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 、农学家 、计算机中文“郑码”发明人 — 郑易理

上世纪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 、农学家 郑易理,发明了据说是中国最优秀的汉字输入法“郑码”。1994年,郑码获第22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996年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向“郑码”颁发了全国科技信息优秀成果一等奖。


郑易里(1906.10—2002.4),科技情报专家,中国电脑汉字形码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早期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译和出版工作。主编的《英华大词典》经再版修订后,发行100多万册,是一部影响面广的英汉翻译工具书。主编《苏联农业科学》、《农业科学译报》等。在国内最早开始汉字形码研究,对计算机在科技信息领域的应用起了先导和推动作用。主持的《ZN电脑汉字26键拆根编码方案》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字根通用码》被命名为“郑码”,获全国科技信息优秀成果一等奖。

接受革命思想、东渡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郑易里,原名郑雨笙,曾用名郑重良, 1906年10月3日生于云南玉溪红塔区上郑井人。父亲是一个由雇农起家的小地主,生有7个儿子,郑易里最小,但非常聪颖。幼年的郑易里是在放牛、种豆、打杂工和断断续续的读私塾中渡过的。大字不识的父亲吃苦耐劳,刚强独断,与温和厚道的母亲形成两个极端,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易里自小身体瘦弱,却很有个性和主见,8岁那年他便在家里带头嚷闹,剪掉了脑袋后面长长的小辫子。1920年,郑家家境渐渐好转,当时正在昆明教书的二哥便把他带到昆明,并将没有小学学历的郑易里先送到一位英国穷教师办的英语补习班学习,待他进私立成德中学一年级时,早已熟知那个叫格列弗的孩子和漂流孤岛上的鲁滨逊了。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在知识界的蓬勃开展以及书本所展示的新天地,使年轻的郑易里更加感到封建宗法家庭的压抑和苦闷。6个哥哥除一个早年亡故外都先后经商做着大小不等的买卖,只有郑易里一路读书。192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预科,并在同学李鑫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员王德三领导的进步团体新滇社,接受了革命思想。

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大学常常停课,学潮不断,一些有进步思想的教授和学生都先后跑到了当时的革命高潮中心广州,而始终抱着“实业救国”思想的郑易里却在二哥郑一斋的资助下,1927年东渡日本,到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后改名东京工业大学)学习纺织。1928年济南惨案使郑易里实业救国的梦想破灭。他满腔悲愤回到祖国,在上海参加了反日大同盟,并于同年12月由李子白介绍在云南加入中国共产党。

编译《新哲学大纲》、组织翻译《资本论》、编写《英华大词典》

1930年8月,由于叛徒出卖,云南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郑易里辗转到了上海,并常与艾思奇以及黄洛峰、聂耳等思想进步的青年聚会。当时,刚刚从封建愚昧文化的桎梏下冲杀出来的中国青年,对西方哲学思想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都市里却横行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冒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好友的聚谈中,郑易里萌发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想法。20世纪30年代,他与好友一起翻译出版了《新哲学大纲》、《资本论》和《自然辩证法》等马列著作。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1928年,日本军队制造的济南惨案打碎了郑易里实业救国的梦想。正像鲁迅先生从“健康救国”到“文化救国”一样,郑易里一腔悲愤回到上海,从此,开始从振兴实业的道路走上唤起民众的道路。

  他与李公朴等人办起读书出版社,专门出版发行进步书刊。于是,读书出版社与邹韬奋的生活出版社一起成为进步书籍的代名词,郑易里还与艾思奇合作,将“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辩证唯物论》一书译成《新哲学大纲》,以公开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该书1936年出版后连续印刷了14次。

《新哲学大纲》出版后,郑易里便同艾思奇、黄洛峰着手另一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翻译出版工作。商定由郭大力翻译,郑易里筹措资金并审校。他再次向其二哥求助,同情革命的二哥明知有借无还,还是一口应承,先后拿出7万银元作为出书经费。1937年8月,《资本论》第一卷刚刚译完,日本侵略军便攻打上海,形势非常危急。读书生活出版社为了保存出版力量,由经理黄洛峰带着青年同志和出版社的大部分家业转移到汉口,艾思奇去了延安,郑易里留守在沦陷的上海,负责出版社上海分社的工作。为了保证《资本论》的翻译出版,郭大力回到赣州老家继续翻译,郑易里在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一边提防着反动当局的查抄,维持着分社的正常工作,一边对照日文版的《资本论》审校译稿。郭大力译好一部分就寄往上海一部分,郑易里便即刻整理审校一部分,并把稿费寄给译者。为了解决纸型和重要资料的存放问题,郑易里还腾出自家的一间阁楼作出版社的秘密库房。

