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藻:云南大学与地方需要

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熊庆来校长之邀,吴文藻于1938年秋,携夫人冰心和子女取道香港、越南海防到达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并于次年创建社会学系,任社会学系主任。1940年,吴文藻先生创办了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室。后因昆明遭受日本飞机轰炸,研究室迁到呈贡魁星阁,故有“魁阁”之称。吴文藻先生与费孝通等人在“魁阁”组织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社会调查研究。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全家搬到昆明郊外的呈贡,住在华氏墓庐。夫人冰心受聘担任当地中学教员,将那座祠堂式的房子改名为“默庐”。

文章原文

“云南大学与地方需要”

在建国的过程中,一个带地方性的国立大学较之一个带全国性的国立大学,其任务显然是不同的。一个单纯的国立大学,仍然可以探求真理,增进知识,发扬民族精神,开创国家文化,为其惟一的天职;而一个省治内的国立大学则不然。树立纯粹学术基础提高地方文化水准,故为其应有的使命;而训练实际人才,适应地方需要,尤为当前之急务。云南大学,新近虽由省立改为国立,而其办学方针,仍图密切配合地方环境。熊校长自就任以来,已一再郑重声明“自己认为努力的目标有二:(一)莫立一相当学术基础,以求在国家学术与西南文化上,将来有相当补益;(二)培养有切实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与地方需要”,即是这个用意。就云大现有的师资、设备及经费言,如何可以切实有效的“适应国家与地方需要”,这是值得缜密考虑,公开讨论的问题。本文即是根据鄙人加入云大五个月来的所见,提供一些意见,以唤起对于云大前途发展关心人士的注意。

第一,云大师生必须一致认识云南省在建国程途中所处地位的重要。当前抗战的目的,重在积极建设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欲完成此种建国大业,必须先从地方建设做起。在地方建设事业中,其最迫切而亦最根本者,莫如健全地方行政机构及开发地方生产两端。而提高行政效率,尤为发展生产事业的关键。今日中国之地方行政,乃以县政府及县以下的各种组织为单位。狭言之,县政的改革。广言之,农村的建设,实即适应国家与地方需要的主要目标。云大既矢志培植有切实技能的人才,以适应国家与地方需要,则应当毅然决然地肯定大学服务社会的理想,使全校师生,咸以从事促进地方建设事业为对象,以藉农村建设的手段,达到民族复兴的目的。

云大如以服务地方社会为理想,显然可有两种益处:

(一)就大学与社区的关系言,大学有了社区的概念,则大学教育就可以真正有效地适应地方需要。地方需要的重心在哪里,大学设施的重心即寄托在哪里。地方需要的重心,若为县政改革,则大学设施的重心必为农林建设。农林建设是多方面的及整个性的,举凡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教育、农业、工程、卫生等等事业,俱系密切相关,必须兼筹并顾,使之齐一发展,收效始宏。县政乃是推动农建工作的中心机构。云南现行的县政组织,尚未裁局改科,举凡县内一切主要工作,大都是由民财建教诸局分担。各局原有职务已够繁重,若欲赖以树立带联系性的整套农建工作,事实上恐难应付裕如,且云南僻居边陲,民族语言复杂,较之华北华中的农建事业,又多一特殊问题,同时须谋妥善解决。故欲推动农建工作,必先改革县政。而改革县政的第一步,端在聘用专门人才,扩充事业经费。人才经费俱经充实以后,现有县政府及县以下的各种组织,便易改善,而行政效率自然可以随之提高,生产事业自然可以随之推进。推进生产,即所以开发财源,财源既开,行政费及建设费,就有着落,行政及技术人才,就易访罗。此乃显见的事实,不易的通论。

云南省政府在龙主席指导之下,确认了云南为西南抗战后方重镇,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于整饬县政,推进农建,尤为努力。如县行政人员的训练,农村合作贷款的设施,均已初具规模。最近复有一月二十一日指定各县耕地税充作县行政及事业经费的决议,实开全国农林建设的先例。惟本省地城辽广,需才甚多,干部人员,犹待造育。云大既为本省最高学府,育才造器,责无旁贷。急宜配备切合时代需要的训练计划,联合省外主办农建富有经验的学术团体,以从事农村问题的研究,农建技术的探讨,及实际工作的参加;俾所造人才,可供造用,所作建议,可备采纳,藉以符合大学服务社会效用国家的要旨。此项计划如能实现,不但以往社会上对于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的批评,无从置喙,即平常视大学为地方上一种点缀品之说,亦难成立;而真正热心努力地方建设事业之人,且可乘机与大学取得密切联系,使行政学术化,教育实际化,达到政教合一的理想。

