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刚:打造三公里的幸福生活

文 金姬红 摄影 李立基

2014年9月,上海市正式启动“智慧城市新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到2016年,力争形成一批具有点上示范和面上推广效应的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和智慧新城。

在此之前的2012年,一位30岁的云南小伙儿设计了公司未来的运营方向:打造个体三公里的幸福生活,具体来说就是瞄准人一天3个8小时的生活,与之对应的是智慧园区、智慧社区和智慧商圈的打造。他叫张元刚,泽阳科技的创始人。

北大落榜

现在看来,张元刚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在众多企业瞄准“智慧城市”商机、准备一展身手时,他已经顺利完成碧云社区、陆家嘴园区、漕河泾园区、五角场商圈等上海知名的园区、社区、商圈的智慧地标打造。在这片他率先发现的“蓝海”中,他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再也不用“3个月准备200页提案,战战兢兢地等待结果”。

对于“蓝海”的发现,张元刚笑称是“偶然”,随后又以奶奶朴素的价值观作为补充: “从小奶奶就跟我说,求什么得什么,这十多年来我的创业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明明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一个机会又来了。”而事实上,张元刚也不是求什么就得什么的,命运在18岁那年跟他开了个玩笑。

张元刚高中时的梦想是考取北大。当时,他就读于个旧一中的“红烟班”。这是一个由云南红河卷烟厂赞助的“尖子班”,这个班的学生学费全免,每月还能拿到500元“工资”。500元,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巨资,然而想要拿到它也并非易事,需要从几十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1/200。张元刚幸运地成为“红烟班”的一员,还是班级的班长。 “我并不是学霸,成绩一直在班级前十名左右,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上北大。”据张元刚介绍, “红烟班”的学生只考四所学校——清华、北大、人大和中科大,考上后公司包机送学生上学。

张元刚没有享受到包机上学的荣光。2000年,高考的失利让张元刚放弃了填报北大,他就这样与心目中的理想学府失之交臂,来到上海,成为上海理工大学的新生。

理工圆满

“现在回头看,我的大学生活还是比较圆满的,拿过奖学金,做过学生会主席,还遇见了现在的老婆。”张元刚拒绝假设如果去北大会怎样,在他看来现在的生活很不错。

然而,大一时的张元刚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懂得奶奶的那句“求什么得什么”的真正含义。他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求而不得”。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全年级只有两名学生高等数学不及格,他是其中之一。 “我打电话给我爸,告诉他我想复读,然后考北大。”那段时间张元刚经常逃课,但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考不及格,知道考试成绩后他准备放弃在上海的生活。张元刚至今对父亲的回答记忆犹新,父亲说: “我相信我的儿子复读后一定能考上北大。但是,你从小到大一帆风顺,这是你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大的挫折。你现在高考不如意,回来复读;将来工作不顺心,就可能跳槽;婚姻有问题,就会选择离婚。这样,你的人生永远都在逃避。你想去北大,考研也是一条途径。几年后,全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你都生活过,这样不也挺好吗?”

父亲的这番话让张元刚豁然开朗,他突然发现上北大不是“华山一条道”,他的生活也不是“北大一条路”。他开始融入上海理工的学习生活。

因为获得了计算机课免修资格,他就去图书馆看遍馆中的计算机书籍。大一时参加校辩论赛,他所在的队伍获得了冠军。大二,他组乐队,到上海各高校巡回演出,也是在演出的间隙和伙伴们聊天时,聊出了一个“校园歌手大赛”。这个活动所有的费用来自于他争取的公司赞助,奖品及礼品发完后,还余3万元。活动结束,张元刚请参加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吃饭,总共有20桌, “都赶上结婚的排场了”。

大三,张元刚当选校学生会主席,一边组织校园活动一边找公司实习,为求职积累资本。大四毕业前,张元刚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似乎是对大一那次不及格的回应。 “在大家的重心从学校转向社会时,我稍稍努力了那么一点。从轨迹上看,我的大学算是一直在进步的。”张元刚说。

从北大落榜的苦闷,到毕业时的意气风发,生活没有亏待努力的人。2004年,在同学艳羡的目光里,张元刚获得了一份待遇优厚的技术工程师的offer(录用函)。

从“红海”到“蓝海”

在这家公司,张元刚为大型企业做企业资源优化管理平台(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简称ERP)。

工作一年后,他发现一个问题,公司的ERP都是供应给大型企业的,每套系统的售价高达上千万元。中小型企业承担不起那么贵的价格,这一块的需求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张元刚觉得自己发现了一片市场“蓝海”,2005年10月,带着工作第一年赚到的21万元启动资金,他开始了创业之路。

然而,真实的市场并不是一直在世界顶级软件公司工作的张元刚所能预测的。渐渐地,他发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成本的问题,对于ERP平台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此外国内很多软件公司如神州数码等已经在中小企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为中小企业提供ERP产品其实已成为一片“红海”。

