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我与昆华中学
我非常高兴,在这么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回到昆华中学。
方才,梁副省长问我说,你的母校是哪一个。我说,这要看你对母校的定义是什么,我一共与三个国内的中学发生过密切的关系。第一个是当时的北京崇德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我在1933年到1937年在里边念了四年书,初一、初二、初三跟高一,然后就抗战了。抗战以后,我们家搬回到安徽合肥,是我的老家。我在老家又念了不到一学期的中学,是高二上,在安徽省的第六中学。然后我们全家从安徽,经过汉口、广州、九龙、海防、河内、老街、河口到了昆明,在1938年3月到的昆明。
我还记得头一个月我们住在玉龙堆,在座有些同学或者老师也许还知道玉龙堆这个地方。以后搬到文化巷,然后我就进了昆华中学。那个时候的昆华中学在现在的钱局街跟文林街交界的地方,在那个交界口的东南角(注:昆华中学南院,是昆华中学高中部所在地,原清末三迤会馆)。昨天早上我太太跟我,还有我的女儿,还到那儿看了看。那个地方已经不是学校了,我们猜想是有一个很大的宿舍,不知道是哪个机关的,还有就是居民点。我在昆华中学念了一学期的书,是高二下,后来我就以同等学历考进了西南联大。如果母校的定义是我所进的最后一个中学,那么,昆华中学就是我的母校。(掌声)
不过,我和昆华中学还有另外的一层关系。四年以后,在1942年的秋天,我在西南联大毕业了,就考进了西南联大的研究院。那时候研究生的补贴钱很少,所以需要兼一个事情。我父亲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他跟当时昆华中学的校长徐继祖先生,在民国初年曾经是北京高师的同学。我父亲就跟徐先生讲,说是你们的昆华中学里头有没有老师的位置,徐先生说是他可以找着一个位置。一个位置,可是我不能全时做教师,所以就跟徐先生商量好了由三个研究生,都是西南联大物理系研究院一年级的学生,就是我、黄昆跟张守廉(共同担任)。黄昆跟张守廉后来都是非常杰出的学者。黄昆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退休了的所长,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瑞典科学院院士,是国际有名的物理学家。张守廉后来到美国去,他学的是电机,他是个有名的电机工程师,现在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退休教授。我们三个人分一个职位,所以每个人一个礼拜教三个钟头的课,同时我们把薪水也每人分三分之一。可是还有一个条件跟徐校长讲,他同意了,就是我们需要一间房子住。于是,他就把当时进校门(北边),那个校门现在还是校门,虽然这儿周围的环境不一样了,我一进来,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大教学楼,当初本来有一个。假如我记忆不错的话,是一个三层的楼,那个教学楼,里头都是教室。徐校长同意把那个新盖的楼的西南角一楼的一间屋子给了我们三个人住,所以我们三人在个里头住了一学期。
左起: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那个时候西南联大的居住条件非常困难,学校的食堂没有可以喝的水,所以联大的学生在吃完晚饭以后常常要到外边,学校周围的茶馆里头喝茶。我们三个人常常在西南联大吃完晚饭,就到凤翥街。凤翥街,我想今天这个名字大家多半都不知道了,现在是叫胜利路。是不是叫胜利路?(听众:凤翥街还在)。我们就在凤翥街的茶馆里喝茶,完了以后呢,就顺着龙翔街走回我们住的地方,就是你们学校里边的那个教学楼。现在的教学楼是新的,从前的教学楼拆了,现在盖了一个更大的教学楼。在那间房子里头,我们三个人学到很多物理学(知识)。我们三个人都是物理系的学生,经常讨论20世纪物理学一个最最主要的发展,叫做量子力学。是1925年发表的,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酝酿,从1900年到1925年,最后把整个量子力学的基础打下来了。这个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学以后的影响,对于整个人类以后的影响,是没有法子估计的。因为你们知道,今天的计算机工业是基于半导体工业,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半导体工业。因为懂了量子力学以后,才可以了解到有半导体元件的可能性。这是1948年的事情了。在我们念书的时候,我刚才讲的事情是1942年,邢个时候还没有半导体,可是量子力学已经是物理学里头的经典著作了。
昆明招生委员会给杨振宁先生颁发的高考准考证
量子力学比较复杂、比较难懂,所以我们三个人经常讨论、经常辩论。其中有一幕是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有一天我们在茶馆里就开始辩论,辩论量子力学对于物理观测的意义。这是1925~1926年非常重大的一个发展,这个发展的结果,在座也许有一些同学听说过的,叫做Heisenberg(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这是20世纪一个原理性的重大发现,是量子力学的基础。那天我们三个人在讨论,到底测不准原理是怎么回事。一路就从凤翥街、龙翔街辩论回到昆华中学我们住的那间屋子里头。我还记得很清楚,到了晚上10点钟,灭灯了,我们就都躺下来了,可是还在继续辩论。辩论到激烈的时候需要査书,于是我们就爬起来,点了洋蜡,来查看海森堡的一本重要的书,叫做《量子力学的意义》。这一幕我记得非常清楚。十年以前在黄昆70岁的学术讨论会上,我讲了半个钟头的话,其中有这一段。我回去以后把这篇文章复印一份寄给你们的李校长。(掌声)
关于那间房子我还有底下这个记忆:快过新年了,我们三个要各自回家了,我们就非常之怕有小偷从窗户爬进那间房子,把我们的铺盖卷给偷掉。所以呢,我们就想出一个办法,我们弄了一些铁丝放在窗户上,然后通上电,外边写个牌子,说“请注意,此处有电”。(笑声)不知是因为这个缘故,还是与这个缘故没关系吧,回来以后铺盖卷并没有丢掉……
——以上内容摘自《守望昆华》
1937年12月30日云南省立昆华中学初中第31班毕业在文林街旧校址
2008年11月1日下午,昆一中(原昆华中学)校友,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与昆一中学校领导亲切会面。学校赵灿东校长、童吉仁校长向杨先生介绍了学校现在的基本情况,向杨先生赠送了《校友寄语》,昆一中百年校庆DVD等相关资料。见到学校的老师,杨振宁先生很兴奋。说起当年的往事,杨振宁先生显得很健谈,他很高兴地说:“我与昆华中学有三次情缘,第一次是,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3月,我们全家经过艰难跋涉迁到昆明,到昆明以后,我在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念到高中二年级, 1938年秋天,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读物理系。第二次是1942年,当时父亲的好朋友徐继祖先生在昆华中学给我找了的当老师的差事,我和同班同学黄昆等就住昆华中学,就住在一个屋,这个屋,我的两个弟弟都住过的….,第三次是8年前,我到昆一中做过一个报告,当时学校变化挺大的…..”。
杨振宁先生与昆一中校领导合影
作者: 杨振宁
参考本站文章:云南知名的教育家徐继祖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