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学院首任院长唐登岷 在滇桂黔边纵队的岁月
唐登岷,男,汉族,1918年2月生,云南保山人。1936年12月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系。先后在昆明、重庆和缅甸仰光担任过多种进步报刊的、主编。历任中共云南省工委委员、常委、宣传部长,中共滇南工委委员,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思普地委、思茅地委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副书记,思茅行政公署专员,中共云南省委-部副部长,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党组副书记,云南工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副书记、云南工学院院长等职务。曾任云南省人大代表,云南省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7月离休。(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于2015年5月2日3时10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8岁。
唐登岷在1979.1 -1982.8期间担任党委副书记、云南工学院院长。
解放战争时期云南的敌后武装斗争,同一些南方兄弟省市相比,起步稍晚,但思想准备、干部准备和群众基础则是比较充分的。建水会议后,省工委立即召回“李、闻”惨案后隐蔽去缅甸的一批党员干部,其中有后来成为滇桂黔边纵队领导的朱家璧、张子斋和马仲明、唐登岷等同志,准备在滇越铁路以东的圭山、西山地区首先建立人民武装。
1947年思普特支曾支持和鼓励刘昆府去车佛南建立反蒋的民主联军,张孟希出人枪支持。党组织在较长时间内把张孟希列为重要统战对象,但他的政治态度经常是动摇的,而其本质是反动的。朱家璧同志从缅甸回国途中,曾专派唐登岷同志去磨黑同他联系。1948年夏,方仲伯到磨黑,会同思普特支成立统战组织“思普临时军政委员会”(活动范围限于思茅、宁洱),
1948年3月,受省工委指派,30年代就是地下党省工委委员的唐登岷化名尚扬,从路东已经建立起来的人民武装处派回滇南,来到小柏木参加领导。他向大家传达了路东武装斗争顺利开展的情况。这一时期,小柏木也同时成为党在滇南和思普地区间的中间联络站,从昆明和滇南陆续到思普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此地。几个月的人员频繁来往,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不断有军政人员到米里察访,有的还乘机敲诈鸦片钱财,使距米里只有2公里的小柏木训练班不得不随时加强警戒。
1948年7月25日,队伍集中150多人,在朋程村南召开建军大会,张华俊代表刚成立的滇南工委,在大会上宣布“云南人民自卫军”正式建立,滇南工委的5位委员中,除刘宝煊,方仲伯,当时不在部队外,张华俊、唐登岷、廖必均都参加了部队并形成了部队党委。部队党委还研究确定了部队的番号、建制和干部配备。全军分为全地区性的主力支队(下辖三个中队)和一个元江地方中队。由于张华俊同志工作较为繁忙,不能经常随军行动,遂派王耕代表他担任支队政委,唐登岷为政治部主任,廖必均随部队行动而暂未明确部队职务,分管统战工作和部队组织工作。军事指挥由余卫民担任(当时他还未能恢复党籍,1949年初才由省工委批准重新入党)。 新生的人民武装,只有不到100支各种优劣不等的枪支,尽管武器装备少而弱,经费贫乏,但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首先,它是完全由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由省工委决策指挥,由滇南工委直接领导。它有坚强的领导班子,领导成员主要是滇南工委委员,又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
194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在宁洱正式成立,司令员余卫民,副司令员方仲伯,政委张华俊,副政委袁用之,政治部主任唐登岷。按建制下辖5个团,首先组成两个:41团由原一支队为主组成,加上机炮大队,团长由余卫民兼,副团长王云龙,毕乐天,政委余时俊,政治处主任胡蒙(后为周长庆);42团由原来4、7、9支队为主组成,团长方仲伯兼(后为杜军),副团长倪嘉禧、赵植、彭学孔,政委刘杰,政治处主任张一飞。建军前部队学习了《古田会议决议》和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加强了部队的思想建设。又为部队统一制发了蓝色土布军装,使军容整齐。其他部队编为几个整训总队,为以后编成43团以至44、45团作准备:澜宁源整训总队,总队长傅晓楼,政治特派员先后为钟君劭、萧源和邱秉经;车佛南整训总队,总队长鲁文聪,政治特派员邹垲夫;江越整训总队改称镇江总队,总队长王少和,副总队长李衣人,政治特派员纪庆明,邹建民;后又建立镇沅、景东两个整训总队。11月11日,鉴于41团奉调出区外作战,根据地兵力不足,又出现反革命叛乱的情况,地委决定组建43团,团长刘亚南,政委纪庆明,政治处主任许铮。九支队总人数共达9000多人。
1950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三十七师副师长吴效闵、三十八师一一四团政委赵培宪率600余名指战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九支队政治部主任唐登岷所率九支队机动营300余人组成的南下追歼部队到达勐罕。在驻勐罕的九支队车佛南镇江联合指挥部所属部队、民族自卫队长召存信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追歼部队于14日凌晨分批乘木船和竹筏抢渡澜沧江,吹响了解放西双版纳的冲锋号。勐罕渡江作战是解放西双版纳的重要一战,渡江部队击溃南岸守敌,为解放西双版纳全境奠定了基础。
建政方面:纵队领导决定,先在基础较好的宁洱、景谷试点建立县、乡人民政权。为了取得经验,领导班子中应有一人直接掌握一个试点,因此,决定由滇南工委成员、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唐登岷同志出任宁洱县第一届人民县长,以回国党组成员、原景澜六军政委员会委员许志平任景谷县第一任人民县长。并且召开建政动员大会,赵文发表题为《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权而斗争》的长篇报告,在分析当前国家和我们边区的大好形势后,他提出“埋葬旧云南,建设新云南”的口号,指出政权建设的意义、方针和做法、要求。当分析边区根据地当前形势与任务时,他强调蒋家王朝虽然已经垮台,地方上还有它的统治基础和各种封建势力,还必须花力气把它们一一连根挖掉。会后,余卫民同志很快就写出一首歌曲《挖蒋根》:“老蒋打垮了,我们要连根挖……不让那蒋根再发芽”!从此“挖蒋根”这个口号深入人心。
唐登岷同志率领一批干部,经过听取地方人士意见和短期筹备工作,在5月10日成立了宁洱县人民政府。并派干部下去接收乡镇政权,重点在过去有多年工作基础的普义、勐先两乡建立区人民政府,其它各区成立筹建机构。在全县开始了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领导农业生产,加强治安秩序,推行减租减息等工作,让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县人民政府集中的部队文艺骨干比较多,工作初见成效后,出现了一部歌颂普洱建政的歌剧《太阳照大地》,编剧陆英,作词唐登岷,作曲刘岩。纵队文工团的余丹等同志和《消息报》的苏守义还进行了民歌的收集和整理。
1951年元旦,与会代表商定,为了永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大团结,按照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举行一次团结的盟誓仪式,并且刻石立碑,以昭永久。大会采用佤族的重大祭典(既是喜庆,又是盟誓)形式,隆重进行了镖牛,喝咒水,最后立下庄严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在碑上签名的有:普洱专区党政军领导人张钧(地委书记、39师政委),唐登岷(地委第二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