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记忆画家

文 / 夏天

1958年2月22日,张晓刚出生在云南省的昆明市。他的父亲是张敬,母亲是邱爱兰。夫妻二人育有四个儿子,张晓刚排行第三。1976年,张晓刚在云南晋宁县二街公社锁溪大队五小队插队落户,两年之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他的早期作品是在四川阿坝藏族地区完成的,那时,他最感兴趣的艺术家是梵高和米勒。艺术家最为偏爱的“记忆”母题出现在1989年,那是一件名为《忘川》的纸板油画。1992年,张晓刚第一次出国,观看了第九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事后,他更为坚定地相信,自己与“前卫”无关,而是一个关注“内心独白”的艺术家。张晓刚的最佳作品《血缘-大家庭》系列诞生于1993年;次年,张晓刚成为了父亲。


张晓刚,《忘川》,1989年,纸板油画,55cm x 39cm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全家福一号》,1993年,布面油画,100cm x 130cm

张晓刚喜欢写信,写给他的母亲、朋友和画廊代理人。他像保留日记一样保留信件,整理并出版它们。他是一个活在过去、历史与记忆里的人。在已出版的书信段落里,张晓刚的文字有些像他的绘画:许多孤零零的意象,一些家庭琐事,随处的愁苦,以及不少自相矛盾的观点。(这些书信会令人想起艺术家所喜爱的卡夫卡)又或者,张晓刚的绘画也是这些倾诉的一部分。这些绘画是封闭的,具有强烈的私人特质,是独白、告解和自我治疗的产物。其中,最为感人的那些作品总是与他自己的病痛,或是家庭成员的面容有关。他的绘画有着一种精巧的质朴感,就像是一本为他人阅读而备好的日记。


张晓刚,《里和外:五号》,2006年,布面油画,150cm x 200cm

1993年之后的张晓刚,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历史题材”画家。与常见的说法相反,那些作品并不具备寓言的性质。寓言的要义是虚构、混杂、任意与开放,而张晓刚的作品则充斥着现实的记录与明确的索引。高音喇叭、军大衣、旧式沙发、书籍、吊灯——更不用说那些以家庭合影为模本的群像——这些具体事物越是缺乏个性,越能证明其与历史语境的同一关系。《血缘—大家庭》系列为张晓刚的后期创作定下了音准。后来的变体作品在不同层面上延续着“家庭生活史”的主题:以标志性的人物肖像为原形,张晓刚制作了一批具有典型的集体主义少年英雄气质的铜质雕像;在《描述》系列中,艺术家翻拍了电视中播放的老电影或纪录片,并在模糊的画面上手写自己喜爱的文字(另一种书写的形式);在最新的上海个展“蜉蝣”中,艺术家的纸本作品依旧描绘着密闭的空间。这些纸本作品有着不规则的边缘,纸上的划痕既有手工感,又暗示了创伤。


张晓刚,《描述:2005-11》,2005 年,观念摄影,40cm x 50cm

与新作《蜉蝣日记》一同展出的《舞台3号》几乎包含了张晓刚过往作品的全部元素。这些布景是私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互侵入的产物。人们无法确定,在黄色“城堡”两扇大门前的灰色通途究竟是道路,亦或是河流?浮在空中的半裸男子形象进一步增加了这种悖谬的悬疑感。可以确定的是,舞台中的人物、动物、道具被明确地隔绝在了远离城堡的前景之中,而比微微高过山峦的“城堡”更为瞩目的则是三根如射灯一般高举的广播喇叭。与过往的作品相比,《舞台3号》更具戏剧性与人造感。画面左右上部边缘的灰色梯形在制造景深的同时,也消解了“记忆风景”的真实性。这些灰色梯形是否定性的形式,它以封闭的姿态彻底暴露了张晓刚作品内心剧场的本质。


张晓刚,《蜉蝣日记:2022年9月22日》,2022年,纸上油画、拼贴,81.5cm x 98cm


张晓刚,《舞台 3 号:城堡》,2020年,布面油画、纸张、杂志拼贴,260 x 600cm

迄今为止,围绕张晓刚作品的讨论都与下述两个问题相关:一部分是关于艺术家及其同代群体在85新潮的起源神话中所具有的典范意义,另一部分则是关于艺术家的绘画与社会主义记忆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时候,有关85新潮的回顾都不可回避地涉及某些英雄主义式的描述,这些以团体、会议、展览、期刊论战为底本的历史书写像极了一部《水浒传》式的章回体小说:在聚义之前,好汉们总得经历磨难。作为彼时“学院派”绘画的对立面,张晓刚的经历充满着悲情色彩,他是“西南画家群体”或“新具象艺术”当之无愧的主角。至于第二个问题,艺术史家巫鸿的论述最具代表性。在《当代中国艺术》中,巫鸿将艺术家90年代初期的“大家庭”系列称之为“记忆绘画”。巫鸿写到:“在每一件作品中,他(张晓刚)都将摄影的表现形式‘提炼’成一种刻板印象,同时又保留了与照片的拍摄时间息息相关的亲密性。”


张晓刚,《光6号》,2022年,布面油画,200cm x 260cm


《蜉蝣日记:2020年2月22日》54×73cm 纸上油画、纸张拼贴 2020

人生经历在张晓刚身上汇聚成了记忆。通过遗忘和回想,偏离和强调,艺术家将自我、家庭与历史组合到了一起,以此做成了艺术品。也就是说,张晓刚的作品及其故事是一位中国当代画家对于“历史”的自我暴露。张晓刚是一位自传式的记忆画家。

张晓刚最近的两次个展分别是上海的“蜉蝣”与香港的“失重”。

参考文献:
《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张晓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生命的记忆——张晓刚艺术档案》,李国华 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血缘的历史:1996年之前的张晓刚》,吕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Nine Lif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 Karen Smith, Blue Kingfisher, 2008年。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Wu Hong, Thames & Hudson, 2014。
“超越前卫:三个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个案”,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讲座,视频,2016年2月23日。

本文图片感谢张晓刚工作室提供。

作者: 夏天 本文为 ING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