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森林系创办人 中国现代林学教育的先驱张海秋教授

张海秋(1891年-1972年),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林学教育家。1913年,公派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林科。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后担任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1958年,任昆明农林学院院长。昆明农林学院是西南林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海秋教授应该是西南林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创办人。

著有《森林数学》、《中国森林史略》等专著。在林学之外,张海秋对中国文字、音韵、等韵也有研究,尤其是在与汉语的对比之下,深入研究了白语的系属问题以及演变发展过程。

张海秋(1891-1972),名福延,字海秋,以字行,白族,云南省剑川县城西门张家冲人。著名林学家,林学教育家。
  
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自幼知艰识苦。 1911年由丽江府中学堂转入大理省立第二模范中学(今大理一中)。

  民国二年(1913),考取云南留日预备班,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预备学校习日文。

  1915年,考取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1918年,毕业回国,加入中华农学会和中华林学会。先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江西农业专门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主持规划南京幕府山、乌龙山森林学系实习林场。

  1929年,兼任中华农学会常驻员。
  1930年4月,代表中国首次参加日本农学会特别会议,以“中国森林历史”为题发表演讲。


照片居中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右为云南大学教授、总务长诸宝楚, 左为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海秋教授

  1939年秋,应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邀请,历任云南大学森林学系主任、农学院院长、总务长、训导长、教务长、代校长等职。

  1941年,当选为中华林学会监事。
  1943年春,任林学院院长,创办农林学系、蚕桑专修科。几经奔波,先后建立呈贡农林场、云大经济农场(后改为实验农场)、昆明北门外作物实验场、弥勒木棉场、昆明厂口林场和实习蚕桑场等实验基地。

  1949年秋,农学院蚕桑专修科改建为蚕桑系。次年秋,增设园艺系及畜牧兽医系。
  1950年,任云南大学校务执行委员、教授,选为昆明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1956年起,当选为中国林学会昆明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理事长。

  1958年,任昆明农林学院院长。 1958年8月,云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的前身)


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

  1964年,退休。

  1972年10月,张海秋先生病逝于寻甸县天生桥昆明农林学院当时新迁校址,终年81岁。方国瑜教授惊悉耗,沉痛地写道:“瑜在北京医目,得家书悉张先生病殁于寻甸,数十年良师,一旦永别,悲恸逾恒,尤以研究白语遗稿为念也!”

  张海秋从事林业教育40余年,对我国森林学的创建和完善殊多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林学史略》、《森林数学》、《南京主要树种积材生长量之调查研究》、《重要树种造林法》等。

张海秋教授是在我国林业科学教育处于几乎空白的年代从日本归国开展教学的,教材几乎一无所有。因此他亲自动手编写了不少林科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有《森林管理学》《森林统计学》《造林学》《树木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等,这些都是林业科学拓荒性的教材。

在林学之外,张海秋对中国文字、音韵、等韵也有研究,尤其是在与汉语的对比之下,深入研究了白语的系属问题以及演变发展过程。对白族语言的渊源、系属、演变发展有潜心研究,并有独到见解。在这方面,他的著述有《剑属语音在吾国语言上之地位》《答江原绍(君谈云南剑属语言)并解释易林随之否》《就剑川方言初步推断民家语的系属》(与秦风翔合著)《应如何正确的认识白族语并解决其系属的途径》《我对白族语言的认识》《白语中保存着的殷商时代的词语》等。方国瑜先生评价道:“精通白族语言体系而于解说者,无如张(海秋)先生者。”

资料来源:剑川人物志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