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是世界佛教三大流派薈萃的神奇聖地
雲南地處祖國的西南邊疆,是一塊神秘美麗的風水寶地。它的山山水水、一村一樹似乎都充滿了神聖的靈性。雲南又是諸多民族和睦相處的聚居地,許多少數民族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具有虔誠的信仰和淳樸的感情。這一獨特的地域和人文環境,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彙集一地的雲南佛教,此外,結合雲南各地原始的本土宗教,還存在頗有特色的阿吒力教、東巴教等。並且各種流派的佛教都有相應的廣泛信眾和建築獨特的廟宇。
由於西南絲綢之路,佛教很早就傳入雲南。相傳佛陀的大弟子伽葉于周昭王時,守衣入定於雞足山,等待彌勒佛到來。雲南古代就稱為「妙香佛國」。它和中原的傳統文化緊密相聯,故漢傳佛教寺廟遍佈於全省大部分地區;南部、西南部和東南亞水山相連,當地少數民族修建了不少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寺院;西北部為藏族、納西族聚居地,於是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群。這種神奇的格局,薈萃了佛教三大語系(流派)、建築風格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觀,縱觀神州,放眼世界,不僅在全國各省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在全世界也是舉世無雙的。一九九六年以來,我們對此一直盡力做出論證。
雲南的廣大民眾具有淳樸的信仰。在昆明有正式成立的佛教團體,居士林和蓮華精舍,有由專家學者組成的,以挖掘佛教優良傳統,弘揚佛教文化為宗旨的昆明佛學研究會。這些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社會和群眾基礎。佛教為雲南眾多民族的和睦相處,與中國內地、西藏同胞及東南亞、南亞人民的心靈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條黃金紐帶。保護和大力發展凝聚著數千年文化傳統,具有濃鬱地方性、民族性、多樣性特色的雲南佛教及其旅遊資源,會以奇異的魅力吸引全國各地及廣大的東南亞、日本、韓國、港臺地區和世界各國的旅遊者。
雲南佛教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傳佛教、和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的南傳佛教、信仰非常虔誠的藏傳佛教為不同特色,以五彩斑爛的神秘之光,成為宗教學、民族學、文化學、建築學、民俗學的天然博物館,作為全人類共有的寶貴的文化資源,展現於世界面前。
雲南的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寺廟主要集中于昆明、大理兩大地區。昆明市內的圓通寺,始建于唐代,最初稱為「補陀羅伽寺」,梵語「補陀羅伽」也稱「普陀羅伽」,因此是中國最早的觀音菩薩道場之一。圓通寺山、水、橋、殿交相輝映,獨具特色。每當月白風清之夜,徬徨水月寶殿之前,更能感悟「五蘊皆空」的佛理。昆明西山的華亭寺莊嚴雄偉,中國近代佛教高僧虛雲主持華亭寺時,對寺進行了重修、擴建,由此形成華亭寺現在的基本格局。華亭寺的楹聯極具文化品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著名狀元楊慎(楊升庵)的名聯「一水抱城西,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太華寺古樸幽美,左有鬟鏡軒,右有思召堂,臨滇池處建有一座「一碧萬頃樓」(俗稱「望海樓」),其餘亭、廊、池、榭互相點綴,並由遊廊互相聯接。