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维西天主教堂——一座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
小维西天主教堂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讯乡统维行政村小维西村民小组内,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外籍传教士丁德良主持修建。
光绪二十五年(1905年)维西教案发生后,教会用于教案赔款扩建了其它附属建筑。1950年,外籍传教士被全部遣送回原籍,宗教活动随之停止,房产由村公所管理使用。八十年代,房产归还教会,并由维西县统战部拨专款对圣经堂正门、屋顶、二楼走廊额枋、格扇、忏悔室作了维修,外墙墨画装饰作了添补,维修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原六屏门、寿字屏、瓦脊装饰等构件尚存。1989年,教堂被公布为维西县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迪庆州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内占地面积1966.38平方米。
圣经堂东南角
整个建筑群以圣经堂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布局,包括大门、圣经堂、男女生宿舍、女教室、养老院、施药房、仓库、食堂等及葡萄园、果园、花园。后经历史变迁、几经磨难,现仅存主体建筑圣经堂尚属完好。
圣经堂西北角
圣经堂是小维西天主教堂的核心殿堂,座西南朝东北,平面呈“T”字形布局,青色筒板瓦重檐歇山与单檐悬山式屋顶组建,墙体围护一楼一底带地窑中西融合复合式木结构厅堂式建筑。
圣经堂
室内正厅天花上绘日月星辰图案,其中星辰60幅,星点170颗。圣经堂原额枋、板壁上均施有彩绘,既绘有中国民间象征吉祥如意的“凤凰牡丹图”、“水鸟荷花图”,亦绘有各个圣经故事及天主教教义写意,其彩绘多用褐色、褚色及暗红。
圣坛及日月星辰天花
大门建于圣经堂东北角,一座为中式传统大门(1号大门),另一座为门柱式铁艺大门(2号大门)。1号大门是教堂的大门,门楼精制小巧,木雕精美,造型独特。为青色筒板瓦重檐硬山顶门楼,正面为一高二低造型,背面为上下重檐。上檐正脊中置十字架。
1号大门
2号大门是小维西天主教堂车辆的出入口,兼作消防门和重大活动的疏散口。为门柱式铁艺大门。柱帽为青色筒板瓦四坡水,帽尖正中置十字架。铁艺门扇别致独特,花饰设计简洁朴素。
2号大门
厢房建于圣经堂的东北角,青色筒板瓦单檐悬山顶一楼一底墙体围护木构架建筑。厨房建于厢房东侧紧贴楼建造,青色筒板瓦单檐悬山顶墙体围护木构架建筑。门房建于厨房东侧,原状为青色筒板瓦单檐悬山顶墙体围护木构架建筑。
厢房
小维西天主教堂是维西县乃至迪庆州建筑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天主教堂。教堂结构紧凑,殿堂脊饰、勾头、滴水图案精美、工程做法严谨传统,其彩绘风格独特,内容新颖,用色淡雅,庄重大方,整体风格素净古朴,是清代建筑实物遗存的典范。
大门艺术构件和彩绘
整体布局极具地方特色,融中国传统庙堂建筑手法与西方教堂建筑特征于一身。圣经堂建筑形制独特,为典型的巴赫特利式教堂建筑。同时教堂也是清朝末年著名的维西教案仅存的实物证据,是研究西方天主教传播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一不可多得的中西融合的宗教建筑,对研究当地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
脊饰
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后,小维西天主教堂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影响结构安全性及稳定性,同时为配合澜沧江托巴水电站的建设,决定对教堂进行复原重建保护,新址定于保和镇兰永移民安置点内。受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小维西天主教堂迁移保护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及组织实施工作。经过现场测绘、残损勘察和结构分析,制定了小维西天主教堂迁移保护的方案。
院落
方案旨在对小维西天主教堂文物古迹和实物遗存整体在原址拆分后,迁运至新址按原规模、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风貌恢复。方案包括拆卸、搬迁运输、保存、复原重建和迁建的施工技术要点等部分,将按照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原则、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建筑的工艺技术等“四原”保存原则对其进行迁移保护。现方案已获云南省文物局评审通过。
文章来源:云南考古 何东,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建筑部主任,工程师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