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云南早期学校音乐教育——以合唱及合唱运动为视角

王汉发 刘东梅

【摘 要】:通过对云南早期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合唱及合唱运动发展脉络的简要回顾,指出合唱的产生与发展总以社会发展的步骤一致,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总结历史,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云南早期学校音乐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育;合唱运动;云南地区

19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新型资产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在我国各地不断输入,传教士们纷纷来到中国建教堂、开办教会学校。之后随着我国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西学东渐”的深入,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了当时一切爱国阶层的重视。新兴的资产阶级猛烈地抨击当时清政府实施的科举制度,他们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和培养新式人才是改良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呼吁建立新式学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清政府实行新政以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规定设学宗旨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颁布了“癸卯学制”。在“癸丑学制”中,对初等、中等及高等实业学堂作了明确规定。在这样的新学背景下,创办新学堂、开设乐歌课,在新军中演奏新乐、唱军歌等逐渐成为当时中国新音乐的萌芽。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众多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一时期,一方面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度,成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云南出现了近代音乐的学堂乐歌活动。早在1823年,基督教就在昭通盐津开办预修院,按照西方的学校教育方式开设音乐课程培养人才。[1]而有明确史料记载,云南近代史上第一所教会学校是1889年9月,邓明德在路南县路美邑创建的崇德小学。小学里开设的课程有数学、国文、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物理、化学。到了民国时期,崇德小学还通过教会从法国带来“洋鼓”、“洋号”成立了校乐队。[2]教会学校音乐课的内容主要是识谱唱歌、演奏乐器和唱诗班等。不难看出,合唱教学从教会学校开办音乐课时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最初是以唱歌和唱诗班的形式呈现。

一、云南早期学校合唱教学

自西方教育体系通过传入传教士云南之后,除了教会学校之外,云南早期的官办学校也开始改革课程内容,音乐课正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多以学堂乐歌为主。云南早期学校学堂乐歌时期与当时上海一带为中心的音乐活动有其相同的方面,例如经常演唱李叔同创作的《祖国歌》和《春游》(春游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多声部合唱技法创作的合唱曲),同时云南早期学校合唱教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了代表性的学堂乐歌。李燮羲是云南近代音乐第一人,他在《云南杂志》第八号发表的《蜜蜂歌》就属于填配歌词的乐歌形式。[3]这首乐歌的题材属于儿童题材,在选曲和配词方面较为统一和谐,教育儿童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曲调活泼、跳荡,节奏鲜明,音域不宽,很适合儿童歌唱。这首乐歌在当时云南学校的音乐课堂传唱甚广,常以独唱、齐唱的形式出现。

合唱这种演唱形式除了在学校音乐课堂上运用甚广,在军队体系、民间音乐表演、社会音乐教育等方面也广为使用。例如1885年在中越边境进行的中法战争,法国强迫越南成为它的“保护国”以后,十二月对中国发动进攻,挑起中法战争。有一位云南将领杨玉科,在击败法军时英勇牺牲。李燮羲根据杨玉科阵亡这件事情,写下了《云南大纪念》这首著名的合唱曲。该曲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和热情,歌词激动人心,曲调铿锵有力。《云南大纪念》当时在云南产生过极大影响,被一些人冠以“滇人豪歌”的美称,是李燮羲的代表作之一。

《云南大纪念》后来在全国传唱开来,成为全国军队和各省的陆军讲武堂,武备学校,陆军小学每日每操必唱的军歌及进行曲,以后在李燮羲本人任教期间又普及于云南的大、中、小学。据《新篆云南通志》之《李燮羲》载:“《云南大纪念》慷慨悲壮,播于全国军队,学校中”,这首合唱作品至今仍具有一定影响。

早期的云南中小学校还没有合唱团(过去称为歌咏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改称合唱团),音乐课堂上只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合唱曲,整个合唱教学及合唱运动并不如民间合唱运动那般如火似荼。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随着抗战爆发,许多中小学校纷纷组建合唱团,积极参与云南的活动,用歌声号召人们积极抗战。

二、抗战时期的云南学校合唱教学及合唱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抗战歌声响彻云霄,“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昆明也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各校学生热情更高,昆师、女中、昆中、工校都有歌咏队和歌咏活动。由于当时的合唱活动和所唱歌曲都是紧密配合抗战中心,所以学校音乐教学中心都以合唱为主,合唱作品也多以抗战题材为主。