同時,太華寺以名花薈萃著稱,由此形成佛寺中深蘊園林的特點。大殿后的高臺上建有兩層的大悲閣,遠望大悲閣聳立於綠樹叢林中,因此稱為縹緲樓。平臺四周的漢白玉欄杆,雕龍畫鳳,不同凡響。這些材料來源於吳三桂的王府,是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雲貴總督範承勳用吳三桂的王府的材料大修太華寺的結果。「一碧萬頃樓」風景優美,登樓遠眺,天晴則碧波浩緲,入夜則燈火萬家。儒釋道相融一處的三清閣更以危岩建築聞名於世,遠望懸崖絕壁上層層疊疊的建築點綴于青山綠樹之中。絕頂處由「別有洞天」的石隧道而進,整個工程依山鑿石,包括石坊、平臺、石室、神像、楹聯、香爐、燭臺、供品、神案等,全部在原生岩石上雕刻而成,集險、奇、雄、峻於一體,令國內外來賓無不驚歎。由此可達龍門,其中必經之路的慈雲洞雕刻的就是觀音菩薩。
筇竹寺的五百羅漢,塑像生動,被譽為「東方雕塑寶庫中的明珠」。它一方面以降龍伏虎,握蛇訓象,長手攬月,長腳渡海,神通廣大的佛法顯示法力無邊;另一方面又以千姿百態,具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喜怒哀樂的五百羅漢,宣示芸芸眾生各種色相;協力廠商面,這形象地說明眾生即羅漢,羅漢即眾生,眾生平等,皆有佛性,都可成佛。加上寺中的對聯:「兩手把大地山河,捏癟搓圓;灑向空中,毫無色相。一口將先天祖氣,咀來嚼去;吞在肚裏,放出光明。」更使筇竹寺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闡明佛法的道場。
昆明地藏寺經幢以雕刻精美,造型奇特,而為稀世珍寶。始建於唐朝的東西寺塔聳立于昆明市中,它們與西安的小雁塔具有相同的建築風格,表現出雲南佛教與中原文化的密切聯繫。安寧曹溪寺的元代建築有「天涵寶月」的奇觀,每年八月十五日,中秋月光透過大殿屋櫞下一個直徑四十一釐米的圓孔,直達釋迦佛像,以後隨月亮上升,月光從釋迦佛的鼻尖緩慢移動到肚臍。這一「月印佛像佛印月」的景象,令人讚歎。晉甯盤龍寺,山隱層層樓殿寶剎,香煙飄渺。雲南這塊風水寶地誕生過世界著名的大航海家鄭和,他既是回族,一四○三年又從奇僧道衍皈依佛教,名「福善」。官渡古鎮不僅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金剛塔,而且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清末民國年間就曾經同時存在三宮、六院、七閣、八廟之盛。由此可以反映出當時宗教信仰的興旺。至今還有法定寺、妙湛寺塔、五穀寺、燃燈寺、觀音寺、興國寺、土主廟及文廟及戲社等。
大理地區佛教自古盛行,寺庵林立。蒼山十九峰過去峰峰有塔,據說當時村村寨寨都有數不勝數的風水塔、鎮邪塔。明代張含在《寫韻樓歌》中描述蒼山「沿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鳴鐘。」至今以崇聖寺三塔為代表的大理古塔,其風格和數量之多仍然舉世聞名。美麗的大理具有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的「風花雪月」的著名四景。其中下關風和蒼山雪的民間傳說都與觀音菩薩有關。感通寺在蒼山聖應峰麓,寺內刻有朱元璋賜無極禪師《歸雲南詩》;明朝著名狀元、文學家楊慎曾和大理文人、高僧在此交往,因此留下「寫韻樓」的佳話。蒼山龍泉峰的普陀岩象展翅翱翔的鳳凰,其上雕有八個精緻的亭閣,每個裏面雕刻有一尊佛像,稱為「西佛像亭」。其他還有中和寺,寶林寺,弘聖寺,無為寺,羅荃寺,金圭寺,聖源寺,佛圖寺(蛇骨)塔等。
