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华: 悼念母亲

星条旗下 长眠帕托马河滨

神游故里 仰天坐视彩云万里奔腾

拼搏终身 平凡中之不平凡人生图腾

何时归来 静待故国河山共谱诗篇

异国飘泊 孩童岁月

慈母菊英女士於农歷丙申猴二零一六年的最后一天在美国华府大妹家中安详离世,我们子妹六人及家属皆侍候在侧送走她最后一程,首都华盛顿寒意逼人,院裡还微飘雪花,沈静的床前亲友们在佛经哀乐声中哭泣,尤其大姐二姐在近三年日子中日夜陪伴母亲,在芳妹及妹夫瑞礼家中照顾得无微不至。

母亲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日生於故乡云南,在她将近一百年之岁月中歷经抗日内战,迁至缅甸、臺湾,直到移居美国, 她胸怀大誌永不认输之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她一生之缩影,也是我们姐弟妹永远效法之精神支柱。

由於国内战乱父亲已先离乡,就在一个漆黑之夜晚,母亲先早离开她参加的文艺晚会演出,带着大姐二姐及刚满週岁的我,从家乡的稻田中由三位待命中的马夫带路出发,在那丛林高山人烟稀少的滇缅边境中徒行,三匹马力架上的马鞍,我们姐弟三人被挟在竹篮中,歴经千山万水扺达在中缅边境小镇, 和两年未见的父亲重逢。在我有记忆的童年岁月中,我们姐妹是在没有自来水和电力供应的缅北小镇中长大 ,由於父母对教育事业之执着,由她们一手草创之华文学校总算让这群流离异邦的孩童仍然绑繫在华夏文化的烟火中,不忘记我们的根。大姐还常提起我在十一岁时就能勇敢的走上讲臺发表演说,这些都出自母亲之不断鼓励,也证实她的教学生涯善於表达和面对群眾的天生特质 。

海外流落异乡之生活在我们童年生活中记忆仍然是幸福的,我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无法体会到她们在年轻岁月重新面对生活之挑战,语言环境、文化冲击印证了父母之坚强面对艰难生存之毅力。

随着越战之掀起,中南半岛情势急转直下,父亲联繫上了早年跟随他的随护兵,后来跟随国军部队撤到臺湾的田三哥, 他非常坚持要我们迁到宝岛臺湾。这项突如其来的邀请震撼了我们全家,对父母而言,已到中年又要转移人生阵地绝对是件无比重大之抉择,经过多次“家庭会议”,我们决定在田三哥之努力安排下顺利回到臺湾。

逃难求生 宝岛生活

六〇年代的臺湾,我们全家住在臺北近郊的新店,隣居左右多半说臺语,父母同样面临语言障碍无法沟通,经田三哥之 排我们搬到中壢,和大部分从家乡云南回到臺湾的乡亲住在一起,父母早年曾任公职及教师,也曾多次想在公家及学校谋职但皆未成功,尤其父亲年轻时已少年得志,不但善於书法, 并且学富五车,此时又迁移新境,甚感有志难伸,心情之鬱闷可想而知,但是母亲却可放下身段,每天穿梭在百尺见方的小客厅?做起小生意,為这个新家撑起半边天。当年我已经在大学上一年级,记得当年大一新生到桃园石门水库郊游,母亲烹调了一锅红烧鸡腿要我带去和同学共享,我坚持不肯,我深切了解家境困苦,这锅美食会增加许多负担,但是母亲还是把这锅佳餚亲自送来,虽然此事离今已久,我始终就可体认妈妈要為我在同学面前争面子,不管如何艰难,她都要给子女们得到别人的尊重,不要让别人认為我们是穷孩子。母亲的这锅红烧鸡腿给予我巨大的冲击,回家后我们母子坐在窄小的客厅?, 我对妈说:“妈,我们真的不能穷。” 我们激动的相拥而泣 。

