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旧时云南电影话剧那些事儿,听他来侃侃…
“往事”此前曾报道,云南虽地处祖国西南边隅,然而,由于法国滇越铁路兴筑、开辟商埠、外国教会及其所属教堂和学校先后在各地创建等原因,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省内宜良外国筑路机构和蒙自教会学校,便开始不定期地放映法国出品的短片。
到民国初年,昆明便开创了拍摄专题短片的纪录。甚至,曾经主政云南的唐继尧还策划拍摄并主演了云南历史上第一部历史故事片《洪宪之战》。但,云南的戏剧电影教育和演出却较为滞后。
本期“往事”,透过云南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戏剧电影科首届毕业生,曾经在电影《五朵金花》中饰演采药老人的本土老演员李文伟的回忆文字,了解云南旧时话剧演出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云南电影简况。
/ Part One
《五朵金花》部分演职员合影。后排左一为李文伟。
//
1936年初,云南省教育厅为了在云南以话剧、电影(电影放映技术),配合教育宣传工作,成立了云南省昆华艺术师范学校,其中分为戏剧电影科、音乐美术科(培养音美师资人才),我有幸考入了该校的戏剧电影科。
当时我主要是偏重于学习话剧表演,虽然学习条件很差,但通过正规的训练和教育,还是有所收获的。当时的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先生为了开办戏剧电影科,特往北京聘请了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的昆明人陈豫源先生来担任班主任。
陈先生在艺术系是专攻话剧的,也是戏剧艺术家熊佛西先生的高足(熊是系主任)。陈先生不仅对话剧艺术颇有造诣,而且对戏曲艺术有所研究。
他曾是当时的京剧界知名票友,擅长扮演青衣花衫、刀马旦,戏路很宽,曾在全本《穆柯寨》中饰穆桂英,全本《木兰从军》中饰花木兰,《窦娥冤》中饰窦娥,《打渔杀家》中饰肖桂英等。每次演出均得各方面的好评。
陈豫源先生匹马单枪地回到家乡后,亲自负责招生工作,之后,又担任班主任。除舞台美术由王旦东先生担任,舞蹈由另一位老师担任外,其余课程如戏剧概论、名剧选读(英语版本)、导表演、台词、灯光、服装、化装等课程都是由陈先生讲授。
我们的学校虽然师资缺乏,学习条件很差,但师生们都能克服种种困难,认真钻研学习。
1936年第一学期内,除课堂理论学习外,结合艺术实践,还选排了独幕悲剧《父归》(原作者是日本的菊池宽,田汉改编)和三幕剧《屠户》(作者熊佛西)。学期末作为我省第一个专业话剧的演出,正式和昆明观众见面。
当大幕徐徐拉开时,我很荣幸地在云南话剧舞台上说出了第一句台词,“妈妈,英妹到哪儿去了?”这是我在《父归》中扮演哥哥国贤时问妈妈的第一句台词(当时在我们学校编印的校刊中曾写道:云南话剧的第一句台词是《父归》中扮演哥哥国贤的李文伟同学说出来的)。
《父归》《屠户》演出时,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也来看戏。这次演出对普及云南的话剧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
/ Part Two
工作人员合影
//
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我们都以选排世界名著和我国当时名剧作家的作品为教学实习材料,如法国莫里哀的《伪君子》、托尔斯泰的《复活》、丁西林的《一只马蜂》、欧阳予倩的《回家以后》、曹禺的《雷雨》、熊佛西的《醉了》等剧。
我在其中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雷雨》中我饰周萍,《复活》中我饰涅赫留道夫公爵。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的表演艺术很不成熟,却也经过了反复的排演。
当时,为了准确地念好每一句台词或选择一个能解释人物内心动作和合乎人物身份、性格的形体动作,随时都得到生活中去观察,琢磨,或间接地在电影和其他剧种表演中去学习借鉴。
“七七”事变后,国家危亡,我们为了积极配合宣传抗日救国,除在舞台上演出抗战戏如《保卫卢沟桥》《故乡》《战歌》《撤退赵家庄》等剧外,还走向街头或到郊区农村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和《当兵去》等剧目,并教群众唱抗日救国歌曲。虽然演出条件艰苦,大家抗日救国的情绪都很高。
1939年我从艺术师范戏剧电影科毕业后,教育厅办了楚姚大区和云武泸区两个巡回剧教队作巡回演出。楚姚大区(滇西)剧教队队长是王旦东先生,队员以当时民众教育馆办的“金马剧社”社员为主。
云武泸区(滇中)剧教队队长是陈豫源先生,队员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班毕业的同学,我也是其中之一。演出主要是面向州县农村。剧目以抗战题材为主,同时也演出过《雷雨》《伪君子》《回家以后》等剧本。
记得那时经济条件差,兼之交通不方便,不通火车的地方,道县、服装向当地借用,布景(软景)、灯光(汽灯)和个人行李用马驮,队员便只好步行了。每到一地不是住民众教育馆就是住舞台(在寺庙中的高台上打地铺)。
当时的演出主要是为了宣传抗日,每场演出票价非常低,观众很多,每次演出都能激起观众的爱国热情,收到很好的效果。剧教队成立至云南起义前,杨其栋、范启新、谢熙湘、马金良先后担任过队长。
