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往事和纪录片《寻找少校》

1942年3月,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为保护中国与盟国的最后陆上国际交通运输线——滇缅公路,约10.3万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鲜为人知的是,有一群拿着特殊 “武器”的美国大兵也曾参与其中,活跃在中国的滇西及缅甸、印度战区。他们亲历了无数险境,冒着生命危险将亲眼所见定格成一瞬间。他们的战果为今天反观战争与历史的人们留下了传奇的见证,而他们本身也成为一个战地传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担任Y-Force行动, Y-FOS(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于 1943年4月29日根据战区司令的口头命令在中国昆明成立。 工作人员将与中国Y部队(中国远征军)的工作人员进行联络。 (Y 部队由驻扎在云南省的中国军队组成,该部队将组建30个师,用于对抗日军的作战行动。Y-FOS(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部队) 负责训练、组织和供给中国Y部队(中国远征军)的任务; 确定了向中国空运物资和设备的优先事项; 主管昆明步兵训练中心和野战炮兵训练中心; 制定中国Y部队的作战和补给计划。

弗兰克·多恩(Frank Dorn,1901~1981年), 1942~1944年任美军驻华军事顾问团准将,史迪威将军助手。1943年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顾问团参谋。参与“驼峰计划”1944-1945年任指挥官,全程参加了滇西反攻。并亲自主持编写了《中国远征军怒江战役概述》一文。

多恩在腾冲前线

美国在此期间派出了一支3000-4000人的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为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和武器培训,帮助中国远征军打赢怒江战役,夺回1941年失去的滇缅公路。

昆明西站滇缅大道218号——云南第十四冶金建设集团总公司。但是对于这座历经风霜的古老建筑你知道它的历史吗?它就是当年陈纳德志愿队总部“飞虎队大楼”,后来成为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总部“美军第一招待所“。 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总部。而所有美国军驻昆机构对外一律都称“招待所”,无论是仓库、食堂、机关、宿舍,还是司令部俱乐部,


昆明,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所在地——“第一招待所”

军事训练

昆明步兵训练中心和野战炮兵训练中心, 有三分之二的远征军军官受过的训练。 还同时制定中国远征军部队的作战和补给计划。 美国联络官跟随各个营团,帮助中国军队训练,提供具体意见,补充武器弹药,并将中国军队的所需向美军传达。

“当时每个营都有一个美国上尉联络官,团部则视需要有两三个美国少校联络官。”远征军少校赵振英回忆。少校军衔的约翰·葛顿南应服务于某团部,在初来中印缅战区时,他还给中国军官进行过培训。 葛顿南于1941年6月结婚。结婚刚刚四个月,他就被征兵入伍,前往乔治亚州贝宁堡基地,接受三个月的训练。之后美国开始正式出兵太平洋战场,约翰·葛顿南三个月的军事生涯被迫延长。1943年9月9日正式离开美国。 赵振英也参加过这次培训。“大概是1943、1944年,在昆明有个军官训练团,因为中国的武器装备差,接受美式装备时,要先接受培训,否则不会使用。”美国联络官充任教官,高中毕业的赵振英受训一段时间后,因表现不错,还出任了区队长,协助美国教官对其他人进行培训。


约翰·葛顿南少校(1914-1986 年)二战期间在中国、缅甸和印度战区担任高级联络官。 1943年9月至1944年5月,他驻扎在印度莱多,训练中国远征军军官。 在缅甸丛林中,他在约瑟夫·史迪威中将的北方战区司令部服役。 之后作为Y部队(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的一员,他在新六军的中国作战司令部服役。 葛顿南少校于 1945 年光荣退伍,并晋升为美国陆军预备役中校。


这张新六军军官与美军联络官的合影,照片上注明是“新六军军官俱乐部开幕纪念,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六日于南京”,

空中支援, 协同作战

美军, 美国飞虎队在孟关战役, 密支那战役, 在高黎贡山, 腾冲战役, 松山战役都给予了强大的空中支援, 协同支援。

“1944年5月6日,陈纳德致电向宋美龄报告,并请求对怒江惠通桥附近公路上的日军实施空袭,当即得到蒋介石的批准。 此后,飞虎队以特克斯·希尔、汤姆·琼斯、埃德·雷克托和弗兰克·劳勤等4名队员驾驶P-40E型飞机实施轰炸、扫射,此机型原配有可携带6枚35磅杀伤炸弹的弹架,但改装了可携带俄国产570磅炸弹的机腹弹架,4名队员均为经验丰富的美国前海军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另以沃雷·沃尔森、R.T.史密斯、埃里克·希林和汤姆·海伍德等4名队员驾驶P-40B型飞机担任高空掩护。由于怒江西岸的日军车辆和部队只能在从陡峭的松山山腰间劈出的狭窄公路一线猬集,没有隐蔽回旋之所,所以空袭造成巨大的伤亡。据统计,飞虎队在7、8两日的空袭中,共轰毁敌机1架,毁敌卡车50辆,毙敌200名。”

