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担任云丰造纸厂厂长,工程师孙鹤章的传奇人生

文章原标题 黄流人的骄傲:孙鹤章老人的传奇人生

孙鹤章老人出生于黄流老市,见证了黄流老市曾经的繁华,黄流老市主要有南海行、高州行、琼州行三大商行开办的布匹、药材、百货等商铺。据家谱记载,在清朝道光年间至民国之初,孙鹤章的爷爷辈兄弟五人均在黄流市街经商,其中以四爷爷孙书翰最为发达,他开办的商号名叫“广盛堂”,是当时黄流市街南海行之大商行。主要经营绫罗绸缎及广东特有的香罗布等布匹和人參、鹿茸、阿胶等中药材,大宗商品交易的银元从不数个数,交易时就用簸箕装量银元,1簸箕银元就算100个。生意兴隆远近闻名,忠信闻于乡里。

孙鹤章出生6个多月(即1939年2月)时,日本侵略者从三亚榆林港登陆攻占海南岛,黄流被占领后,惨遭烧杀掳夺,待黄流老市的财物被抢劫一空后,强盗们一把火将黄流老市商业一条街全部烧毁,崖州闻名、繁华上百年的“黄流老市”从此消失,孙鹤章父亲苦心经营的《广福号》药材舖也化为乌有。孙鹤章老人1951年9月至1954年7月在黄流中学读完初中。


中学时代的孙鹤章

1958年,孙鹤章从海南三亚崖县中学(现三亚市一中)考上华南化工学院,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原本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报考医学院学医,可在中学时期,孙鹤章被变化莫测的化学反应实验深深吸引,对深奥无比的化学世界,充满幻想,高考时更是以满分的化学成绩,顺利地被华南化工学院录取了。

当年是进校后才分专业的,刚刚踏入大学的孙鹤章对各个专业并不了解,只因孩童时期经历过“读书无纸,解手无纸”的困难,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制浆造纸工艺”专业。据他回忆,在录取专业之后,他兴高采烈地写信给三哥报喜,三哥在回信中疑惑发问:“造一张‘破土纸’还需要读四年大学?”由此可见,当年人们对制浆造纸工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我国的四大发明之手工纸时代。然而,正是因为孙鹤章及其同行们的努力奋斗和苦心钻研,才有了新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国家经济得以发展。


·1958年的孙鹤章

据孙鹤章的回忆,1958年中国遭逢“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粮食供应紧缺,每人每月只有15斤粮食,饿了只能喝水充饥。商店里也只有酵母片卖,吃完更加饥饿。因无力运动,操场荒芜,同学们开展生产自救,利用暑假假期种上几平方米地的玉米和南瓜等,暑假即将结束时喜迎丰收,大家纷纷拿来搪瓷脸盆当锅,煮上一大盆丰收果实,终于可以饱餐一顿。由于长期缺乏营养,部分同学患上肝炎,而孙鹤章是肝肿大,因此获得每月5两糖果票补助,每次领到补助,他总会兴冲冲地拿着糖果票到五山商店买一包糖果,边走边吃,回到宿舍袋子便空了。


·孙鹤章(后排右三)与华南化工学院纤化系学生分会委员留影

尽管当时生活艰苦,但每次抬头,看着学院大门上方醒目的横幅“华南化工学院是工程师的摇篮”,孙鹤章便立志好好学习,争当一名新中国的优秀工程师。回忆起校园往事,孙鹤章处处流露着感恩之情。在他看来,自己能够圆满完成学业,离不开党组织的引导帮助、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同学们的相互鼓励以及自己的勤奋努力。

华南化工学院留给孙鹤章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学风浓厚,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勤奋好学。学院的图书馆里,从早到晚总是座无虚席、鸦雀无声。孙鹤章说,得益于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让他汲取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为后来的工作储备了充足的动能。谈论起大学的恩师,孙鹤章仿若回到学生时代,言语间透露着景仰与感恩之情。

他侃侃而谈:“王宗和、陈嘉翔等多位老师都是我的恩师。王宗和老师是华工制浆造纸专业的创始人,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他在华工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制浆造纸专业。他经常用他的留学经历告诫我们,要努力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将我国打造成世界造纸强国,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嘉翔老师紧跟世界先进技术发展水平,授课中经常向我们介绍国际最新成果,他创建的‘硫酸盐蒸煮动力学’对我国制浆技术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践行启发我们,要成功先律己,他们始终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