永不惧降 挑战艰难

大学一年级我在学校登记暑假工读生,非常幸运分配到中国广播公司新闻组实习,我当时已经下定决心要全心努力抓住 机会,不论是和老记者们出去採访或在编译室?学习翻译外电新闻,都苦下功夫,当年记者们的录音设备非常重 ,我一定是马上去背起来绝不让老记者们担心,每天除了做老记者的跟 班,就在编译室学译稿。公司内外都非常惊讶為何来了一位勤 奋的小子,就在中广新闻组改组為新闻部时,我立即自告奋勇 地向黎董事长自我推荐在暑期实习过后留任 ,他当时看我一眼, 说:“你大学未毕业,这和人事制度不敷,不过我觉得你这年轻人十分勤劳勇敢”,他随手把一张英文报之新闻要我当场翻译,半小时内我把英文新闻立即译成中文。黎董大感吃惊, 他笑着对我说,我们破例试用你半年,以编辑助理资格任用, 当时这个天大的喜讯让我喜极而泣,就如汪洋大海中找到一支独舟。

我立即把这项喜讯报告远在中壢的父母亲,他们真不敢相信当年未满二十岁的我能进入广播公司工作,以后的日子我被分派在晚班工作,每晚下班已在午夜一点之后,也无法回到木栅政大宿舍,数年间都借宿在二姐夫家,由於晚上入睡已近清晨,大早之课程也经常迟到或旷课,多亏同班女同学之拔刀相,助借抄笔记勉强通过各科考试,对我而言经济问题之改善,让我更加体会到週遭环境之大变化,由於新闻工作上之机会,我也能成為臺北上流政经社会之常客,常常到立法院去参加许多国民外交活动,对於这份天赐我也之工作更是加倍努力,远住中壢的父母常常在傍晚带着我最爱的家乡辣椒来公司探望我。

我总是坚持把她们送到臺北车站,在月臺上目睹她们步行在拥挤的月臺上,不断回头找寻我的身影,此情此景已成踪影, 母亲的厨艺深烙在我心坎,其中父母最感欣慰的是她们逐渐从失落不安之新环境得到新希望,弟妹们也逐渐在各方面表现优异,李家的孩子被同乡隣居另眼相看,时至今日,我们全家能够迁至臺湾首先感恩田三哥之安排,更感谢政府对侨民之优惠及照顾。

大学毕业后我继续在中广公司工作了近二年,最后还是决定出国留学,有天我走进董事长办公室向他辞行,他拍了我的肩膀微笑地说:“小伙子,你是应该到美国去学习,以你吃苦耐劳之精神会成功的。”董事长之溢美鼓励我向这位提携后进的恩人鞠躬致谢告辞后走出仁爱路三段的红砖道上,我拭去泪 水,这块曾经是我筑梦的土地,有太多我要感恩的人。

美国公民 安享晚年

七十年代初期,我首先踏上征途来到美国旧金山,又是人生另一重大转折,父母亲每週之家书成為我精神最大支柱,不论环境如何艰难,我都是定期回报平安,多年后, 我在美国重操旧业回到媒体之路,先后和姐弟妺们在全美创建美南新闻媒体集团发行遍及全美十大城市包括报业、电视、黄页、网站、 新媒体,母亲在父亲过世之后迁居美国, 先后在达拉斯、休斯 敦、华盛顿、芝加哥等地居住在姐弟妹家中。二十年前,我和好友谢坤增兄到达拉斯為新成立之美南银行觅新行址,母亲还亲自下厨為我们準备了一桌云南家乡佳餚,至今难忘,她也是达拉斯日报之最忠实读者,尤其是有关我们弟妹们之新闻图片都剪下收藏,十年前,年逾八旬的她幸运地通过公民考试成為美国公民,有次我陪她到休斯敦华裔老人公寓拜访,走在公寓的长廊上,我牵着妈手,迎面来了一位长辈,她问母亲“这是妳儿子?”她说“是啊。”那位老人翘起大姆指,当时妈妈对着我露出非常满足的微笑,事隔多年,这幕亲情传递代表了多 少岁月累积的辛酸和甜美。

书香门第 重访故里

九五年秋天, 母亲和我们姐妹回到了云南龙陵县龙山镇外婆老家 ,由於外公是清代举人书香门第之家, 大院?仍然住着表哥全家 ,当我们的座车抵达时, 近百位乡亲已齐集在外婆家的大院? ,许多年长白髮人是当年妈妈的学生, 都说赵老师回来了。

