交通总指挥、城塞局长,负责接受美国援华军用物资,同时还任军政部驻滇办事处主任。1942年5月3日,日军攻陷畹町,4日,日军占领龙陵,迅速向怒江惠通桥推进,大有攻战保山,直取昆明之势。滇西不保,昆明危急,中国将失去通往印度洋与盟国联系的国际通道,整个大西南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滇西从大后方变为最前线,不仅震动了昆明,而且也震动了重庆乃至全国。能否守住怒江天堑,炸毁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成为了关键。1942年5月1日,蒋介石密电国民党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命令他对保山到畹町之间的桥梁“完成破坏准备”。对此马崇六事前及时下令在惠通桥安装炸药。1942年5月5日上午,汽车在惠通桥堵塞,许多人只好步行过桥。守桥宪兵前往疏通与干涉,汽车司机与之争吵,宪兵鸣枪警告,混入难民中的日军先头部队忽闻枪响以为被发现,开枪向东岸扫射。适值马崇六视察惠通桥,眼看日军前锋已经冲到西岸桥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崇六当机立断果断下令炸桥。轰然一声巨响,东岸桥塔及主索被炸毁,桥面坠江,日军以坦克、汽车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的56师团被阻截于怒江以西不能前进。日军随即在桥西炮火的有力支援下,组织了500人乘橡皮艇强渡怒江到达东岸,马崇六指挥守桥工兵与宪兵100多人奋起还击。万分危急之际,中国援军三十六师先头部队从祥云乘汽车恰好赶到投入激烈战斗,经过四昼夜激战,将过江敌人全歼,终于稳住了惠东桥东岸的阵地,我军于是抓紧沿怒江东岸布防,构筑工事,防止敌人再度进犯。1942年5月7日至12日,美国“飞虎队”的飞机从云南驿机场起飞飞往惠通桥地区,对敌实施空中打击,摧毁了日军在桥面架设的浮桥及架桥设备,消灭了惠通桥西岸公路沿线的大量坦克、汽车和步兵,为紧急赶赴怒江东岸的增援部队赢得了巩固江防阵地的时间和条件。惠通桥阻击战的胜利,终于阻歇了日军乘胜抢渡怒江、沿滇缅公路向东突进,直驱昆明的行动,形成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稳定了滇西和整个大西南的战局,为远征军巩固江防、整训部队、准备反攻奠定了基础,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事后龙云曾对马崇六说:“我代表云南人民感谢你!”两年后的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开始,马崇六又参与指挥了策划渡江渡口与时机选择等行动,准备渡江船只,成立了以工兵为基干的怒江渡江工程处,参加渡江准备和强渡的工兵总兵力约4000人,并亲临现场参加指挥强渡怒江战役。中国远征军无论在技术或者战术方面,强渡怒江的准备和实施工作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只有一名士兵失足落水淹死,据守在怒江西岸的日军直到渡江后的第二天上午才发现中国军队已经过江。马崇六在滇抗日功勋卓著, 为了表彰马崇六在滇西抗战中的杰出贡献,马崇六获得了国民党“青天白日勋章”一枚,并荣获“美国自由勋章”,是中国6名获得“自由勋章”的将领之一。

清除汉奸汪精卫坟墓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命令何应钦炸毁南京东郊梅花岭上的卖国贼大汉奸汪精卫的坟墓,何应钦安排马崇六执行具体任务。马崇六奉命率二营工兵来到梅花岭,工兵在水泥墓上钻好炮眼,放好引信,轰然一声,炸开了汪精卫石墓,露出棺材。撬开棺盖,看到汪精卫的尸体穿着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肩上还披了一条红色绶带,尸体并未腐烂,只是脸色青灰,已有黑斑点点。马崇六叫工兵实行“抄身”,发现棺内除汪的一堆朽骨和陈璧君亲手盖上的“魂兮归来”的白幡外,只有一本汪精卫手抄的诗稿,虽已发霉,但字迹还可辨认。稿本中的多数诗作,先前都曾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只有最后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字迹歪歪斜斜,没有署明时间,可能是汪死前之作。诗道: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马崇六“验明正身”后,就下令用吊车将棺木吊到卡车上,向清凉山火葬场驶去。留在墓地的部分士兵们立即平整土地,填满墓穴,运走垃圾,将一座事先以积木式拼装好的翘角亭子,放在墓地上。不知不觉,无声无息,汪的坟墓,就此消失,这里依旧成了游览风景的地方。

装着棺材的汽车,由马崇六押车开到火葬场。场内人员都已调开,全由工兵操作。棺材被立即送入火化炉,但见一团火球,飞舞燃烧,40分钟不到,全部烧光。一副昂贵的楠木棺材,也一起化为灰烬了。马崇六命令开动鼓风机,向炉膛吹去,顷刻间尘灰飞溅,汪精卫的骨灰就在空中四散不见了。

汪生前所作的诗中,曾有“劫后残灰,战余弃骨”和“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的句子,本是得意时随手写下的,想不到,到头来一语成谶,竟成事实!

研习书法卓有成就

清除汪精卫坟墓后不久,经何应钦安排,马崇六脱离军界,改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代部长,维持战乱中的交通,煞费苦心。1948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大势已去,政权摇摇欲倒,此时马崇六辞职赴香港。在香港寓所,他闭门研习书法,认真揣摩,从笔墨中寻取灵感,几近痴迷,进步极大,名利心则更淡泊,疏离政治,对佛学亦有所研究。

1957年,马崇六在日本定居,在东京华人区设立静安学社,开始招生传授书法,前来就学者众多。他的学生有佛寺僧侣、演艺明星、画家、作家、企业家,还有不少国会议员。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与马崇六结为好友,誉马为“杰出的大书法家”。日本的明仁天皇为皇太子时亦曾求教于马崇六,经宫内府大臣安排,多次派专车接他到京都皇宫内授教,明仁对他行学生之礼,恭敬有加,马给他布置的书法作业,他都认真地完成。马崇六以造诣精深的书法艺术、为人谦和博雅的儒者风范闻名日本,在日本民间及文化界有深厚的影响,马崇六神妙不凡的书法又唤起许多对侵华战争有反省悔罪之心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国内很多人都不清楚马崇六的书法成就,倒是在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界,他的书法作品很受推崇,往往是千金难求其一字幅。

1975年,日本华侨马崇六率领日本一代表团访华,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当时周总理正重病住院,由邓小平出面接见该代表团。《人民日报》等大报在头版配发图片刊登了有关新闻。当时我国处在文革后期,动乱尚未结束,与外界文化艺术交流甚少,不少喜好书法、艺术的人对在日本久负盛名的马崇六了解甚少,更不知道1971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曾对毛泽东、周恩来盛赞定居东京的书法名家马崇六先生。此后马崇六5次应邀回国访问和参观,先后受到了朱德、杨尚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为中日友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98年,马崇六先生病逝于日本东京,享年96岁。

主要参考书目:《滇西抗战史论》,何光文著,云南大学出版社;《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徐康明著,解放军出版社;《马崇六书法作品成宝趣闻》,王炳毅;《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小院》,大理市龙尾古城保护协会编。

作者: 杨庆春

文章来源: 大理日报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