值得一提的是剧教队从未演过一个“戡乱戏”,相反我们演出的《升官图》《群猴》《裙带风》《金元券》等剧目,对国民党当局的腐朽、贪污、币制贬值,弄得民不聊生、人民怨声载道的社会现实作了揭露和讽刺。
剧教队在云南起义后,器材移交昆明军区文工团,大部分队员在1950年参加了中共昆明市委文工团。
//
/ Part Three
第一届戏剧公演特刊
//
1938年抗战深入,沦陷区大学纷纷南迁昆明,学校的业余话剧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西南联合大学的“联大剧社”“北风剧社”;杭州艺专的“杭州艺专剧社”;同济大学的“儿童剧团”;航空学校的“大鹏剧社”等。
这些业余戏剧团体在暑寒假期间都上演过一些世界名剧和抗战题材的戏。此外,还有上海的“影人剧团”“新中国剧社”“骆驼剧社”等,都在昆明上演了很多话剧。
1939年我从艺术师范戏剧电影科毕业、参加剧教队之前,我和妻子赵芹英参加了西南联合大学的“联大剧社”。(赵芹英当时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曾在“联大剧社演出的《祖国》中饰疯妇人,《原野》《黑字二十八》两剧中也参加了演出)。
记得参加“联大剧社”演出曹禺的《原野》时,排戏是在每天夜里十点以后,等滇戏散场后才能开始(就是今天的艺术剧院,当时演唱滇戏的“群舞台”)。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也同我们一起熬夜。我们演出这部剧的演员有凤子先生(当时饰金子一角,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孙毓棠教授,和几位联大同学,我在剧中饰焦大星一角。
曹禺先生既是这部剧的作者又亲任导演,在演出时还担任舞台监督。这次演出《原野》,是由联大教授闻一多先生担任舞台艺术设计,雷圭元教授(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担任服装设计。
闻先生的舞美设计平面图画好后,先制作成模型,让大家提意见最后经过多方修改才正式投入制作。在绘景过程中,有时闻先生还亲自动手。《原野》连续在昆上演半月之久,场场满座。《原野》在昆明的演出,后来被云南文化界誉为昆明话剧演出史的第一个里程碑。
《原野》演出后,为了团结昆明所有剧人,用话剧这一武器更进一步地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联大剧社”“剧教队”“金马剧社”“杭州艺专剧社”仍以“国防剧社”名义继续上演抗战多幕戏《黑字二十八》(曹禺等集体创作),凤子、陈豫源、王旦东三位先生联合导演,并在剧中担任角色,曹禺、孙毓棠也在剧中担任角色。
//
/ Part Four
父归片段
//
我刚进入昆明市委文工团时期,昆明的话剧演出还是比较繁荣的,当时我先后在《思想问题》《万水千山》《雷雨》《槐树庄》《武则天》《百年大计》等话剧中饰演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上世纪50-60年代,云南不仅在话剧和各种戏剧演出上进入繁盛时期,云南电影和云南题材电影也真正进入了丰收时期。
当时,以云南为题材的故事片《山间铃响马帮来》《边寨烽火》《摩雅傣》《五朵金花》《阿诗玛》接连推出,尤其是《山间铃响马帮来》,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一上映就引起轰动。
这个时期,云南开始大力拍摄反映边疆民族团结与解放的电影。1959年,有关部门决定以《五朵金花》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我在电影中饰演采药老人。
《五朵金花》放映后获得巨大成功,我扮演的采药老人也获得观众的好评肯定。不久,我又在电影《景颇姑娘》中饰演刁狡的早昆山官。
此后一段时期,云南电影和话剧演出都进入沉寂。上世纪70年代末期,云南的话剧演出和电影事业开始恢复,我也重新回到话剧和电影舞台,除了参加演出话剧外,又参加拍摄了《山寨火种》《十天》《相约在凤尾竹下》等十余部影片,扮演了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许多角色。
//
本文编录自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昆明文史资料集萃》、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云南省志》《昆明市志》等。
文章来源: 盘龙江畔公众号
李文伟,男,1919年生,云南人。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演员。1936年考入云南省昆华艺术师范学校戏剧电影科(主学话剧表演)。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合大学剧团任演员。解放初期是昆明文工团话剧演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演过许多话剧,如《思想问题》、《万水千山》、《雷雨》、《槐树庄》等。1970年代中期调入云南厂。参演的电影作品有《五朵金花》、 《景颇姑娘》、《济南战役》、《山寨火种》、《两个小八路》、《十天》、《远离人群的地方》、《相约在风尾竹下》、《缉毒少女》等。
云之南华人频道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