2006年开始,创业不到一年的张元刚过起了有单就接的生活。“那时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兄弟们也不知道企业的方向在哪里,只知道去接软件开发的单子,然后让公司生存下来。”白天是销售,晚上是程序员,此时的生活不可谓不艰难。然而张元刚并没有像大一时那样选择放弃,父亲的那番话伴随着大学的经历,影响着他后来的为人处事。

后来,他寻找到另一种盈利模式,他发现饭店厨房管理上的落后,决定做一款厨房管理类软件。其实,当时的餐饮类软件也已鱼龙混杂,但相对企业来说,餐饮店都是小老板,决策周期短,资金流转快。基于上述考虑,张元刚准备到餐饮软件的“红海”中搏杀一番。期间遭遇过行业老大的封杀、竞争对手的低价报复,张元刚挺了过来, “我们80后错过了炒房、炒股,但满足百姓的衣食住行需求却让我们遇上了。这是一个大公司不屑于做的领域,人力成本太高,而我们的机会就在这里。”从2006年到2011年5年间,泽阳科技先后赢得了数百家连锁餐饮企业的信赖,公司的盈利中,90%来源于这款软件。

也正是这款软件,为张元刚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真正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解决区域痛点

2010年,上海的高档住宅区碧云社区想要以“食”为突破口,打造“数字城市”。张元刚听说后,准备去争取这个项目。“当时团队其他成员都不认同,觉得得不偿失。从最后的结果看,确实如此,我们亏了许多。然而,这个项目让我们提前走上了智慧城市的道路。”最后张元刚说服兄弟们的理由是: “万一失败,我们至少获得了五百多家餐饮店的资源。”其实,此时的张元刚已经感受到了餐饮管理软件的危机,20家餐饮软件公司在几年内减少至7家,曾经封杀过泽阳的行业老大竟然想卖公司给他。

就这样,从碧云起步、从饮食开始,张元刚深耕于居民的“衣食住行”。针对碧云社区的高人均GDP,泽阳推出了智慧碧云的社区平台,提供“3公里家政服务”。对于陆家嘴,泽阳重点解决的是对白领的社会服务问题。漕河泾项目中标后,泽阳全体员工在39度的高温中开展调研,推动园区设立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公司是解决区域痛点的。漕河泾中标后,委托方说区域的情况已经有详细的报告,不用重复调研。我跟员工说不行,一定要自己走一趟,只有走了一趟,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在一步一步的丈量中,泽阳建立了一卡、一库、两平台的智慧城市配套设备。它与工商银行联合发行了“智慧城市炫卡”,这张“炫卡”实际上是一种多功能卡,集合了银行卡、RFID卡、CPU卡、门禁卡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

2015年,张元刚把目标瞄准了张江园区和迪士尼区域,创业十年后,这位智慧城市的探索者看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喜欢热爱生活的人对话

马晓彤: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2013级学生

张元刚:泽阳科技CEO

马晓彤:你们公司是否招收应届生?应聘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张元刚:我们公司现在有一百多名员工,大部分是85后应届生。我发现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在一些需要创意的岗位上表现得非常出色。

应聘我们公司有很多要求,专业能力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却是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一般求职者面试,到了我这一关基本条件肯定符合,我就会跟他们聊天,从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判断他们是否能胜任岗位。

2013年,我在陆家嘴的街头遇到流浪艺人,我们一起唱歌,获得了两百多元的“报酬”;我也曾经在法兰克福街头听到天籁之声,于是跟歌者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演,一下午有了五百多欧元的收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家企业的老板,像流浪汉一样乞讨,然而对于我来说听到音乐后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是生活对我的馈赠。物以类聚,我也喜欢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马晓彤:你认为职场人最需具备什么素质?

张元刚:职场人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动脑,有创新能力。有一次,我们接了一个项目,项目前期需要做十几万个样本的调研,但项目的调研经费非常少,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只有十几元,小礼物都无法买。后来我们想出一个办法,联系一张区域报纸,把调研问题作为报纸夹页投递到区域居民信箱内,问卷上写明有奖问答,奖金是1万元。最后,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资金还有结余。

职场中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面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以及艰苦的现实条件时你如何处理?你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马晓彤:如果我们要创业,需要为创业做哪些准备?

张元刚:创业首先要有思想,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是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小事。对于我来说,这些小事就体现在“衣食住行”上。

当然,你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核心素质无非就两点:一个是视野,一个是能力。视野指的是你见过,你体验过。你的视野被打开后,你的心胸也会开阔。另一个就是能力,能力分两种,一种是资金,有人给你埋单,这是外部的;还有一种是你自身的实力。我的观点是在校生要“多走多看”。我大一开始就给公司写程序,挣钱的同时也了解最新的行业要求。每次打工,领导都问: “你想要什么?给你钱也不合适,你就拿点自己想要的东西吧。”我就会要电脑,每做完一个项目就跟人家要一台电脑,毕业时,我一共拥有了四台电脑。这四台电脑不仅仅是一份资产,它们代表着大学四年,我始终紧跟着这个行业的发展。

来源:《成才与就业》杂志 2015年04期

云之南华人网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不代表云之南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