·华南化工学院

回忆起同窗趣事,孙鹤章更是津津乐道,直言同学情谊终生难忘。他读大学之前从未出过海南岛,而班上70%的同学是广东人。同学们平时交流都讲粤语,孙鹤章听不懂,来自广东的同学也讲不好普通话,于是他教他们普通话,他们教他粤语,你一句我一句,直到熄灯时刻才停止。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学会了粤语,与同学们交流及做好学生干部工作等都极其方便。直到如今,他仍然可以讲一口流利的粤语。

孙鹤章毕业之际,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据他描述,他们所到过的各省实习点,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艰苦,北方既吃不上米饭,更无白面馒头可吃,有的是黑色粗粮做的窝窝头,硬得像块石头,广东同学称之为“顶死狗”。许多同学都不愿意离开广州,给毕业分配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烦。为了打开局面,系党支部郑璟书记找到孙鹤章,问他愿不愿意去云南。

原本孙鹤章是分回海南的,但分配到云南的一位同学母亲需要照顾,不愿意去外省。孙鹤章回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1948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两次均无法读高小而在家中休学,他坦言:“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圆不了我的大学梦。此时正是我接受党组织考验的关键时刻。”

在与郑璟书记谈话时,他立即表态,坚决无条件服从国家分配。在第二天的“全院毕业分配工作大会”上,他第一个发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许多同学备受鼓舞,也争着上台发言,坚决服从国家的分配。会后全院各系的毕业分配方案正式公布,历经一个多月的毕业分配工作圆满结束。

孙鹤章毕业后的工作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从工人到工程师、再到担任云丰造纸厂厂长及担任云南省轻纺工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孙鹤章毕业后被分配到昆明市云丰造纸厂报到的第一天就下车间跟班,从工人做起,再到车间技术员、技术科技术员。其间,孙鹤章参加了1575纸机改造、净制草浆生产“毛主席语录纸”及以草竹浆为主生产化肥包装袋纸等多个技改项目,他用“硫酸盐蒸煮动力学”改进竹、木浆的蒸煮工艺,确保了纸浆强度,使纸张的耐折度及撕裂度达到部颁标准。


·1977年孙鹤章被评为“云南省轻工业先进科技工作者”

通过技改项目的顺利实施,他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后来孙鹤章调至昆明市第二造纸厂及金河纸制品厂,由于工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他就边干边学机械部件设计、造纸机可控硅分部传动自控装置、工业厂房建筑结构设计及污水净化处理技术等。通过苦心钻研多种技术,他最终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自己也锻炼成工厂技术方面的“全科医生”,并且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如1977年被评为“云南省轻工先进科技工作者”、1983年被评为“云南省造纸先进工作者”等。


·1983年孙鹤章被评为“云南省造纸行业先进工程技术人员”

1984年6月孙鹤章调往昆明市云丰造纸厂任厂长,他从加强企业管理入手,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分层管理,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充分调动全厂1400多名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当年就扭亏保平(该厂连续多年亏损,最高时达90万元),1985年扭亏为盈,创利50万元,1986年创利润100万元,成为当时昆明市轻工系统少有的年利润上百万元单位。


·1985年孙鹤章在云丰造纸厂职工代表大会上做报告

1987年孙鹤章调往云南省轻纺工业设计院任副总工程师,主持云南省“八五”规划造纸工业发展的三个新建项目、两个技改项目的设计工作。在院领导的组织支持下,经项目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任务。

其中“云南临沧造纸厂技改工程设计项目”获轻工总会优秀设计三等奖,该项目主要采用华工屈维均老师的“南方杂木化机浆”科研成果,利用云南丰富的阔叶木资源生产紧缺的牛皮箱纸板;“云南迪庆纸浆厂”新建项目采用了CEHP四段漂白技术,该技术是与华工窦正远老师的项目组合作的成果,能有效降低漂白废水的污染负荷,纸浆白度高,生产成本低,环境效益好;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多个厂家推广应用,均取得很好的效果。

孙鹤章在中国造纸学会六届年会上发表“过氧化氢高浓漂白技术的工程应用”,获“优秀论文奖”;在双江造纸厂两台1760纸机上采用卢谦和周庆乐等老师设计的“新型流浆箱”设备,获得令人满意的纸张均匀度,得到同行的赞赏……


·1990年孙鹤章在云南省造纸学会年会做讲座

工作之余,孙鹤章积极参与云南省造纸学会举办的各种活动,1995年任云南省造纸学会秘书长,组织编写了《云南省造纸工业史》。回首自己的经历,孙鹤章表示,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是关键。刚出校门时,总以为自己是名校科班出身,骄傲自满,经常工作出错,云丰纸厂的职工给他起了个外号“孙老大”。好在领导和工人师傅们耐心给予他帮助和指导,使他从中明白,在校学习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盲目自傲必然是一事无成。

文章来源: 热风文化创意 公众号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不代表云之南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