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驼峰飞行员陈维龄曾与家人失联8年

陈维龄,1919年生于南京浦口,1931年-1937年,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战争爆发时高中尚未毕业,1938年2月陈维龄赴四川成都空军军士学校一期受训,1940年12月陈维龄毕业后,入空军11驱逐大队任飞行员,多次执行对日空战任务,包括参加鄂西战役。抗战结束前,他转投中航,1944年末至1945年5月,陈维龄驾驶不同型号飞机,在驼峰线上飞行了50多个来回,100多架次。2001年去世。

1940年12月陈维龄毕业后,入空军11驱逐大队任飞行员,多次执行对日空战任务,包括参加鄂西战役。抗战结束前,他转投中航,1944年末至1945年5月,陈维龄驾驶不同型号飞机,在驼峰线上飞行了50多个来回,100多架次。

2004年在昆明,陈维龄女儿陈安琪发现了一张照片,“是父亲寄给奶奶的照片,也是他留下的唯一一张穿空军飞行服的相片”,凭着这张相片和美国驼峰飞行员协会于上世纪90年代颁发的编码为1461号的驼峰飞行员纪念胸牌,从IBM退休后的陈安琪踏上了追寻历史的路。

陈安琪,回忆起同是参加了驼峰飞行的父亲陈维龄。陈维龄1919年9月在南京出生,亲眼目睹了1937年8月日军狂轰滥炸南京的情形,便下定决心要投考空军。1937年底,陈维龄随家人回到祖籍地广州,报考空军军事学校一期学习飞行。1940年底至1943年期间,陈维龄在空军11大队执行过保卫成都、重庆的任务。1945年初,陈维龄考入中国航空公司任副驾驶,参加了驼峰空运。

“战期间,父亲一去就是8年,杳无音信,家人一度不知道他的生死,甚至以为他已经不在了。而在陈安琪的记忆里,父亲很少跟自己提及早年的抗战经历,2001年父亲去世后,她才逐渐从父亲的档案和各种史料中还原出父亲一个真实的形象。”

  “抗战期间,我父亲在空军飞行了700个小时,在中航飞了驼峰空运300多个小时。”陈安琪说,1949年底,陈维龄参加起义,1950年从香港回到内地,在新中国民航工作直至1981年退休,历任国际航线机长、高级航校飞行教员等职,飞行时间超过1万小时。

新中国成立后,陈维龄起初是在天津的高级航校当飞行教员,后来航校搬到四川广汉,他继续当教员。上世纪50年代北京飞广州民航航线的首飞飞行员之一就是陈维龄。

  “我父亲在去世前几天对我们说‘如果我还有力量,我愿意驾着飞机跟小日本拼了,也不愿意这样病死在床上’。”陈安琪忆起当时情景泪盈眼眶。

驼峰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它是二战时期陆路交通被封锁之后运送物资的一条主要空中通道,以条件最艰苦、代价最大被称“死亡航线”。据驼峰线飞行员回忆:天气晴朗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而这条撒着数百架飞机残骸的山谷,还有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

文章资料: 陈安琪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