云大附中是解放前昆明一所既热情开展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又积极投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好学校,抗战年代仍然保持学唱进步歌曲的好风气。学校当局很重视音乐课及学生的音乐活动,因此利用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的机会,请全国知名的音乐家到学校任教。例如赵枫老师[4]、张光年老师[5]、歌唱家林路老师[6]等国内赫赫有名的音乐家,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的李梦熊老师、留学日本的王浩兰(女)老师以及我省知名老作曲家徐守廉老师也曾在该任教。这些老师除了教学生演唱歌曲以外,还指导学生们进行音乐创作。在他们带动下,云大附中学唱进步歌曲的风气较浓。

除了每周一小时的音乐课以外,全校学生每次集合时都要合唱一首旋律动听,歌词含义深刻,富有进步意义的歌曲《山国的儿女们》。[7]这首歌曲抒发了我校在抗战期间,由昆明搬到路南县重新建校时,师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奋发吸收科学文化科学知识,努力改造艰苦自然条件的雄心壮志与革命豪情。歌词如下:“山国的儿女们,山国的儿女们,我们是创造者的后代,我们是垦荒者的子孙。

我们凭着两只赤手,凿山通道,耕耘田亩,开辟了山林,建造了庐舍。……现在,历史的黑影袭来,枭鸟咻咻,阴风飕飕,田野里散布了罪恶的种子,不祥的浓云郁结在重叠的山头。……啊!这是不祥的时代,这是人类的厄运!醒!醒!醒!山国里的儿女们,我们创造的血液,还正在沸腾。起!起!起!山国里的儿女们,我们得为自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为着人类光荣的前途奋勇而斗争!……”

音乐课上的歌唱及全校的齐唱满足不了同学们对进步歌曲的爱好,因此班级之间都有自己组织的歌咏活动,每星期都要排练两三次合唱,演唱作品多种多样,如《伏尔加船夫曲》《骑兵进行曲》,舒模的《你这个坏东西》,费克的《茶馆小调》,孙慎的《民主是哪样》,郑律成的《延安颂》,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冼星海的《保卫黄河》,等等,为了配合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云大附中还经常举行合唱比赛,运用合唱这种形式来宣扬爱国思想。

对合唱教学较为重视同时又支持师生积极参与合唱演唱的学校,除云大附中以外,昆师、昆女中、长城中学、建民中学、五华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联大等都组织学生创建合唱团,开设合唱选修课,支持学生参加学校及社会上组织的合唱运动,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合唱团

抗战期间,为了宣传和鼓舞人们参与抗战,昆明市一些中学和大学纷纷成立合唱团。例如师院的心声合唱团(后改为明天合唱团)师院、云大附中、中山、昆师、昆女中及部分社会职业青年组成的新峰合唱团,五华学院的浪涛合唱团,市女中、昆工、昆农、昆师联合组织的大路合唱团,长城中学的长城合唱团等。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云南大学的“哈哈合唱团”及云大附中的“自由人合唱团”。

(一)“哈哈合唱团”

“哈哈”合唱团的前身是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一九四五级级会内的音乐小组,后音乐小组的大部分同学高中毕业升入云大以后,为了鼓舞同学们的斗志,也为打破当时云大比较沉闷的空气,原音乐小组改名为“哈哈”歌咏队。歌咏队起初只有二十多人,后来人员扩大到云大的、也增加了部分西南联大(主要是师范学院)的甚至昆华女中、中山中学、昆明建民中学、天洋中学、峨嵋中学以及级会在校外的同学,人员最多时达到一百多人,之后“哈哈”歌咏队改名为“哈哈合唱团”。

“哈哈合唱团”成立之初并没有团歌,当时有一支晋察翼一带边区斗争生活的歌《快乐的队伍》,抗日战争期间由解放区传到昆明后,经常在全校的营火晚会上集体歌唱。这支歌后来实际成了《哈哈》的团歌。

