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黑尔“布越”《男人耕田,女人插秧》的故事

云南师宗县龙庆乡黑尔村属低热河谷槽区,海拔1100米,地处曲靖、文山、红河三州(市)交界的南盘江岸,人口4000余人,全村以壮族群众居住,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至今还保存着典型的氏族“部落”遗迹,该地区现被称为黑尔原始部落,俗称黑尔槽,槽中良田万亩、溪河纵横、瀑布连台、梯田垒垒,以盛产水稻为主。

黑尔,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正如一叶浮萍飘落在曲靖、文山、红河交界的南盘江岸。如果没人提起,谁也不会想到,那里聚居着一群来自于远古的部落——古越人的后裔。千百年来,他们一直自称“布越”(壮语“越人”意思)。

改土归流后,特别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汉族的大量迁入滇东,黑尔部落开始接受汉文化,部分黑尔人逐步改取汉姓,应用“天干地支”来安排农业耕作。至今,黑尔还流传着许多与稻作文化相关的风俗。黑尔部族源于古越人,千百年来,他们一直自称“布越”(壮语“越人”意思)。由于战争、灾荒等诸多原因,古越人不断南迁西移,在迁徙过程中,黑尔部落如同大浪中的一小朵浪花,漂泊到滇东师宗的大山深处。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有着特殊经历的黑尔部落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尔文化。

黑尔“那”(壮语“稻田”意思)文化尤为突出,壮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早在大约8000多年前,古越人发源地之一河姆渡人就已经种水稻、住干栏(吊脚楼)。他们以“那”的形状、位置、性质、归属来命名村落及地名。


黑尔槽的14个村落中,以“那”命名的村落就有7个。然而以“那”来命名地点更是多达100余处。黑尔人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而乐,哪里有“那”,他们哪里安家扎寨。

作为农耕民族,在原始自然农业条件下,部落先民们通过观天看物来安排农作,“榕树发芽好撒秧”“青蛙叫雨水到”等此类口诀,先民们背得滚瓜烂熟。

主要农作物的水稻为优势,黑尔糯米、黑尔软米更为独特优势强,品质优香回味甜,是地方土特产品,在生产技术措施上按照安全、卫生、无公害、无污染、以优质高效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试验、示范、推广创建,经济效益显著。土特产以黑尔糯米、黑尔软米、糍粑、民族刺绣、黑尔刀等闻名。(龙庆乡 赵志卫 张爱民 图/文 )

来源:精彩师宗
摄影:赵志卫 张爱民

拍摄地点:师宗县龙庆乡黑尔村

拍摄时间:2015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