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熊庆来 与抗日战争中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1937年,应云南省主席龙云之邀,担任云南大学校长至1949年。其间该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获得重大发展,成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
熊庆来是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近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他终其一生致力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他1937年~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在他执掌云南大学十二年期间,将云南大学办成为全国知名大学,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47年)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熊庆来
右1:熊庆来、右2:长子熊秉信、右3:熊庆来的父亲:熊国栋、右4:次子熊秉明、右5:熊庆来夫人:姜菊缘。
我的爷爷—熊庆来 与抗日战争中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应民革云南省委之约 ,要我写写爷爷熊庆来与抗日战争中的云南大学,我怀着对爷爷无比敬仰和怀念的心情,再次拜读了爷爷诞辰一百周年(1893年—1992年)时,由爷爷的一些学生和生前好友写的《熊庆来纪念文集》、云南大学李作新教授主编的《熊庆来与云南大学》等文章。许多熟悉的科学家的名字又一一跃入眼帘。根据上述纪念文章,我大概整理出了本文,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937年7月,爷爷熊庆来应云南省主席龙云的邀请,正式到云南大学任校长职务,直至1949年9月离任。这段时期,祖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国无宁日、内忧外患。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文化教育濒临绝境,办学十分困难。他刚到时,云大虽然有15年的建校历史,但由于是省办大学,经费有限、师资力量薄弱,设备简陋,发展十分缓慢。爷爷为了发展云南的高等教育事业“报效桑梓”毅然放弃清华优越的教学和研究条件,来到云大任职。
在法国留学时期的熊庆来。
爷爷到职后,一再呼吁当局和社会各界人士要重视高等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学术为百年大计”大学教育乃为“建国大业预储人才”应予大力扶植。
他主张全国高等教育应均衡发展。内地或边疆,应全面考虑,不宜倚轻倚重。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向来设于北方及京沪一带”“殊失教育均衡发展之意”.主张把当时尚属省立的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以国家力量促其发展”否则,仅靠本省地方财力,很难发展。他说:“省大(指省立云南大学)经费,过去极为有限,较诸国立各大学仅三分之一强,而延聘教授人才,改善办学条件,颇感不易”。经他和省主席龙云的共同努力,云南大学于1938年改为国立。
熊庆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寓所照片。
关于云南大学办学方向,他主张立足本省,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努力培养造就各类专门人才,建设发展地方经济,形成抗战的巩固后方基地,为抗战服务、为建国服务;在学术研究上,他提出“大学的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之生命与精神”所培养出的优秀师生,对国家的奉献和对社会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他提出:“其造就不在一般国立大学毕业生之下,而为国家有用之才。”
随着抗日烽火蔓延,1938年后,清华、北大、南开相继迁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中山、中法、同济、华中等大学和一些研究机构也纷纷迁来云南。昆明成为抗日后方文化中心,人才荟萃。他抓住这一机会,延揽了大批名流学者来云大执教。其中有:顾颉刚、吴文藻、楚图南、陈省身、华罗庚、霍秉权、范秉哲(云大医院首任院长)、费孝通、白寿彝、庄圻泰、华岗(中共地下党员)、罗庸、吴富恒、刘文典、秦仁昌、吴征镒、金善宝、尚钺、向达、彭恒武(两弹一星专家)等,包括才从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的长子、我的父亲熊秉信也被召回来兼任矿冶系助教。
爷爷聘请教师“本着重质不重量的主旨”。对不甚了解的人,要求来云大任教,他都亲自登门拜访,多次交谈,有所了解后,方肯聘用。他对职称、待遇掌握也较严。王士魁先生留法十年,第一年也只给讲师职称。当时专任教授最多时达187人,兼任教授40多人,人才之多,质量之高在云大历史上达到鼎盛。
熊庆来手迹
当时尽管办学十分艰难,然而他对云大仍寄予很大希望,对办好云大抱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亲自为云南大学校歌作了词:“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淼淼,万山为襟。卓哉吾校,其与同高深。北极低悬赤道近,节侯宜物复宜人。四时读书好,探究境界更无垠。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明允臻。以作我民,文明允臻。”这歌词倾注了他对云大的热爱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办学思想。他在云大历尽了十二年的艰辛,将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云南大学。
1937年7月爷爷回到昆明,8月正式出任校长,1949年9月离任,历时12年。这12年,是他老人家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12年,也是人的一生中最出成果的黄金时期,但爷爷将他的“黄金时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为云南的教育事业创造了第一次辉煌,使云南大学在1947年被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为云南的高等教育献出了他的智慧和心血。
熊庆来的学生,左起为华罗庚、陈景润(华罗庚的学生)、杨乐、张广厚
云南大学李作新教授主编的《熊庆来与云南大学》的“序”中写道“先生一生成就卓著,特别是他的数学成就、发现与培养人才的‘伯乐’精神,一直被人赞颂,故事广为流传。他所发现和培养的数学英才,如华罗庚、陈省身、杨乐、张广厚等早已成为蜚声国际的数学大师。先生爱国,三次返回祖国怀抱。先生爱乡,下乔木而入于幽谷,报效桑梓,为家乡育才,在云大亟待振兴发展之际,经缪云台、龚自知、方国瑜、顾映秋等地方知名人士的全力举荐,先生于1937年,接受省主席龙云的邀请,辞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职务出任云南大学校长,直到1949年。在此期间,云大有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省立改国立。从边疆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研究及社会服务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可以说熊庆来先生成就了云大的辉煌,云大也让一位教育家实现了他的许多梦想。”
熊庆来与夫人在北京
前排右一,作者熊有瑾,爷爷熊庆来,奶奶姜菊缘,后排左一小叔熊秉群、四妹熊有华、母亲袁孟仁、二姐熊有德。
爷爷为祖国、为家乡培养了许多人才,他和奶奶姜菊缘共育五子一女六个孩子,我的父亲熊秉信是长子,父亲和他的弟妹们在爷爷的“平时诚笃”的家训熏陶下,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奉献着聪明才智。父亲熊秉信毕业于清华大学,是著名的地质矿床学家;二叔熊秉明是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姑姑熊秉慧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五叔熊秉衡是一位物理学家、激光全息专家;小叔熊秉群是中国大唐电信原总裁、中国邮电科学院原院长。
前排爷爷熊庆来和奶奶姜菊缘。后排右1:二姐熊有德、右2:熊有瑾父亲熊秉信(爷爷长子)、右3:六叔熊秉群、右4:孃孃熊秉慧和她的二个孩子(前排左1左2)。
我是熊庆来的长子熊秉信的三女儿,我一直与父母生活在老家云南,曾随母亲到北京见过爷爷一面,但对爷爷的怀念和敬仰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作者: 熊有瑾
2015年5月25日
熊庆来的一生做了两件事
一是研究数学,
二是挖掘人才、教书育人。
“学生有错,先生有责”,这八个字,
是自我忏悔,也是无怨无悔。
熊有瑾
1955年出生,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退休干部
我是熊庆来的长子熊秉信的三女儿,
我一直与父母生活在老家云南,
曾随母亲到北京见过爷爷一面,
但对爷爷的怀念和敬仰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