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葆春 — 祖国危难时冲在一线的整形外科大师
倪葆春(1899~1997)男,浙江诸暨县人。教授,整形外科专家 ,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先驱。九三学社社员。原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顾问。曾当选上海市第一、三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1916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1917年进入北京清华学堂。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5年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师从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约翰.大卫斯教授进修整形外科。1927年回国定居上海。1928年,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整形外科门诊。1935年,升任教授。1939年,倪葆春调任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副总队长,并兼任昆明办事处主任。圣约翰医学院的部分医生、护士组队,在倪葆春的率领下负责云南等地的战时医疗救护工作。1946年11月,出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院长。
1928年,29岁的倪葆春开始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工作。他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可谓那个年代的青年楷模:20岁赴美,先后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回国后,他积极投身医学建设和教育事业;祖国危难之时,曾多次前往一线参加战地救护工作。
怀大志 苦求学 开创学科
中国整形外科在旧中国的发展虽然缓慢,但是其诞生几乎和西方同步,作为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学创始人的倪葆春(1899—1997)功不可没。
倪葆春
倪葆春,祖籍浙江宁波,191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被保送到清华学堂,1919年到美国留学,1921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学习。192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倪葆春获得了洛氏奖学金的支持,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实习,师从当时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约翰·戴维斯教授,开始从事整形外科研究。
1928年,倪葆春学成回国,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校医和人体解剖学的助教。回国后,倪葆春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唇裂手术的眶下孔麻醉》论文,这是我国近代最早以整形外科名义发表的研究文章。他首创用目眶下神经麻醉代替通常的全身麻醉,提倡成人兔唇缺陷者可不必住院,当时在医学界颇具影响。1936年,倪葆春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仁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整形外科。
赴火线 救伤病 尽显本色
抗战期间,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倪葆春与同道们一起,在沪上筹建难民医院,并先后三次、招募七批医务人员,组建中国红十字医院和难民医院。
1938年冬天,倪葆春得到消息,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滇缅公路,因为地处云南山区,瘴气盛行,急需良好的医疗服务。在倪葆春和同道们爱国热情的驱动下,短时间内一个由圣约翰大学校方、医学院院方和医科校友会组成的委员会便宣告成立。校方代表为时任圣约翰大学校长和副校长的卜舫济和沈嗣良,院方代表为莫约西和倪葆春。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倪葆春先后招募了七批医护人员(包括21名圣约翰大学医科校友和120名护士)赴滇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倪葆春本人也多次告别家人亲自带领医护人员奔两次奔赴前线。他和上海来的医生护士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滇缅公路边一个富有人家的房屋改做的医院
在云南,倪葆春将众多医疗队布置在几百里的怒江前线,为战斗在公路运输线上的广大官兵服务,还为沿线居民看病治疗,进行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倪葆春还为我国的献血制度做出了贡献,1944 年在昆明建立血库,创造冻干血浆,成为我国第一位带头献血者。
时任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副总队长,负责云南地区战地医疗救护工作的倪葆春在捐血
克艰辛 办教育 培育专才
抗战刚刚结束,中国又面临着内战阴云。学生运动高涨、通货膨胀严重,在这样的大时局影响下,圣约翰大学的教学秩序受到了很大冲击。从1946年1月底到4月2日,倪葆春出任圣约翰大学的代理校长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辞职远赴国外探亲。在美国探亲期间,倪葆春考察了多家医学院和医院,为以后的医学院校的管理和教学积累了经验。
1947年11月,倪葆春返回上海,正式担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管理潜能,从教师的物色和聘请、课程的计划和安排、教授间的沟通和交谊、与教学医院的协调,到向社会各界争取支持,以及日常的行政管理,凡是医学院的校务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圣约翰大学旧影
除了继续向教会寻求更多资金以及向圣约翰大学的校友募集外,倪葆春还争取到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并在短期内建立了临时的同仁医院。倪葆春还担任了一定的教学工作,甚至为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向外界争取资助。倪葆春为战火纷飞的艰难时局下医学院的生存安危和发展前景忧心忡忡,竭尽全力维持着医学院的日常教学。尽管受国内外局势影响,圣约翰的学生运动不断,但医学院总体上的教学并未中断。1948年,圣约翰大学已经无法举行其一贯隆重的毕业典礼,医学院还是坚持在教职员办公室完成学生的毕业仪式,此年仍有24名学生从医学院毕业。
历新生 酬壮志 保家卫国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成为解放军在上海市区最先进驻的学校。倪葆春感受到共产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爱护,为了不使教育事业停顿,他当天就会同教师们积极筹备复课。
1949年5月27日这一天,是新旧上海的历史分界线。1949年,倪葆春度过了他五十岁的生日,他高兴地说:“这年我正好五十岁,可以说是我的前半生的结束,后半生的开始。”倪葆春,从拖着长辫的孔孟弟子,成为早期远涉重洋向西方学习的一名洋学生,最终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光荣的建设者和教育工作者。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同年12月15日,上海召开了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大会,成立了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倪葆春担任常委兼研究计划组副组长,负责有关手术医疗队技术问题的研究计划和组织编制、药材配备以及出发前政治、技术方面的学习培训。1951年8月,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组织了医疗队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倪葆春担任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总队五大队大队长。
倪葆春(右一)等广慈医院医护人员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1951年)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倪葆春率领的医疗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担负起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创造了光辉的纪录。为了推广治疗烧伤的经验,倪葆春和战友刘仁麟合作撰写了《烧伤》一文,刊登在沈克非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伤处理文集》中,成为当时处理烧伤的主要参考文献。
尽心力 传薪火 贡献卓著
1950年6月,倪葆春参加了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三座著名的医学殿堂合并组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倪葆春出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兼广慈医院院长,并于1954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后,倪葆春一直担任副院长职务,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学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6月,倪葆春被任命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顾问。1978 年9月至 1981年12月,倪葆春兼任了学校图书馆馆长。
倾一生 淡名利 世人敬仰
倪葆春的夫人王淑贞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医学家,192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28 年与倪葆春在沪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夫妇俩一生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倪葆春王淑贞夫妇
20 世纪 80 年代, 原先在清华的老学长成立了上海清华同学教育基金会,旨在支持品学兼优的学生。倪葆春和王淑贞对基金会倾注了很多心血,捐款数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款项。晚年的倪葆春仍然关心着整形外科这一学科的发展,为了和国际学术界交流,80 余岁高龄的老人,还经常不辞辛劳、默默无闻地为后辈逐字逐句地校阅、译述科学论文。
1997年10月28日,倪葆春教授因病去世。享年98 岁。根据他的遗愿,他与王淑贞共同所建的占地两亩的住宅经其子倪宣文于1999年变卖,用所得的420万元设立了“倪葆春、王淑贞医学奖学金”,来支持医学教育。
本文转载摘编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名医名师》专栏,内容有删改,原题:《中国现代整形美容外科第一人——记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倪葆春》,作者:闵建颖、张晓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致敬留美青年楷模 | 祖国危难时冲在一线的整形外科大师》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