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乐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首任所长

刘崇乐先生,福建福州市人,1901年9月20日出生于上海。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2年获康奈尔大学农学土学位,1922-1926年在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并取得博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昆虫系主任、北京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昆虫研究所研究员、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队长、云南动物研究所所长、云南分院副院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昆虫学报总编辑等职,培养了一批我国早期的昆虫学人才,是我国昆虫学创始人之一。

我国利用益虫、益兽以防治害虫、害鼠历史悠久,但真正提倡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进行生物防治,刘崇乐教授是先驱者之一。当时,刘崇乐“鉴于研究国产杀虫药剂为目前急务”,聘请化学系毕业生范新润为助教,与化学系合作,专门研究杀虫剂。虫害组在国产200余种杀虫剂中,收集90余种,并进行油类乳剂配置法研究,研制成功三种杀虫剂:β-Naphtho-Thiazine,Picrate of β-Naphtho-Thiazine与Styphate ofβ-Naphtho-Thiazine。这三种杀虫剂对人体毒副作用小,并且本身为煤膏蒸馏附产品,造价相对低廉,易于推广。

1936年10月,刘崇乐教授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赴欧美考察虫害事业。趁此机会,刘崇乐着手编制《世界昆虫名录》一书,至1937年,完成初稿14册。此后,无论是在清华大学农学院,还是北京农业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刘崇乐继续昆虫分类工作,为我国昆虫学文献的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昆明,并着手云南昆虫的研究。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在抗战爆发以后南迁昆明,增设了植物生理组,以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为中心,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刘崇乐、陆近仁等对当地虫害的防治研究,1938年10月24日,刘崇乐教授等发起成立清华昆虫学会,8年间曾先后举行常务会议36次,并于1942年1月出版《清华昆虫学会通讯》。这是一份半年刊,出版至1948年10月,共出14期,现存国家图书馆。


(1939-1945年昆明市大普吉村 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人员合影)

在国内首倡资源昆虫学研究。他积极从事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应用和开发研究;进行寄生蜂、寄生蝇的利用,为我国综合治理农业、林业和园艺害虫作出了贡献,是我国利用天敌资源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创始人之一。

解放初期,刘崇乐先生心系国家发展,深入开展紫胶虫研究。1955年以来,刘崇乐密切关注我国工业、国防的重要原料紫胶虫的研究。时值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禁运封锁,紫胶来源十分困难。1955-1958年间,刘崇乐出任中苏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云南紫胶考察队队长,率中苏科学家和我国有关产业部门及云南省科技工作者百余人,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综合性考察,为紫胶虫的人工放养、产区的扩大、产量的提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动物方面涉及昆虫、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上述调查获得了诸多新发现,证实了云南动物种类繁多且区系复杂、资源丰富。“动物王国”之称誉被科学界确认,为云南建立专业性的动物学研究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准备。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崇乐、朱弘复、钦俊德、赵养昌 编译)

刘崇乐先生早年从事中国膜翅目胡蜂总科昆虫分类工作和文献目录工作,后又从事文献资料比较多的鞘翅目瓢虫科昆虫的形态分类及生物学等诸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瓢虫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53篇,撰写学术专著6部,译著2部。他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昆虫学家,是生物防治研究的倡导者和先驱者,是我国资源昆虫学发展的提倡者和开创者。


1953年3月, 自左至右,前排:冯兰洲、陈世骧、刘崇乐、朱弘复;后排:刘玉素、高金声、马世骏、钦俊德、熊尧图片均由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提供


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右起依次为王家楫、童第周、伍献文、刘崇乐、陈桢、秉志在讨论工作。

文革期间,刘崇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动学阀”。这位年近七旬的昆虫学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全身浮肿、步履蹒跚,但仍被押解去农村参加三秋劳动。连昆虫没有足够的食料都难以生存,而这位病弱的老人却长期食不果腹。有一次,他饥饿难忍,颤颤抖抖地去拣食掉在地上的玉米粒,马上挨了几个耳光,刚进嘴的玉米粒又被迫吐了出来。接着,“勒令”他去走独木桥,他摇摇晃晃,在一阵哈哈的狞笑声中跌落河里。就这样,这位享有盛名的学者,被一种他从未研究过的“毒虫”折磨死了。更令人痛心地是与此同时,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他的小儿子刘彭业不明不白从物理所大楼坠楼身亡。

遗憾的是在“文革”中刘崇乐先生受到“四人帮”的无情迫害,以重病之躯、未酬之志于1969年1月6日卒于北京,享年68岁。

文章来源: 荷夕 多多虫趣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