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孝慈:我国著名教育家,法学家,史学名教授

邓孝慈(1888-1969)原名邓绍先,出生于云南昭通盐津县城一个小工商户家庭。少年时期正值朝廷腐败、外忧内患的清末时代,世道维艰,民生凋敝,国难当头的大背景,使邓孝慈自幼就立志要发奋读书,报效国家。幼时在老街郁文书院(盐津高等小学——现盐井小学前身)读书。

1902年,邓孝慈来到昆明读中学,好学上进,深得总教习陈荣昌的器重赏识。在昆明期间受到进步人士陈天华著作《警世钟》的深刻影响,思想趋于激进。1906年因参加大规模的学生罢课而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乡盐津。次年东渡日本继续求学,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金泽第四高等学校、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经济科(为有史记载的民国时期盐津县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一人),于1919年夏毕业,获得政治经济学学士学位。

邓孝慈毕业后即动身回国,经过广州时遇到在昆明高等学堂时的同学李根源,李根源那时担任粤赣湘边防军务督办,留邓孝慈当了督办署秘书。1920年秋,当时李根源担任赣湘边防军内部分裂而逃亡他乡,邓孝慈由同事介绍结识了时任孙中山元帅府陆军次长程潜,成为程潜的私人秘书,二人私交甚笃,志同道合。次年,程潜带兵向湖南进攻不幸被俘。邓孝慈只身回到昆明,被聘为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教员,同时兼任《救国日报》总编辑。1922年春,邓孝慈被省主席唐继尧委任为云南省公署枢要处枢密官,并兼任云南政法学校校长。1927年龙云主持滇政之后,认为邓孝慈在学校组织共产党活动,免去邓孝慈的一切职务并进一步问责。邓孝慈只得辗转香港、上海等地避祸,受尽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亡命之苦。后得知好友王恒在汉口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后来邓孝慈经过王恒介绍,初识李宗仁,被李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部秘书兼武汉政治分会秘书。后来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被蒋介石打败而瓦解。邓孝慈厌恶了军阀混战,决定弃武从教,为祖国培养人才,拯救和报效国家。

邓孝慈南下广州,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法学教授,讲授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史等课程,1933年12月到1935年8月,担任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有作品《孔子政治思想阐微》刊载于1934年《社会科学论丛》1卷2号上,个人事迹收入国立中山大学著名教授名录。正如2005年10月29日大洋网《广州日报》记载的那样:在100年的历程中,众多名师在中山大学的法政学科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朱执信、古应芬、何思敬、高廷梓、邓孝慈、夏书章、端木正……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州沦入敌手,邓孝慈旅居昆明。

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奉命西迁。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在重庆发电给住在昆明的原法学院院长邓孝慈,请他在云南找地方,邓孝慈又与也在中山大学法学院担任主任的副教授吴信达(也曾留学日本)商量,吴信达是澄江县人,就建议把学校迁往云南澄江。学校采纳了迁往澄江设校复课的建议。中山大学师生正往龙州途中时,又改迁云南澄江。大部分师生从广东到越南河内通过火车到昆明,经一路艰辛跋涉,终于到达澄江,图书、仪器等也源源运到。从1939年3月开始,终于在澄江复课,留下了一段艰苦卓绝又可歌可泣的佳话。中山大学在澄江两年,在宣传抗战、普及科学文化教育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启发澄江民智、开发文化、移风易俗等都起了一定作用。

邓孝慈受聘于澄江中山大学,并主编半月刊《中山公论》,刊物由云南澄江中山公论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自1939年9月16日发行创刊号,该刊物随时发表抨击当局、针砭时弊时弊的文章。1940年,教育部长陈立夫在视察云南时,认为《中山公论》所刊载的内容过于“反动”,勒令停办,邓孝慈也被解聘。因此,《中山公论》出至第2卷第5期停刊,共出11期(报海钩沉:中国报纸事业编年纪事【140】,1940年3月至4月)。


半月刊《中山公论》

抗战胜利之后,西南联大各校北归时,把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院,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也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1947年9月,邓孝慈被昆明师范学院聘任为教授,主讲政治学原理、经济学概论等课程,平易近人的教风,渊博的学识使他深受师生们的爱戴,在教育界享有极高声誉。1949年12月9日,卢汉向全国通电云南起义后,省政府推荐邓孝慈为临时院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主持昆明师范学院工作,积极准备迎接人民政府接管。
解放后,邓孝慈满怀激情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被任命为昆明师范学院副院长,并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教委员、省第一、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

邓孝慈乐于助人,热心于公益事业。在中山大学任教时,曾经推荐孤苦无依的四川人漆琪生到校任教。让他最初在文学院任教,讲授经济史和经济循环课程,不久便转到法学院,除讲授前两门课程外,还增加农业经济一课。邓孝慈曾经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的戴丽三题写过一首七律《病愈谢戴丽三医师》,诗云:“韶华易老渐颓唐,瘦骨嶙峋意自伤,景圣徒留金匮籍,时贤鲜辨玉函缃,慕君国手传三代,惠我遐龄主一方。疾愈复来招饮使,挥毫表感未佳章。”

1969年,邓孝慈在昆明因病去世,享年81岁。1980年,昆明隆重为他举办追悼大会,以缅怀他为祖国做出的卓越贡献。由于他在政史学方面的卓著造诣,他的名字被收入“近代中国大学史学教授群像”名录2015年7月19日东亚文史研究动态网“名家鸿论·近代中国大学史学教授群像”。

来源/昭通日报作者/刘作芳 微昭通
编审/李仁安 校对/李晓溪 编辑/马杏
投稿/822996965@qq.com

邓孝慈(1888-1969)原名邓绍先,出生于云南昭通盐津县。
1919年夏毕业,获得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经济科学士学位。
1931—1934 中山大学政治学系主任。
1933年12月至1935年8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讲授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史等课程。
1947-1949 昆明师范学院教授
1949-1958 昆明师范学院副院长,并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教委员、省第一、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

《中山公论》由中山公论出版委员会编辑。总编辑邓孝慈,发行人肖隽英,崇文印书馆印刷,上海杂志公司总经售、全国各书店分售。刊物为半月刊,16开本。刊物固定栏目只设了时评和专论两栏,其余文章不分栏,凡有关国内各地政治经济、文化运动和战况,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与欧战有关的文章和有系统的通讯都予登载,但内容侧重于时事评述,每期均以时评类文章为开头。刊物编辑部地址设在云南省澄江县城内。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往澄江,刊物的撰稿人除云南的学者外,多为中山大学的著名教授,如萧冠英、杨开甲、吴信达、漆琪生、季宏略、邓鸿藩等,文章水平较高,撰文能抓住要点、论述全面。刊物虽在小城编辑,但不论在质量、印刷、纸张等方面,均属于当时刊物的上乘之作。

刊物从1939年9月创刊,第一卷共出版六期,至1940年3月发行至第二卷五期时停刊,共计发行刊物二卷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