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味道:牛干巴

牛干巴
一道穿过时光烟火的人间绝味
从700多年前走来
它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人们的味蕾
成为寻阳大地上的一个响亮的美食符号……

这就是拥有700多年悠久历史、独具本土特色的舌尖上的绝味——寻甸牛干巴。

一道美食要激起人们吃的欲望,形与色呈现的美很重要。寻甸牛干巴,兼具形美与色佳的绝对优势:腌制晾晒好的牛干巴表面呈板栗色,古朴典雅,切开后,内里呈玫瑰红,娇艳欲滴;每个牛干巴因形命名,各名各形,绝不雷同,独具形美。

牛干巴的做法多种多样,最传统的做法是:煎、炸、炖、煮、烤。煎、炸、烤干巴味香醇酥脆,油而不腻,三者味道略有细微差别。炖、煮香味浓郁、温润醇厚。干巴的吃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干巴焖洋芋、干巴炖花豆、干巴炒饭、干巴炒其他素菜等,只要是干巴参与的烹饪,一道寡淡不起眼的菜品,瞬间变得美味绝伦,不同寻常。这就是干巴的独特魅力,因此成为回族一年四季餐桌上的常客,百吃不厌。

寻甸牛干巴易保存、便于携带、烹饪方法简便,尤其是味美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成为寻甸美食界的明星产品、特色菜品中的王牌。

那么,牛干巴在成为一道特别的美食前,经历了怎样奇妙的蜕变呢?

首先,饲养菜牛。牛干巴来源于菜牛。寻甸气候温润、水草丰茂,非常适宜养牛,回族同胞对养牛有着特别丰富的经验。他们自古遵循自然法则,一般选择淘汰下来的耕牛为菜牛,或者从牛市场上购买,或者是交换得来的黄牛,牛龄一般在8至10岁左右进行圈养。用干草、麦秸干或干树叶垫厩;粗精饲料搭配精心喂养一年,期间牵牛出圈透气、晒太阳、梳皮毛,观察牛的壮瘦及有无生病等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调理。

其次,宰牛。菜牛养至“寒露”节令前后,养得很壮,是宰牛的最佳时节。宰牛前,先由阿訇诵念古兰经“台思米”后下刀,宰牛刀要锋利,让牛少受痛苦。这是回族一直沿袭的习惯,是一种仪式感,是对生命的敬畏。

第三,切割与分块。宰后的牛经剥皮、去除内脏,再按照牛的生理结构从肉的间隙处运刀,将牛肉分割成按形状命名的二十四个干巴,如胸子、肋条、镰刀、礅子、饭盒、火扇等,这种分割方法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四,降温与排酸。牛肉切割好以后,然后将牛肉置于干净的桌子或席子上,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凉透。偶有被血污弄脏的地方,要用干净的毛巾擦净,不能用水洗,否则干巴会变味。

第五,放盐揉搓。凉透后的牛肉即可放盐进行揉搓。1公斤牛肉放盐4至6钱,此范围内的牛干巴口感最佳。将牛肉放在案板上边撒盐边用力搓揉,待整个牛肉被揉得很软似有会晃动的感觉,表面揉起毛刺为宜。搓揉是腌干巴的关键环节,揉得越好干巴越酥嫩爽口。

第六,入缸腌渍。揉好的牛肉即可放入专门的陶缸中腌制,大而厚的放在最下层,小而薄的放在最上层,并且肉面光滑的朝上,边放边用手压实,用麻布袋封住缸口,使之处于半封闭的环境中。

第七,晾晒与整形。牛肉经过25—30天的腌渍,即可取出晾晒,称为“出缸”,出缸后的牛肉用干净的毛巾擦去表面的水分,穿孔,用专门搓好的草绳挂起晾晒。晚上要将干巴交错叠放,上面用重物压好,一是使内部的水分压出,二是使干巴扁平整齐,凸出的地方要用刀柄或木棍敲打,使干巴表面光滑美观。经过四五天的爆晒之后,干巴表面变硬呈现出漂亮的板栗色,即可挂入室内通风处贮存。

经过以上步骤的精心制作,质优、味美、形美的牛干巴就腌制出来了。


2017年,寻甸牛干巴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备受瞩目。

(文字/寻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中心)

来源:寻甸融媒(ID:xddst6768)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