“我们说过,我远征军是中美合作的一个大军团,所有胜利,应由中美平分其光荣。实际上,美国陆军也已在缅北出现,与我军并肩作战。此队美军由密里尔旅长率领,乃参加所罗门与新几内亚丛林战的精锐部队,一进二百哩,击溃了那加山区的日军,并使二千名敌兵陷在我军与美军之间,预料将有一场激战。这是中美陆军第一次的合作,我们希望拿这二千名敌兵来血赏这一合作,以资纪念。” 原文摘录1944年3月9日《大公报》第2版。

1944年8月3日,中美军队攻下了密支那,守城的日军将领带600名残部逃走,187名日军被俘,剩下的3800多名日军被击毙。

这一战也让中美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密支那被攻克时,美军“梅里尔突击队”仅剩下200余人,272名队员阵亡,855人受伤,980人由于患病被撤离。梅里尔本人因心脏病发作,后由于严重疟疾被迫下了战场。这些幸存者被授予标有“密支那”字样的荣誉奖章。該突擊隊在徽章中納入了青天白日旗的圖案。

5月6日,陈纳德致电向宋美龄报告,并请求对怒江惠通桥附近公路上的日军实施空袭,当即得到蒋介石的批准。 此后,飞虎队以特克斯·希尔、汤姆·琼斯、埃德·雷克托和弗兰克·劳勤等4名队员驾驶P-40E型飞机实施轰炸、扫射,

医疗救护培训

1943年美军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运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并开始对滇西30个师的中国军队进行训练。美军在这一时期还为中国培训了约500名军医,在每一个作战师配备了野战医院。另外还有大批的美国军医随军服务,这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是一项很重要的帮助。

1944年8月19日,在怒江附近松山战役的一次战斗中,巴京汉姆军医离开了他的散兵坑去执行一项“救援任务”。途中,一名日军狙击手的偷袭了瑞普利·巴京汉姆。这仅距离32岁生日仅差一天,他当时希望去拯救另一名远征军士兵,巴京汉姆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遗体最初被盟军士兵埋葬在靠近怒江边的龙陵松山战役遗迹战争园,3年后美方将他的遗体运回到了美国本土,葬在National Cemetery of the Pacific (太平洋国家公墓)美军公墓。巴京汉姆医生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充满活力和冒险精神,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通信支援和战地摄影

人数大概有250人左右,包括了通信士兵、军官、摄影师、摄像师等。第一批人员于1943年12月抵达中缅战场前线,然后化整为零、分成一支支小分队,活跃在战场上的每一个角落。不论从早期的列多公路到后来开通至昆明的史迪威公路,还是从印度加尔各答到缅甸密支那,他们都和大部队一起在枪林弹雨中穿行。

顾问团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这是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便组建的兵种,使用当时才发明不久的照相机和胶片摄影机全方位拍摄.

悉尼·刘易斯·格林伯格 (Sydney Lewis Greenberg),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林伯格是一名技术人员。 中士。 隶属部署在中国的第 164 通讯兵,当时与中国国民军并肩作战。 他的二战摄影作品最近在中国博物馆巡回展览中展出,以纪念美国参与那场战争。 格林伯格的照片最近还出现在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的一篇文章中。格林伯格出生于1919年,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长大。21岁时,他应征入伍。通常每个人服役期为1年——也就是说,他本该到1942年12月就能退役。然而,就在那时,珍珠港事件爆发了。他就是第一批在大西洋畔弗吉尼亚州登上“苏格兰快艇”号的通信兵之一。起初,他并不知道自己前往的地方叫“中国”,历经34天的航行到达印度,然后乘飞机翻越了著名的喜马拉雅山,降落在中国。最后到达昆明的40人被分成3个小队,每次执行任务的一组由一名军官和两名摄影师组成。

他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是在某次行军时拍摄的。照片中,他与两个中国士兵站在一起,其中一个挑着粮食,另一个挑着盛水用的竹筒。格林伯格也是一副入乡随俗的打扮:脚穿草编凉鞋、头顶中国马夫帽,看上去和中国士兵差不多。这么打扮是有原因的。当时日军以10万元高额悬赏美国人的人头,他们必须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像中国人。许多美国士兵因为戴着钢盔被日军狙击手打死。格林伯格的长官就是这样牺牲的。


