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

1992年4月10日,在美国芝加哥市卡尔登酒店大厅内,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已经卸任两年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屈身恭敬地与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国耄耋老人握手,并再三向老先生表达英国政府和民众深深的感谢和敬佩之意,那么,这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国老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呢?英国人为何要向他表达感恩之情呢?


撒切尔夫人看望刘放吾先生

这位时年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老人名叫刘放吾,曾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113团上校团长,当年正是由刘放吾亲率113团全体官兵驰援仁安羌,并取得了仁安羌大捷,解救出了被日军围困的英缅军7000余人,以及英美新闻记者、传教士、仁安羌油田和炼油厂工程技术人员眷属等500余人,刘放吾团长及113团官兵的英勇壮举,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猛和气势,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英美两国间影响甚大,此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刘放吾所率领的113团,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歼灭1000余日军,并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还解救出了近7倍于己的英缅军,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一个奇迹,这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后取得的第一个胜仗,也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异域第一次取得以少胜多的战例,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堪比第十八集团军115师所创造的平型关大捷。


时任113团团长刘放吾上校

仁安羌大捷立刻轰动了全世界,让世界各国军人都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尤其是让英美一些军事将领深感震惊,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和中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也由此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英国官方甚至将7000英缅军在仁安羌的脱险,称之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4月20日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1992年4月20日,是仁安羌大捷50周年纪念日,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彼得·威尔逊向刘放吾发函致贺,贺函中这样写道:“我很高兴与你一同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缅甸仁安羌大捷。我知道你亲历大战,且对50年前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只有热心忠诚的人,才能领军在战斗中取胜,或奋不顾身参加战斗,你已经证明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身为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团长,你曾面临解救英军、美国记者及传教士的艰苦战斗,虽然兵员损失三分之一,你及官兵仍然克敌制胜,完成任务。你的英勇,促成了战役捷报。”

迪恩·巴纳是刘放吾在美国居住地洛杉矶县议会议长,他的贺函如下:“亲爱的刘放吾将军:在您英勇地参加历史性的仁安羌油田战役第五十周年纪念之际,请接受我衷心的感谢。50年前,您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后人将永远记住这件事。您为了理想的自由和民主所作的贡献,足以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人们的模范。合众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洛杉矶居民,自豪地恭祝您在那最黑暗的时刻中带来自由而庆贺。再一次请您和全家接受我最真诚的感谢和最良好的祝愿。”

1992年6月10日,时任英国国防大臣Malcolm Rifkind致函刘放吾,信函中这样写道:“刘将军勋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写信告诉我,她于4月在芝加哥会见您,还谈了您团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缅军第1师的一些战斗情况。今年是仁安羌战役50周年纪念,那是在最黑暗困难日子里,干净彻底地击溃日军的经验。为此,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对您和贵团支援英军,挽救严重伤亡表示最热忱的感谢。”

1992年7月27日,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也致函刘放吾——“刘放吾将军勋鉴:很高兴从你儿子罗伯·刘处获悉,二次大战仁安羌战役中,你领导的中国远征军113团的英勇事迹。虽然不少勇士为战役捐躯,在战役大捷50周年,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了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英军的英勇行为。我颂扬您对您的人民、国家和世界的贡献。敬致最良好的祝愿!”


美国总统布什致刘放吾的信


晚年时的刘放吾

1992年4月11日,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卡尔登酒店造访刘放吾的新闻之后,刘放吾所部创造的“仁安羌大捷”之事迹,立即传遍了世界各大媒体。

“仁安羌大捷的故事”视频

台湾的《联合报》、《热线追踪》等一些媒体闻讯后,曾先后赴美国采访刘放吾老先生,台湾国防部也特别开模,重新铸造了“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一枚,补发给了刘放吾,以表彰他在50年前所创立的历史功勋。

台湾国防部之所以给刘放吾补发“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是因为刘放吾手中还珍藏着蒋介石于1946年1月颁发的奖章执照:“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一一三团上校团长刘放吾,因缅甸战役著有功绩,今依据陆海空军奖励条例第三条第一款,呈准国民政府给予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一座,合发执照以资证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一月。”这枚迟来的奖章,可算是对刘放吾历史功勋的肯定和补偿吧。

93岁高龄的刘放吾老先生面对种种迟来的荣誉与赞美,只是淡然地说道:“那是并肩战斗的友军,友军在遭遇危难时,救援是作为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不能列为战果。”淡泊名利可谓是刘放吾一生恪守的准则和信仰。


1933年刘放吾与夫人柳振如合影

1994年6月29日,95岁高龄的刘放吾在洛杉矶病逝。其次子刘伟民在整理父亲的日记时,发现了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曾引录了唐朝诗人陈陶的一首《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的这首《陇西行》之二是一首传世名篇,刘放吾以古喻今,道尽了他对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许多惨烈作战的回忆与无奈,他的许多中国远征军战友倒在了缅甸的“胡康河谷”和“野人山”,成为累累白骨,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孤魂野鬼”,被遗弃在异国的土地上。

2011年12月23日,时任台湾“总统”的马英九签发了一个最高荣典“褒奖令”,全文320字,记述了刘放吾半生戎马生涯和历史功勋,其中最后一段内容如下:“综其生平,驰骋四裔,击寇仇强弩之末;金戈铁马,开御敌必胜之势,勋绩懋猷,史册聿昭。斯人已远,轸悼弥深,应予命令褒扬,用示政府笃念忠荩之至意。”

2013年1月13日,由刘放吾将军等中国远征军后代发起,并由海内外华人共同捐资建立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当年缅甸仁安羌大捷战场501高地落成,以此纪念和缅怀当年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并为他们安灵招魂,这也是民间在缅甸建造的第一座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

在这座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时,在基座下埋下了一抔取自重庆黄山云岫楼(抗战时期蒋介石官邸,也是中国抗战重大决策地)的泥土和一枚军用指北针,此举之意即“让英灵知道家的方向。”

仁安羌大捷至今已经过去整整76年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一些影视艺人也曾先后拍摄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远征远征》等一系列反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影视作品,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一些有责任和良心的学者,应该重视、挖掘和研究中国远征军跨出国门征战的历史,牺牲在缅甸的抗日将士的忠骨应该有人去收敛,因为他们的英灵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回归故里,应该为他们建造一座纪念碑,让他们的后人有祭奠和缅怀他们的地方,也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民众有缅怀和纪念他们的场所,让过去的历史告诉未来,我们今天和平且幸福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

刘伟民著
出版发行项: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6

据刘放吾将军的次子刘伟民先生所著《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中记载:“这是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辉煌战役,而当年领导远征军新38师113团,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的刘放吾团长,就是我的父亲。”

来源:刘伟民《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摘录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