碧波蕩漾的洱海中有三島、四洲、五湖、九曲、八景。其中由一塊巨大岩石構成的小普陀上建有觀音閣,萬頃煙波中恍如海天瓊閣。銀蒼玉洱間蘊藏著許多與佛教相關的民間傳說,從段赤誠為民捨身除害到守信按時的望夫雲,這些優美的故事至今仍舊廣為流傳。觀音堂又稱大石庵,天井中突兀挺立著一塊巨石,巨石上有一座大理石建築的玲瓏秀美的觀音閣。傳說有一支敵軍侵犯大理,觀音化為一位老婦背負大石與敵兵相遇,結果嚇退了敵軍。七三八年南詔王皮邏閣為供奉唐王朝賜給的金剛經,專門在都城太和城中建造了金剛城。此外,下關有與中原文化和本主崇拜複雜結合的將軍廟。新建的南詔風情島上也彌漫著佛教文化氣息。白族佛教故事集《白國因由》記載:隋末惡魔羅剎久據大理,人民慘遭荼毒。唐貞觀年間,從西天來的觀音制服了羅剎,使百姓安居樂業。從此「年年三月十五,眾皆聚集,以蔬菜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因此三月街古稱觀音市。以後演化為三月街。
劍川石鐘山石窟不僅山形奇特,而且造像除了包含通常的佛像外,又有反映雲南觀音崇拜的獨特的愁面觀音、甘露觀音,密宗的大日遍照佛、猙獰兇惡的護法神八大明王、大黑天等造型,以及奇特的「象首人身佛」等,還有南詔王室全家福及其部屬的造像。石鐘山石窟還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它在莊嚴神聖的佛像和王者像旁,刻有表示女性生殖器的阿秧白,這充分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生殖器崇拜。石窟附近有建築於峭壁上的寶相寺。巍山巍寶山具有規模宏大的佛寺、道觀相混的建築群。
此外,在雲南全省範圍星羅棋佈地分佈著漢傳佛教的眾多名勝。著名的有武定獅山正續禪寺,傳為明建文帝避難為僧之處,頗具有皇家氣派,後殿正中專門塑有建文帝的像,使人神思。始建于唐天寶五年(西元七四六年)的大姚白塔像一柄倒立的磬錘。它用印有梵文佛經和漢文佛教名號的兩種青磚砌成,歷經一千二百多年的暴風大雨,多次地震,仍然屹立至今。通海秀山,山不大而廟宇林立,普光寺、天鏡樓、清涼台、湧金寺等層層疊疊,金碧輝煌。全山建築群與山勢自然吻合,疏密有致,而且配以大量的富於佛理的優美楹聯,更充分體現出人文景觀與大自然的和諧。建水燕子洞是亞洲最大最壯觀的岩洞之一,它由水旱兩洞組成。春夏之季,無數燕子出沒洞中,形成「百萬燕呼淝水戰,一條浪吼浙江潮」的天下奇觀。高大的旱洞中形成佛道混合的宗教文化,金光閃閃的丈八觀音,面對高懸於鐘乳石上的「佛光普照」匾。蒙自緣獅洞多層寺觀,依山建築,遠望如一「靈」字,非常神奇。彌勒縣的彌勒寺,塑有彌勒大佛。縣名彌勒,寺稱彌勒,山形如彌勒。其彌勒文化極有特點。保山臥佛寺有一尊長約六米,重9.5噸的玉佛是中國最大的玉臥佛。保山十多個佛寺中供奉著大大小小的玉佛五十多尊。數量之多,價值之昂貴,造型之精巧,堪稱中國玉佛之最。
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的南傳佛教
雲南的傣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在這裏村村有佛寺,處處有佛塔。他們相信佛祖曾經親自到過自己的家鄉。由此留下了許多地名,形成了貝葉經中的《佛祖巡遊記》。這裏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誕生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精美別致的曼飛龍佛塔,主塔高16.29米,它和四周的八座小塔,構成一座威武挺拔的筍塔。它的正面佛龕前的原生岩石上,有一個長約八十釐米,寬約五十釐米,酷似人腳印的巨大痕跡,相傳這是佛祖留下的腳印。附近的一泓泉水,相傳是佛祖為使前來聽講佛法的群眾不口渴,特意用禪杖戳出來的。由此而形成具有濃厚佛教色彩的傣族文化。傣族在人生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請佛爺來誦經祈福。每個村寨都有佛寺,每個家庭供有佛壇。老年人每天早上都要到佛寺去獻花拜佛,晚上在家裏的佛壇中焚香禱告,每個男子到十歲左右,便送到佛寺當一段時期的和尚。
