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越界:缅甸云南移民的故事》书评
在全球化的脉络中,离散人群、移民或难民研究可说是过去一、二十年来的当红议题,也是人类学者不得不正视的现象。本书所探讨的即是缅甸云南移民的辛酸史。历来关于汉人的离散人群研究多着重跨海移民(例如,从中国沿海前往东南亚),对于取道陆路的跨国迁徙仍属少见,张雯勤的新作《Beyond Borders》,弥补了这一页空白。
张雯勤:Beyond Borders:Stories of Yunnanese Chinese Migrants of Burm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4.
本书不以云南移民如何「落地生根」为重点,而是以「人的流动」作为轴线,进而打开云南移民的动态空间视野:从云南到缅甸,再转进泰国,乃至台湾,尔后又进入中国所属的广州、香港等地。在流动的过程中,他们所跨越的「疆界」(borders)不仅是国境,更是移民如何透过教育、经济等活动,力争上游,以之跨越身为难民的社会地位、阶级,乃至性别藩篱,而这,也是张雯勤以《Beyond Borders》为书名的要旨所在。
要呈现中国云南移民的流动空间,首要之务还是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向度。宋、元之际,蒙古人为了对抗宋人,绕道取径西南,带入大量回民入驻云南;明清的开辟西南和改土归流更引入大量汉移民入滇。这些在云南的汉人和回民,自十六世纪以来便跨越边界进入缅甸,进行贸易和采矿等活动。
在中缅边境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中经商,既需仰赖骡、马输送货物,也需有自卫能力以防山贼打劫,因之有了商队组织,商队又吸引了农民在农暇时前来充当马夫、搬工以赚取外快,商团行旅也因之成了云南经济的一环,当中有些人甚且移民缅甸。1949 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大陆政权后,再有一部份云南人逃难缅甸山区成为非法移民。
缅甸的掸邦、克钦邦一带,丛林密布,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政府主权鞭长莫及,提供了「逃难」绝佳的地理条件。这些移民有些是国民党的残余部队,有些是跟随或接受国民军队保护,以避免缅军攻击的难民。随后,国民党军队及随行的平民且转进泰北。为求营生,这些军民夹杂的移民或难民,也以商队行旅的方式进行贸易(包括走私违禁品)。1988 年缅甸政权更迭,带入市场经济,云南移民在泰缅边境的经济活动也随之多元。本书所探讨的就是在此一历史变革中,前往缅甸逃难的云南人「跨界」的过程。
本书既然以「人」的流动作为轴线,如何呈现个人的生命经历便成了本书的重头戏。为了彰显移民的的「主体性(subjectivity)」,一种既有游离边缘性格(liminality)又兼具能动性(agency),且是不断建构、变动中的主体性(页 11),本书作者采取了「个人叙说手法」(personal narrative approach),亦即运用各种形式的「叙说」,如书信,民歌、口语访谈等素材,以当事人的话语来铺陈当代缅甸云南移民的经历。这些所谓的「当事人」或「叙说主体」,有国民党军队的成员、家眷,或一般平民,他们或从事贸易走私或宝石买卖,或仅是贸易活动中的劳动者(骡马车夫),他们之中既有汉人也有回民。
本书除导论和后记外,各章节的安排,主要是透过不同类型的叙说者,来勾勒不同面向的移民处境。第一章的「张大哥」、第二章的「猫女」,和第三章的「父与子」叙说的是他们在缅甸掸邦的成长经验、尔后的移民迁徙(泰国、台湾),以及身处「异乡」的情感纠结,包括他们的迷惑、疏离、奋发的意志力、对生命的渴望与憧憬。既是憧憬,他们所陈述就不一定是亲身经历,而可能仅是心向往之或记忆所及的历史过往或心理现实(mental reality)。
上述几位主角都属汉人移民,第四章则是将回民也纳入讨论,特别是他们在宗教认同和实践之间的潜在张力。本书的第二部份则是将叙说视野从个人的移民经历,转而讨论这些移民作为一个群体的经济营生,在泰缅边界跨越崇山峻岭的马帮商队(第五章),乃至玉石买卖和它所需的跨国营销网络(第七章)。马帮和玉石都是以男性为主的经济活动,但当男子都外出打拼,甚至沈迷毒品时,女子如何扛起家计重担(如:经营小贩生意、酿酒、长途跋涉买卖宝石、种植罂粟、跨境走私违禁品、标会、借贷等)?