母亲回家后见到四十年未见的立国表兄,激动得相拥而泣, 表哥指着大院左角上的阁楼说 :“这就是老孃(即母亲) 住过的卧室。”妈妈凝视着这间外公外婆留下的祖產, 多少令人难予置信的青春岁月已经淹没在歷史之洪流中。 在当晚龙陵县长的欢迎晚宴上, 他向在座乡亲们介绍说:“这是当年我们县城?多才多艺的赵老师 ,和她同行的是当年我们龙山镇镇长李仁先生也是赵老师长公子, 美国美南传媒集团老总李蔚华先生。”母亲在当晚宴席上不断询问昔日老友学生近况, 泰半她同辈的都已去世, 她的许多学生也是年过古稀 。她的谈话充满了惋伤,也流露了近乡情?的感情 。

回到外婆家的路上,我们的座车行经当年的滇缅公路,如 今已成广阔的国道, 母亲指着旁边的山丘说:“ 那裡就是我们当年马夫等我们的地点。”

我注视着母亲的表情,无言以对…….

人生之路了无憾矣

三年前母亲福体渐弱,走动不易,大妹把她送到华盛顿小妹家疗养,大姐更是全天侯侍候在旁,二姐、姐夫、小妹 、妹 夫、弟弟们都经常探访,并常在座轮椅上游遍东部各大城市, 也嗜尽中西美食,每当弟妹们付账单时,她总会问多少钱,也是她早年曾经面临生活之拮据养成的节省美德之表现 。

大妹夫妇近年在华府近郊Potomac市购置四英亩大之庄园,该地位处华盛顿首都郊区,是眾多参眾议员及部会首长官邸在地,母亲经常到访,在若大的绿地树䕃下含飴弄孙。

今天波多码河畔之细雨,让我想起二十五年前我和着弟走在华府中国城送报之日子,当天大雪纷飞聚雪甚深,我们在无比艰辛的环境中不断奋力前进,这股力量来自母亲给予的精神感动及支持,我们不能穷,童年时之窘境造就我们不向命运低头之毅力,今天我们在美国这个伟大的土地上有幸在媒体及金融事业上创造一番事业,成為多元族裔对国家做出贡献,涵盖全美十大城市之读者,观眾和我们沟通交流,这份神圣的媒体事业,姐妹弟兄及家人之共同努力,让我们在海外发光,也為海外传媒事业留下歷史的一页。

最高奖章 共享荣耀

2015 年十一月七日,美南新闻传媒集团在美国德州休斯敦太空体育舘举办了纪念二战结束七十週年大会,超过二万五千名各族裔及各国政要退役老兵参加,会后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国会眾议院颁发奖状,非常遗憾母亲已不良於行无法参加盛会。接获奖状后,我把它裱框后带到华府大妹家?,送到母亲床前,和她分享这份极高之荣誉,她凝视并不断抚摸这份镶金边的奖状,此时我又再次俯在她身上哭了。 这个至高荣誉是因為母亲间接赐予的,如果不是她当年英勇的决定,相信我们家人之命运一定会被改写。

今夜是母亲走后的头七,她走过无数的平凡中的不平凡, 包括好友国会议员格林,马利兰州州长,美国参议员都颁发褒扬令,并将一面曾在国会飘扬过的美国国旗覆盖棺上。

母亲请妳好走,我们永远铭记妳的音容,因為妳是那麼伟大……

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作者介绍:

李蔚华 1948年生于云南龙陵, 1969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1971年赴美留学,1974年获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79年在休斯敦创办《美国新闻》周报,1984年改为日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经营,现已发展成为包括《美国新闻》、《华盛顿新闻》、《芝加哥时报》、《亚特兰大新闻》、《达拉斯时报》、《波士顿新闻》及英文《美亚新闻》和美南华语电视公司在内的美南报业传播机构,任董事长。1984年荣获全美杰出青年奖。曾被休斯敦市长任命为该市公共电视委员会委员,并被推选为休斯敦中华总商会主席。1992年入选《美国企业家名人录》。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