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昆明合办“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
现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暨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始建于1928年,原名万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医院,中国红十字总会昆明分会在昆明浦草田淆美巷4号租用私人住宅为院址,建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医院,当时仅设门诊部。1932年,医院设立住院部,有病床20张,开始收治住院病人。1938年抗战期间作为南迁来昆的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部教学医院。
1938年5月,医院与当时因日本侵华从上海迁来昆明的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部合办教学医院,病床增至100张,其中有免费病床30张。这期间,医院的医疗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已能做腹部、胸部以及脑外伤、骨折等手术。1940年10月,由于日本飞机轰炸,昆明外伤病人增多,医院成为当时昆明医治外伤病人的主要医院,时称“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之后一度更名。
建立重伤医院 支援抗战
抗战爆发后,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静吾的建议下,以内迁各大学医学院师生为基础,南京军医署组建了12个重伤医院。
医学院教授李宣果带领章元瑾等81名师生员工,从上海来到杭州笕桥,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杭州沦陷后,医院化整为零,组成若干医疗救护小组,沿浙赣线为受伤的战士服务,迁往浙江金华,后来又迁到吉安。医院开办后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门诊人数与日俱增,最多的一天达412人,其中以眼科为最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眼科门诊合计为1502人次。门诊既为当地居民治病服务,也成为医科教学的实践场所。
同济迁校是一次艰难之旅,为了迁往昆明,师生经历了“出国再回国”的曲折路径。从八步经柳州、南宁到龙舟,然后经凭祥、镇南关(今友谊关)到越南同登,再经潦山、河内、老街至河口,进入云南,1939年春节前分批到达昆明。
学校迁往昆明后,医学院在昆明市翠湖南路4号赵公祠建立附属医院。因学校西迁时作为教学医院的宝隆医院拒不交出教学用医疗仪器,加之与上海市卫生局合办市立医院的大部分医疗仪器因屡次迁移及几次主办重伤医院而大多散失,此时的附属医院在医疗设备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
1940年秋天,日军对昆明空袭日益增多,中国惟一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也被切断,同济师生不得不考虑第6次迁校。10月,同济大学迁至四川李庄。前几次迁徙,由于种种原因,时间最长的仅为8个月,最短的不足百天,而在李庄,一呆就是6年。
同济大学六次迁校,跨越九省。抗日战争期间,同济大学是搬迁次数最多、行程最远、过程最曲折的大学之一。
文章编写整理: 张耀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