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理事長楊家麟

楊家麟(1910年10月13日-1994年10月25日),字宇光,楊氏宗族原居江西吉安府,明、成化年間,始祖楊智公遠從江西遷來雲南,先居雲南石屏,嗣擇元江定居,至先生已為第十八代,由此子孫繁衍,已成元江旺族。父叢桂公曾任佛海縣知事,民國肇始,任元江縣參議會議長及雲南省議會議員,德高望重,著有賢聲;母徐太夫人勤儉持家,以養以教。先生幼穎異而黽勉好學,1921年負笈省會昆明,先入雲南國學專修館攻讀經書,教席均為遜清一代耆儒,因而奠立良好之國學基礎。課餘不忘自習數、理、化及英語等現代學科。1926年考入雲南法政專門學校預科政治經濟系。1929年遄赴上海入復旦大學政治經濟系,並加入中國國民黨,在校積極參與學生運動,曾被推為學生會主席,1934年畢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西去武漢,協助陶百川先生創辦「血路周刊」宣傳抗日。1939年隨組織撤退重慶,任重慶大公職業學校代校長。嗣受命回雲南任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處長,1941年任雲南財政人員訓練所主任,1942年創辦雲南民意日報自任社長,

對日抗戰期間,從事文宣工作,並曾任雲南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抗戰勝利之後,安排出任省政府地政局局長;1948年1月,膺選為該省第二選區第一屆立法委員。

國共內戰後隨政府遷臺,在立法院期間長期兼任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考核紀律委員會前身)副主任委員,並為經濟組召集人。1965年1月,應新任經濟部長李國鼎邀請,擔任該部政務次長(常次為張繼正),主管農業事務;並於離任前不久,接替李兼任國民黨臺灣區產業黨部主任委員。


1965年,新任經濟部長李國鼎先生與兩位次長張繼正先生(右)、楊家麟先生(左)合影。

楊於1969年間負責籌備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考會),並任該會副主委。
1972年6月,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院長,楊為新內閣之研考會主委。任內致力於建立各部會研考制度,諸如研訂「行政機關處理人民陳情案件改造要點」及「行政機關績效服務工作及服務態度改進要點」等。


1967年12月22日,經濟部長李國鼎先生與國際糧農組織(Foo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代表簽訂世界糧食方案,農復會主任委員沈宗瀚先生(右五)、陶聲洋先生(右四)、楊家麟先生(左三)、省地政處長沈時可先生(左四)。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於1969年年底正式成立,楊家麟獲選為首屆理事長。逝世前不久,曾踏足闊別四十餘載之元江老家;並於遺產中撥款數百萬新臺幣,分別贈予家鄉及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等團體,嘉惠清寒學子。

復興中華文化與雲南地方文獻──代發刊詞

作者/楊家麟

文化是人類生存的總體:生存的內容豐富,表現於文化即為博大,生存的素質提高,表現於文化即為精深。

中華文化之所以獨特,由於中國的山脈河流,自成完整系統。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由於在完整的山河系統之內,各個區域,各有特殊的氣候,特殊的土壤,特殊的資源,形成不同的生活,以為政治統一,民族融合的基礎。中華文化的悠久,由於中華民族的歷史長遠,融和於中華民族的宗族,歷代都有增加,融合的動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由於文化的特異,因而形成國家的特質。

我中國的特質,依照總統的訓示:「我們中國國家的領域,以民族生存所要求為界限,亦即以民族文化所維繫為界限。故我們中國在百年以前的版圖,一千幾百萬方公里之內,沒有一個區域,不是中華民族生存之所必需,亦沒有一個區域不是中華文化之所浸潤。」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其所以能形成獨特的型態,依照 總統的昭示,就是由於「在中國領域之內,各宗族的習俗,各區域的生活;互不相同。然而合各宗族的習俗,以構成中國的民族文化,合各區域的生活,以構成民族的生存。」根據這一昭示,民族的生存,與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其始是民族生存、創造民族文化;其後是民族文化維護民族生存。

目前中華民族正處於歷史上的奇大變局之中,整個的世界,亦瀕臨分崩離析的境地,為維護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有賴於發揚中華文化,為拯牧世界的浩劫!有識的世界人士,也寄望於中華文化,因是總統倡導復興中華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計,實亦為世界人類前途計。

近年文人志士,鑒於地方文獻,為國史方志所取資。國史方志,又為傳統文化的命脈,和民族精神所寄託,各省人士莫不奮起創辦地方文獻刊物,我雲南鄉親及前輩,對於雲南文獻的傳播,向極重視,一方面自行出資輯印,一方面協助出版界翻印,在市面流通者,現已不在少數,惟定期刊,尚付缺如。家麟受雲南鄉親之託,負同鄉會理事長之責。經數度邀約同鄉文教界人士集議,咸認大陸故鄉文物多被摧毀,旅臺人士所知所存,雖屬零繒斷錦,仍彌足珍貴,創辦雲南文獻,事不容緩,乃有是刊的發行。

雲南為我國西南重鎮,滇西距太平、印度兩洋的里程相等,滇東據長江上游,滇南控粵江源頭,外與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關係密切,內為川黔桂粵屏障。在我國歷史上、文化上、政治上向佔重要地位。舉其重要者言:佛教之傳入中國,史稱始於漢明帝時,揆之實際,戰國時代,雲南即受佛教文化的薰陶,吳梅村詩:「洱山與蒼山、佛教之齊魯」實非過譽。漢武帝時,擬經雲南通印度,鑿昆池習樓船,杜甫詩:「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即寄其慨。諸葛武侯的「欲事北征,必先入南」。唐時西藏屬於南詔,南詔內附,西藏隨來。元世祖滅宋之前,先「革囊渡江」,未入承大統之前,先經營雲南。南明之時,吳三桂據以抗清, 國父革命,有河口之役,袁氏稱帝,唐繼堯、蔡松坡等諸先烈據以對抗,而成「再造共和」之功。抗戰末期,為遠征印緬的根據地,溝通內外的交通線,無一役不與國史有關。加以雲南境內少數民族有語言文字者,不止一族,為文化、寶藏,據專家言,摩須文字尚可與甲骨文對照。由是可見,雲南文獻不僅是一省一地的文獻,也是國家的重要資產。因是愛護雲南文獻,不僅是為了「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桃」的鄉土之戀,也是為了不忘記「漢習樓船,唐鏢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的偉烈豐功。記得在抗戰期間美國的副總統華萊士來華訪問,由新彊進境,由昆明出境,他說是「由中國的正門入、由中國的後門出」,在東南亞動蕩不安,印度洋更成為世界爭霸的一大焦點,雲南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吾人馨香禱祝,…………是又本刊同仁的微意所在,甚願關心地方文獻,國家史乘的人士進而教之!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1期;民國60年12月25日出版】

文章来源: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