(二)就云大本身言,如将有限的经费,精密筹划,妥善分配,使各院系的工作除了适可维持各学科内应有的基本训练以外,大家齐一心志,集中精力,共图实现一个中心目标,同谋解决一个中心问题,则不但校方可以节省人才经费,而全校师生,且可因此而养成一种高尚纯洁的服务精神,各人本学以致用,而用其所长,服务国家,造福桑梓。且云大正当改组之初,一切工作设施,无须因袭旧规,举办新兴事业,并无口例可援。因此,可本新眼光及新办法,来谋大学教育的改进,校中现已成立文法、理、工,医四学院,而在筹备中者,尚有农学院。文法学院内已成立者有政治、法律、文史三学系,而在筹备中者,尚有社会人类学系;理学院内现有算学、理化、生物三学系,工学院内仅有土木及矿冶二学系;医学院内尚未分系,大概情形如是。根据现状而论,所有院系的学程,皆可与农建训练工作发生密切关系。工、医、农三者本属应用科学,实际效用甚大:如医学及卫生,可以防治农村疾病,强健农民体格,增加农民工作能力,工农可以发展交通及水利,直接开发资源,利用厚生。次如理科,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皆有其应用方面,直接有关生产事业,为发展工、医、农的基础。譬如医预可由生物学系代办;工农职业前期训练,可由理学院各系先代负责,立下一个巩固的理论基础。

末了,略谈文法学院,除文史为自由教育必经之步骤,犹算学为自然科学的根本外,它如政治、经济、社会、人类等学科,无论在纯粹及应用研究方面,都与推进农建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健全地方行政机构,乃一切社会科学所应共负的。就社会实际需要言,在进行农建工作之时,应用社会科学较之应用自然科学,其任务是同等的重要。并且前面已经说过,改善县政机构,乃是发展生产事业的关键。必须专门行政人才,得到服务的机会,专门技术行政人才,得到服务的机会,专门技术人才,始有发挥的可能。又社会现实系一个有机的统一,动一发而牵全局,故欲推进农建工作,必须完成农建制度。而现行大学社会科学的组织,多趋向设立专门学系,各自为政,各不相谋,遂与社会现实大不相符。

反之,如社会科学各学科,仅为学校行政便利而分系;但为共同参加农建工作计,则另分理论社会科学与实用社会科学两组,由前者担负,基本训练,后者担负职业训练则两者相得益彰,分工合作,事半功倍。

第二,云大如果决然负起促进农村建设的使命,则关于研究、训练及服务三方面的一致活动,都须在实际社会中,同时进行,始能发生无效。为实现此种计划起见,爱有拟办农村建设实习区的建议。实习区将以一县为单位,县治的选择,虽以便于各项相关学科都能有实习的机会原则。而尤以供给社会科学方面实地工作的场所为口口。实习区的概念,在自然科学界,本已熟习,而在社会科学界,尚不多观。自然科学的教学法,在校内有实验室,在野外有工作站,已有成规可循。惟社会科学的教学法,过去几乎全凭书本,并且大都采用外国教本,结果大学教育与实际社会之间,失却了切实联络。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应用社会科学实习室的设置,即所以补救以往大学教育忽略实地经验的流弊。

第三,县单位实习区的成立,端赖地方政府予以积极赞助,社会舆论予以同情了解,始克有济。此外,农建工作的实施,尚需国内各大学及农村运动之主要团体,予以技术上辅助。云大在兴办农建事业之初势必借重外方农建领袖人才,来负指导之责。现时在滇之高等教育及文化机关,都可就地予以充分利用。

在滇时间,不及半载,对于地方情形,仍多隔膜。辱承云南日报编辑部,索写星期论文,遂草此篇勉强应命。刍荛之见,望地方人士有以教之。

《云南日报》1939年2月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