《哈哈》成立后合唱团的第一支歌是《国际歌》,接着是苏联国歌,也唱过美国国歌和法国歌曲《马赛曲》《祖国进行曲》《哥萨克曲》等。一九四六年秋,《哈哈》参加了昆明学联和音联在云大草坪联合举行歌咏比赛,演唱了《满洲囚徒进行曲》被评为第二名。《哈哈》演唱歌曲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香港《华裔报》编辑白麦浪同志介绍、《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歌曲、请徐守廉同志和《南风》合唱团介绍提供以及历次昆明学生运动中流传的和从外地学运中传出来的歌曲。一九四六年六月云大重建党支部后,云大党支部直接领导了《哈哈》合唱团的工作,云大教师余丹成为了合唱团指挥及合唱团核心小组的成员之一,她为合唱团创作了许多歌曲,例如“一二?一”惨案发生后的当天,余丹与妹妹何力一起创作了《为什么》,教学生演唱。此曲后来在昆明市各合唱团广为传唱。

1948年以后敌人武装镇压学生运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为了保存实力,党组织定撤销《哈哈》合唱团,把合唱团成员分散在各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哈哈》合唱团是在爱国学生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支大学生合唱团,她的任务是以歌咏等形式为战斗武器,团结联系群众,与发动派做斗争,她的许多成员保留了合唱团的传统,在建国以后陆续成为省内大中小学优秀的音乐教师。

(二)“自由人合唱团”

“自由人合唱团”是云大附中的一支合唱团,在云南省中学生合唱团中享有盛誉。”自由人合唱团”是在昆明“一二?一”反内战争民主运动的鼓舞下,革命歌咏活动的推动下,于1946年成立。它是云大附中地下党组织用以宣传群众、团结群众的手段之一。

合唱团在党的领导下,以该校高中部音乐爱好者为主,吸收少数初中部音乐爱好者参加,共有五六十人,徐守廉担任指挥。合唱团除了在音乐课上排练以外,每周还固定练唱两次,每次一个钟头。合唱团练唱的第一支歌是《要做自由人》,即该团的团歌。除此之外,合唱团还练了许多革命歌曲、民歌和外国的进步歌曲。例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民族大合唱》《游击队之歌》《青春常在》《太阳出来了》等。合唱团经常在学校里演唱,并多次参加学联组织的昆明地区大、中学校及社会上职工业余进步合唱团的歌咏比赛,该团由于演唱的歌曲反映了时代人民的呼声,内容积极、健康、具有战斗性,阵容整齐、演唱有一定质量,多次受到好评和赞扬。1948年7月昆明爱国学生运动遭到镇压,云大附中被强行解散,“自由人合唱团”也不得不随之解散。

四、结语

自西方教育体系通过传教士传入云南之后,合唱开始在教会学校音乐课出现,之后云南早期的官办学校也开始改革音乐课程内容,[来自wWw.lw5u.com]音乐课上常常以齐唱的形式学唱学堂乐歌。随着合唱形式的推广,军队、民间音乐表演、社会音乐等也开始广泛运用合唱来凝聚士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云南中小学校还没有合唱团(过去称为歌咏队),音乐课堂上只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合唱曲,但自那以后,抗战爆发,许多大、中学校纷纷组建合唱团,积极参与云南的抗日活动,用歌声号召人们积极抗战,二十整个合唱运动在四十年代达到高潮。建国以后,随着云南艺术学院的建立,合唱教学才由最初自发的状态走向专业性、系统性的发展之路。

注释:

[ 1 ] 云南省天主教大事记.http://catholicyn.org/htmxd/200610/200610114.htm.文字资料为《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天主教》(第一百八十卷).

[2] 昆明市宗教事务局等编.昆明基督教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61,64.

[3] 李燮羲,字开一,号剑虹,(原名如桂、字月卿)云南太和(大理)人,生于1875年,创作过多部学堂乐歌及合唱曲,其创办的云南省美术专科学校(学校同时设置音乐科)开创了云南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河。李燮羲本人对云南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贡献极大。

[4] 赵枫,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

[5] 张光年(即光未然),中国作家协会的付主席,《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我国著名诗人,词作家。

[6] 林路,曾任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现武汉音乐学院)。

[7] 《山国的儿女们》由楚图南作词,王天祚作曲,云大附中校歌.http://www.yuss.cn/html/hyym/index.html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哲社科规划课题《云南高等教育史研究(1951-2012)》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13088。

作者简介:

王汉发,男,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音乐创作。

刘东梅,女,西南林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民族地区音乐产业化。

(王汉发:云南艺术学院;刘冬梅:西南林业大学)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