悉尼·格林伯格摄影


悉尼·格林伯格摄影

2012年1月24日92岁 星期二, 格林伯格在美国沃灵福德的盖洛德专业医疗中心去世,当然让他最骄傲的是一生中就是到中国参加抗战。

美军顾问团Y-FOS阵亡名单

寻找到的在滇西阵亡的美军官员名单。时间为1944年1月1日至10月24日,如下:

战斗中牺牲:

中尉科克·G·夏伯尔,步兵,号码0-436603。马面关,1944年5月14日

少校威廉·C·麦克姆瑞,步兵,0-288382。大塘子,1944年5月21日

士兵威廉·C·米尼斯,军需,35744305,空投,1944年9月23日

士兵罗伯特·劳森,34883872,空投,1944年8月10日

上等兵约瑟夫·寇瓦利克,军需,33361661,空投,1944年8月18日

士兵约翰·J·克拉克,36863932,空投,1944年8月18日

上尉瑞普利·巴京汉姆,军医,0-419512,松山,1944年8月18日

上尉约翰·赫斯汀,步兵,0-368368,炮火,腾冲,1944年9月12日

士兵吉瑞尔德·贝特尔,步兵,37356329,滇缅公路764公路处,1944年10月17日

技术军士约翰·威尔奇,通讯,36250550,腾冲,1944年9月12日

非战斗牺牲:

技术军士詹姆斯·伍德库克,32131345,坠机,1944年7月27日

中士理查德·泰勒,骑兵/机械化部队,20823095,斑疹伤寒,1944年8月13日

上尉乔治·司潘格勒,0-450768,行车事故,1944年7月13日

士兵凯罗尔·克诺,39136134,枪伤,1944年10月12日

少尉弗兰克·契尔纳,步兵,0-1318362,行车事故,1944年4月10日

上尉沃伦·乔根森,野战炮兵,FA,0-408017,枪伤,1944年10月13日

中士霍纳尔德·弗勒,36157032,行车事故,1944年10月23日

纪录片《寻找少校》

2008年上映的纪录片
《寻找少校》静静讲述的只是一个关于遗忘和寻找的故事。从一幅意外发现的美军葬礼老照片开始,几个研究中国远征军的中国民间学者耗时3年,沿着当年远征军的反攻路线穿过怒江和高黎贡山,还远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拜访老兵家庭,终于找到美军少校梅姆瑞在中国的埋骨之处,也考证出远征军中一支代号“Y部队”的美军顾问团的前世今生。


梅姆瑞少校


梅姆瑞少校的太太菲和两个女儿

芭芭拉梅姆瑞一生中从没有离开过美国,但是最近她的梦中却总是出现东方的景像。在家里,有118封信和东方是有联系的,这些信是60年前父亲从中国战场上寄给母亲的。当然,芭芭拉并不认为这些信真的会把她和中国扯上实际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就在芭芭拉梦到中国的乡村时,一些素不相识的中国人也正在试图找到她。 这是一个关于爱如何在战争中幸存的故事,同时,对于中国人或者任何人来说,它还关于如何寻找和纪录历史的真相。因为政治的原因,二战史在中国大陆一直模糊不清,一些历史的细节被有意的忽略了。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就是这样一个实际的例子。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建立于1943年,这支4000人的特别部队为中国军队提供军事和武器培训,他们的首要军事任务是帮助中国远征军夺回1941年失手的滇缅公路,当时那是中国唯一获得外界军事物资的陆路通道,能不能重新开通,关系到中国还能在战争中存在多久。 因为远征军属于蒋介石政府,所以他们在中国抗击日本的过程中那些重要的牺牲和胜利被忽略了很多年,作为盟军伙伴而参与到战争中的美军顾问团更几乎完全被忘记了。 2002年,几个做田野调查的中国二战学者在一个乡村人家珍藏的老相册里发现了一幅美军在云南的乡野间举行葬礼的照片,这些学者认为这张照片中的美国军人就是他们一直听说但从来没有找到过历史依据的远征军美军顾问团成员。为了还原一段历史的真相,他们决意寻找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经过几年曲折的寻找,无数中国人美国人的参与,所有的碎片终于在2003年拼在了一起。中国人找到了芭芭拉梅姆瑞,那张照片纪录的就是她父亲的葬礼。1944年,梅姆瑞少校战死在一次和日本军队的作战中。芭芭拉和妹妹生平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云南省一个偏僻的乡村,父亲当年战死的地方接受了中国人的感谢和友情。 这个村庄,正是芭芭拉之前梦到过的地方。

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长片银奖
2010年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人气作品奖
2010年广东省首届百佳电视艺术作品奖
2008-2009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
2009年度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第三届“纪录·中国”银牌节目奖
广东省首届百佳电视艺术作品奖
2009年入选文化部对外交流影片,译成十种语言,用于中国驻世界各国大使馆对外交流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