1938年8月,《资本论》中译本终于在中国问世了。然而,迫于当时上海的形势,《资本论》无法在上海大量印发,郑易里便亲自带着全套纸型,从上海辗转到越南的海防,从海防到昆明,再从昆明乘汽车到贵阳,最后由贵阳抵达抗日大后方重庆。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副主席非常关注并亲自过问在重庆印刷《资本论》的经过。那个时期,延安能看到和学习用的《资本论》就是几经周折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印发的。在第一版《资本论》译后的跋中曾这样写道:“最后,我们应当感谢郑易里先生,他不仅是这个译本出版的促成者和执行者,而且曾细密为这个译本担任校正的工作。”

  郑易里是一位眼界开阔的学者,深知中国近代落伍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闭关锁国,他决心为自己的同胞提供一部大型的英汉词典。经过十几年的宵衣吁食,郑易里将一部《英华大词典》献给新生的中国。这部词典前后印刷几十次,发行一百多万册,哺育了几代海内外英语学习者。人们只要谈起”郑易里词典”,马上就发现大家原来有着共同的老师。1985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离去时,身边除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共同声明外,还有一部中国政府郑重赠送给她的国礼-《英华大词典》。

打破计算机中文处理“瓶颈”的“郑码”

汉字进入计算机,曾经是汉语现代化的瓶颈,多少人为此对汉字产生出莫名的憎恶。我们的祖先难道真的那么愚蠢?易经八卦的长短画不就是今天的二进制吗?郑易里早在20年代就热心汉字改革,并且坚持几十年。
 
  随着五六十年代世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郑易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抓住信息技术这个机遇,必须使汉字潇洒地进入自动铸排机和计算机,郑易里由汉字快速检索迅速向汉字输入编码的研究领域转移。一年又一年的苦思,郑易里渐渐品味出,人类创造的汉字中,线形文字(如英文)的信息含量不够丰富,但易于做成二进制代码;作为平面文字的汉字,信息含量十分丰富,但较难做成二进制代码。汉字编码的实质就是把平面文字变成线形传输。依据自己的独特研究,郑易里终于较早科学地提出笔画–字根–整字–词语的序列,建立起按字形特征编码的完整体系。
 
  20世纪70年代,国家组织计算机中文处理的“748工程”,郑易里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场信息领域的国家战略,他的”字根说”成为整个中文输入的理论基础。目前最普遍的”五笔字型”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诞生的。
 
  凡事追求”极致”,是真正学者的本色。郑易里感到”五笔字型”尚且不规范的遗憾,他要一步完善汉字输入方法,给后入一个更大的轻松,让汉字风驰电掣地驰上信息高速公路。
 
  登高望远耄耋之年的郑易里敏锐地看到实现计算机录人汉字与字典检索汉字要有统一编码统一编排的必要性。他要建立一种规范、易学、快速的字根编码输入法。这一输入法要做到理论严谨、符合国家规范、与基础教育背景一致、通用键位布局合理、简繁体通用。这等于是对当时所有汉字输人法的超越,也是对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的超越。
 
  郑易里以他对汉字规律的无人能与之比肩的造诣和创造性思维,领导年轻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终于使这一输入方法达到他们为自己制定的近似苛刻的标准,将那些同行看来似乎对立、矛盾的支系统,统一兼顾集合成一个优秀的完整编码系统,迎来一个又一个喜悦。
 

  1991年6月,被称作”郑码”的”字根编码输入法”通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确认这是中国策一个做到符合文字规范的形码系统。是一种易学与快速输入得到统一的方案。在国内外同类方案中具有领先水平。
 
  1992年4月,”郑码”系统建成比《康熙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收字还要多的大型汉字数据库,操作员只需4个键就可以从6万多个汉字中迅速调出任何一个字。人们惊呼:”这是中文信息发展的里程碑”。
 
  过硬的市场标准更有权威性:中国科学院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新天地公司、长城计算集团、美国微软公司、美国IBM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等中国与世界顶尖级电脑软件都毫不犹豫地预装”郑码”。
 
  1994年,第22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将金奖授予”郑码”,以表彰它”对中国和亚洲文化信息事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1995年,韩国要独立地将5000汉字的”国宝”《大藏经》制成电子光盘,哪种输入法能让不借汉字的本国小姐十指如飞呢?出版商派专家对中国内地和台湾的汉字输入法进行考察,最后选中”郑码”。经短短几天的培训,30位不懂汉字的韩国小姐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大藏经》全部录入,光盘既向韩国人民播洒着佛家文明的甘露,又流传着”郑码”的故事。 
 
  郑易里教授一生奋斗所架起的三座大桥,在我国和世界科技文化史上是独具影响力的。

来源:资料来源 互动百科, 百度, 在玉溪

云之南华人频道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