第六章便是处理相关的性别议题。这些不同人物的移居过程与生命感知,铺陈出二十世纪中叶迄今,中缅泰边区的政经动态。而这也正是「叙说手法」所希冀呈现的视域:由个人经历窥见社会的多元、文化的层累,和历史的变革。「叙说」的研究取向表面上看似轻巧方便,只要将当事人的话语「搬上台面」即可,但其中却暗藏两大挑战,其一,研究者需有令报导人愿意「倾囊相授」的能力和魅力。
「我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页1)、「我的故事三本书也写不完」(页 1, 181),可是如何让当事人愿意「说出来」?前提当然是要先赢得对方信任,继而建立起分享生命经历的情谊。
本书作者张雯勤自1990 中期就开始经营田野,历二十余年而不辍,且能经由原先的田野报导人不断地辗转引介,建立她丰富多元的报导人网络,足见作者具有身为一位优秀人类学家所必备的人格特质:诚恳的心态、聆听的能力(包括及时的回应和适时的沈默)、长时间锲而不舍的田野实作,以及不畏艰难的研究精神(中缅泰边境特殊的政经地理,更增加其田野考察的难度)。
举凡这些特质,只要细读叙说主体如何向本书作者张雯勤诉说他们的生命经历,读者便可心神领会。不过,凡事总有它的一体两面,研究者和报导人所建立的「情谊」可以带领读者进入民族志的田野场景,但也可能给人类学家带来情感负荷。以第二章为例,当作者发现她的情绪完全被「猫女」的困境所吞噬时,不禁问道:「什么是人类学家的界线?」(页78)
「叙说」的第二大挑战在于它只是对生命经历的「陈述」(account),而不是生命经历本身(Runyan 1986)。诚如作者在导言中所揭示,叙说永远只是生命的片段记述,而且不免有前后矛盾、甚至扭曲之虞;叙说主体所陈述的内容也受限其叙说「意向」(intention)。如何从报导人的「叙说」中抽丝剥茧,洞察故事中的「虚」与「实」,这就有赖研究者的慧心明断。
本书第三章李氏父子的叙说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特别是李父,因身为国民党军队的领导要职,他所「陈述」的内容不免夹杂着亲历与耳闻(既是耳闻,就有「以讹传讹」之虞),且多彰显其英雄事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陈述」与「述说」又何尝不然?!本书第三章透过父子两人的叙说对照,提供了「叙说手法」在方法论上绝佳的反思素材。
叙说既是「陈述」,而陈述又离不开「象征」,这也意味着当事人所叙说的意涵并非不证自明,而是要镶嵌在个人生命史的脉络和更宽阔的社会、文化,乃至历史情境下来展读,方能揭示「叙说」多层次的象征意涵:既是心理的、情感的,也是政经局势与历史变革。而「个人叙说」如何指向个人的情感意绪、社会文化情境,和历史意识,就有赖研究者的穿针引线。
易言之,「叙说的手法」虽是将话语权交付到当地人或报导人手中,但这并不意味研究者可以全然隐身,研究者其实更象是「说书人」,必须居中串场,甚至挑明叙说话语的深层意涵。本书作者在连结叙说作为民族志的理论意涵时,多能扮演「画龙点睛」的角色(特别是有关离散人群和边缘性的议题上),但在连结到叙说主体的个人生命历程及其人际互动网络和当下所处的社会情境等方面,作者就显得相对「保守」(如张大哥、李氏父子、周大姊、薛大婶等)。如能将相关情境说明的更清楚,那么叙说主体所呈现的画面也会更加立体。
本书作者深入长久以来政治封锁的泰缅山区进行田野考察,实属不易,其叙说主体又能兼顾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群,更是难得。如果硬要「鸡蛋里挑骨头」,那么本书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欠缺「结论」;有些篇章略做小结,有些则是戛然而止。对于后者,作者在导言中解释,其用意是「将嘎然而止的当下,置身于民族志的情境之中」(页10),这也算是作者对其民族志书写的匠心设计。
笔者猜想,作者刻意「悬置」结论,或许是要强调:本书既是探讨「移民」,而移民的特质就是「移动」,为免结论「凝结」它的流动性,故舍之。其实,结论不必然是「盖棺论定」,而是可将个别叙说主体的生命史交相纵横织纬出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文化历史景象(cultural-historical landscape),藉此或可开展出更多可能的对话空间,也可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清晰的民族志图像。
当然,瑕不掩瑜,本书的个人叙说手法将缅甸的云南移民,不只放在田野考察的当下,而是回溯到更宽广的历史脉络和政治经济局势下来理解;她所记录的离散人群,也不只是劳工,难得的还包括军事移民和跨境的行旅商队。更重要的是,透过本书的出版,她迫使「历史侧身聆听(个人生命中的琐琐碎碎)」(Portelli 1997: viii)。如是,个人就不只是微不足道、静默无言的小我,而是参与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了!
对叙说手法、边境研究、离散人群或移民,乃至高地东南亚有兴趣的读者,本书绝对是其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杰作。
引用书目
Portelli, Alessandro
1997 The Battle of Valle Giulia: Oral History and the Art of Dialogue.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Runyan, William Mckinley
1986 Life Histories In Anthropology: Another View.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88(1):181-183. doi: 10.1525/aa.1986.88.1.02a00220
文章来源:《考古人类学刊》,第85 期(2016.12),第173-176页。
作者:刘斐玟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类学之滇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不代表云之南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