按照傣文文獻《帕薩坦》記載,佛教早在西元前就傳入西雙版納傣族地區。西雙版納,具有代表性的是造型獨特的景洪曼閣佛寺,總佛寺是西雙版納南傳佛教的聖地之一。其他還有曼蘇滿佛塔、莊莫塔等。結構美觀的猛海景真八角亭是為了紀念佛祖,而仿照他戴的金絲台帽建築的,它的造型獨特,工藝精湛,顯示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人文自然美。西雙版納的眾多佛寺、佛塔,及各種佛教建築,不僅已經和當地的傣族水乳交融,而且和周圍婀娜多姿的樹木互相映襯,共同構成一幅絢麗神奇、環境清純的民族風俗畫。
思茅地區的景谷仙人洞,相傳是佛祖沐浴更衣過關門節的聖地,每年二月十五至三月初,傣族人民都要到此登山朝拜賧佛。景穀縣城的猛臥佛寺還有聞名於整個傣族地區和東南亞一帶的奇特多彩的,與左右自然景觀渾然一體的「樹包塔」和「塔包樹」。景穀遷糯佛寺又稱清佛寺,建築規模宏偉壯觀,是雲南最大的傣族佛教寺廟之一。江城的賀井塔造型優美,風格獨特,是傣族地區和老撾具有較大影響的佛塔。傣族的關門節和開門節祀佛、念經、賧佛,歡快的潑水節盛典緣於紀念佛祖誕辰和「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
德宏地區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中的傣撒都信仰佛教。潞西五雲寺,金光閃爍,因此在傣語中名為「金寺」,規模宏偉的佛光寺具有園林式佈局,十六座小塔環繞著俊秀的主塔,形成壯觀的筍塔群。菩提寺集大氣磅礴和精巧華麗於一處,建築結構結合了漢族和傣族的形式,十分獨特,而且佛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兩側是傣族打扮的男神「韋屬從」和女神「窪送塔列」。寺內珍藏許多傣族的剪紙、壁畫和經書,是傣族民間藝術的集中寶庫。著名的樹包塔是由一棵大榕樹粗壯的根須緊緊地包裹著塔身,樹中有塔,樹塔合一,渾然天成,歎為奇觀。風平佛塔以規模宏大和氣魄雄偉著稱,二十八座小塔環衛于高二十三米的主塔四周。
瑞麗姐勒大金塔是東南亞五大名塔之一,占地148平方米,主塔高39.5米,四周環列十六座小塔。十七座塔在陽光下金光閃閃,令人肅然起敬。被稱為「孔雀王宮」的大等喊裝寺,相傳佛祖傳道時曾經在此住過,其建築氣勢恢弘,雲霧繚繞,坐落於鳳尾竹中,形成景色如畫的天然公園。喊薩寺富麗堂皇,是傣族民族建築的精華和文化薈萃的寶庫。
盈江允燕塔由分為五層的一個主塔和四十個小塔組成,四周懸掛286個風鈴。旁邊還有景頗族的「目腦示棟」,南傳佛教的寺廟和傈僳族舉行節日活動的標誌「花靶射日」。隴川玉兔塔,傳說是釋迦牟尼轉世為玉兔時曾現身於此而享有盛名。每年浴佛節期間,中緬邊境,甚至泰國、印度來賧佛、遊覽者可達萬人。戶撒皇閣寺,原為紀念明洪武年間,征伐麓川大獲全勝而修建,後演化為集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道教於一寺的獨特文化景觀。臨滄地區的滄源廣允緬寺,結合了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某些特點,建築結構等具有獨創之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傳佛教已經融入傣族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佛寺是傣族人民的文化和教育的發源地,是傣文的教學場所。因此傣族地區民風淳樸,社會安定。傣族的各種活動和節日,甚至趕擺和邊境貿易都與佛教密切相關,佛寺、佛塔也成為群眾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
迪慶和麗江等地的藏傳佛教
雲南西北藏族集聚地區以香格里拉的人間天堂聞名中外。無數刻著六字真言的瑪尼堆,高高飄揚的經幡,白色的哈達,數不清的朝山拜佛的信眾,不絕於耳的誦經聲共同構成了藏傳佛教中,對宗教信仰的真誠和神聖。他們不畏風雨烈日,不畏艱難險阻,一心專注生命的寧靜和永恆。
香格里拉的噶丹松贊林寺(歸化寺)為雲南藏傳佛教之首,鍍金銅瓦使古堡似的佛寺燦爛奪目。寺內珍寶壁畫琳琅滿目。維西有壽國寺和形似巨佛的達摩山,相傳當年達摩祖師雲遊到此,見此地甚合佛意,便登山入洞,面壁十年,最後悟道成佛。為紀念達摩,在天生的祖師洞中,緊依崖壁,鑿石架木,建造了達摩寺和來遠寺,它們就像空中樓閣鑲嵌在懸崖絕壁上。祖師洞口的石壁上印有當年達摩面壁時形成的影像,洞外石板上還有相傳是達摩成道後,「頓石成窪」留下的一對深深的腳印。每年農曆四月間,祖師洞主辦拜佛節,舉行轉山活動,僧侶們跳「羌姆」,觀眾成千上萬,盛極一時。十一月間又有「格都節」的盛會。
梅裏雪山的主峰為高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它是藏傳佛教徒朝覲的聖地,傳說為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梅裏雪山海拔超過六千米的山峰有十三座,被稱為太子十三峰。卡瓦格博峰旁邊的亭亭玉立的緬茨姆峰,是卡瓦格博的妻子。卡瓦格博峰迄今還是人類未攀登上的處女峰。卡瓦格博峰藏語意為白色的雪山,原是九頭十八臂的雪山煞神。後被蓮花生教化,改邪歸正,皈依佛門,從此成了統領邊地,福蔭雪域的一員剽悍神將。卡瓦格博神像常被藏族供奉在神壇之上,他身騎白馬,手執長劍,雄姿英發。每年秋末冬初,全國各地的藏傳佛教信徒常不遠千里,風餐露宿,前來朝拜卡瓦格博峰。著名的德欽噶丹東竹林寺(飛來寺)就位於卡瓦格博峰麓。神秘莫測的卡瓦格博峰常年雲遮霧繞,相傳只有在高僧、清官來時,才露出真容。
麗江納西族以世界一絕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和東巴經舉世聞名。麗江玉龍雪山有巍峨雄偉,風情萬千的十三峰。東麓的玉峰寺,以萬朵山茶聞名於世。每年立春至立夏之間為花期,陸續開花二十多批,開花多達二萬餘朵,蔭地面積167平方米。這堪稱世界之最。玉龍雪山四周共有五大喇嘛寺,其餘還有普濟寺、興化寺、龍潭寺、指雲寺等。麗江的白沙壁畫,特別是大寶積宮的壁畫,把漢傳佛教和道教,藏傳佛教與東巴教的各種神像,甚至納西族的生活情景,共列一處,把唐代、明代的內地佛教壁畫和雲南地方特色,及漢、納西、藏、白等各族的畫風互相融合,形成獨特的風格,體現了歷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友好團結的象徵。
香格里拉的白水台,遠看似一條白色的瀑布凝固于青山綠樹之間,近觀象層層白玉臺階直通天堂。相傳遠古時代,納西族的阿普山東從西藏學習佛經回來,經過此地,對明淨秀麗的山水有所感悟,於是定居收徒,開創並傳授東巴教。因此阿普山東被尊為東巴教的聖祖—丁巴什羅。從此白水台也就成為東巴教和納西族的聖地。麗江地區著名的佛教勝地還有永勝的觀音箐,位於風景秀麗的瀘沽湖旁的寧蒗紮美戈寺。在怒江地區除了雄偉的三江並流的自然風光外,佛教名勝有蘭坪大龍塔和金雞寺,貢山丙中洛喇嘛寺和瀘水的恩尹寺等。
雞足山
雞足山是在雲南、中國以及東南亞、南亞等國家頗具影響力的佛教名山。雞足山不僅是佛祖大弟子、佛教禪宗初祖迦葉(飲光佛)守衣入定,以待彌勒的佛教聖地,而且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風水寶地。高僧擔當有對聯:「萬佛之光,迦葉為世尊第一上者;五嶽以外,雞足乃天下有數名山」。
據《雞足山志》記載,雞足山星屬柳宿,有天柱山等四十座,四觀峰等七座,禮佛台等七台,八功德水等四水,九子龍王溪等八溪,龍吟塹等三塹,虎跳澗等六澗。「堪天道,輿地道」,雞足山確實是風水寶地。正如清雲貴總督範承勳在《遊雞足山記》中所說:「四望此山之景,來龍千里,萬山環拱。金江繞其左,洱水明其右,點蒼相望,若輔車之相依,信為福地。」這完全符合風水學中的「尋龍望勢」。王士性在《遊雞足山記》中則稱:「雞足山峙賓川境內,面南,卓立萬山之上。前紓三距,後伸一支,若雞足然。」此已含風水學中的「四神砂」。雞足山險峻高遠,形勢有騰龍之相,具有後來居上的風水地脈。並具備「山歸人聚」的人氣之勢。雞足山左為山,右有水,後依巍巍雪山,前為祥雲繚繞的平川。而且雞足山座北朝南,頗有靈山佛都,君臨萬山,面對東南亞、南亞之氣概。在文化意義方面,這象徵著雞足山背靠巍峨的華夏,東聯漢傳佛教和中原文化,西聯藏傳佛教和白族等民族文化,前對南傳佛教和傣族等民族文化及東南亞、南亞各國。
雞足山作為中國佛教名山之一,盛時共有三十六大寺,七十二小庵,是中國及東南亞、南亞佛教徒朝聖之地。元明時期的雞足山已經出現「金殿空中香霧迷,十裡松風吹不斷」的景象。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兩上雞足山,並親自重新編修了《雞足山志》。在清末民初,近代高僧虛雲主持期間,雞足山再次達到鼎盛時期,全山廟宇輝煌,梵音不絕。雞足山沿山路有九蓮寺、佛塔寺、五華庵,到達虛雲開創的規模宏大的祝聖寺,寺中有孫中山和梁啟超題寫的大匾「飲光儼然」和「靈嶽重輝」。以後是特徵獨具的虛雲禪寺,法相莊嚴的迦葉殿,最後到達佛塔高聳的金頂寺。雞足山金頂為四觀峰,在此可以東觀日出,西觀蒼洱,南觀祥雲,北觀雪山。除此之外,雞足全山大小寺廟點綴於綠樹叢中,形成雞足山八景。在此賦七律一首,贊雞足山八景:
天柱佛光四望峰,華首晴雷神韻濃。洱海廻嵐幻夢境,蒼山積雪清涼蹤。重崖返照凝霞錦,飛瀑穿雲現玉龍。塔院秋月幽夜靜,萬壑松濤悟禪鐘。
雞足山不僅是風水寶地,而且有神奇的自然景觀。山上有一種神奇的念佛鳥,其叫聲就像不斷在念「彌勒佛」。還有被高僧大錯稱為「四友」的奇友華首門,清友玉龍瀑,老友傳衣松,奧友華藏洞。
雞足山既是佛教禪宗初祖迦葉的道場,又是近現代禪宗泰斗,一身兼承禪宗五家法脈的虛雲入世,普度眾生的重振禪宗修建的第一個叢林。因此雞足山是佛教禪宗理所當然的祖庭。雞足山中巨壁天開的華首門,高四十米,中間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縫,把華首門分為各寬9.9米的兩扇石門。這是迦葉守衣入定,以待彌勒的聖地,被佛教界稱為「中華第一門」。並且環顧全球,它的神奇獨特也是舉世無雙的。
明萬曆三十八年(一六一○年)班禪四世羅桑卻吉堅贊,帶領喇嘛僧眾,曾經麗江前來朝拜雞足山。以後朝拜雞足山的漢傳、藏傳、南傳佛教信徒更是絡繹不絕。雞足山的大門有「靈山一會」大匾,已經暗含雲南是薈萃了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語系(流派)、建築風格各具特色的神奇的佛教勝地。
總之,無論從雞足山的歷史沿革、區位優勢和虛雲重振雞足山的巨大貢獻,或者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學說等,雞足山在中國佛教名山中都具有一個特殊的地位。最後獻上《雞足山賦》以表敬意:
雞足風水,中華瑰寶。四趾拱衛,神砂來朝;一峰高聳,靈氣沖霄。後依雪山,冰清玉潔;前臨平川,雲蔚霞繞。明璫右綴耀蒼洱,玉帶左舞騰金蛟。遠溯迦葉入定,佛光初照華夏;近懷雲公再創,禪法重振宗廟。靈山一會,經幡飄飄;鐘磬齊鳴,香煙嫋嫋。楊升庵唱和詩雋,徐霞客流連文豪。碧雲承盛唐遺制,禪宗湧時代春潮。塔院秋月,覺人生之虛幻無常;華首晴雷,絕下界之俗務喧囂。觀奇花、賞飛瀑而悟道;臥白雲、聞暮鼓而思遙。真乃佛都聖境,靈山天橋。
(本文作者張一方,為雲南大學教授,昆明佛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雲南省中華周易研究會副會長)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