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火腿月饼的前世今生

火腿月饼初创于民国时期的昆明合香楼,是中秋传统节日食品,是中国美食大师在糕饼行业中不断创造的一个美食传奇。

制作特点:采用昆明呈贡的子麦面粉、水油等混合制成酥皮,外观层起白色透出淡淡的金黄,内馅采用:宣威火腿的腌制,除了选用上等腿肉外,工艺独特,蜜制腌法更注重薰腌蜜制的用功造就甜咸适中,回味无穷……让你流连忘返。

话说明末清初之时,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在清军的进逼之下,退据昆明避难。颠沛流离和处境险恶,让这位皇帝终日愁苦、茶饭不思。为解永历皇帝愁思,随行的一位御厨绞尽脑汁,希望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

一次,这位御厨偶然发现了云南本地一种形似琵琶的腌制猪肉,切开后香气浓郁、扑鼻而来,皮薄肉厚肥瘦适中,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这腌制的猪肉,就是今天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的“宣威火腿”。

于是,这位御厨决定用宣威火腿为皇帝做菜。他取下宣威火腿最好的部分切碎成丁,之后加入蜂蜜、白糖包馅并蒸制,称之为“火腿包子”,并将之奉给皇帝。

永历皇帝看了看这外表不起眼的“火腿包子”,漫不经心地咬下一口,顿时发现香浓味醇、甜咸适宜,当即龙颜大悦,更连声夸赞,这“云腿包子”遂成了御膳。

南明王朝灭亡后,云腿包子的做法也渐渐由宫廷传入民间,其做法也逐渐由蒸制改为烘培。

合香楼的火腿四两砣

云腿包子就这样在云南民间流传了开来……时间来到1851年左右,朝廷大员舒兴阿到云南做巡抚,胡善和其子胡增贵随舒兴阿到昆,在巡抚衙门内做起了厨师。

之后,舒兴阿奉调回京,而胡善父子则留了下来,在巡抚衙门旁一个叫“三转弯”的地方开了昆明第一家专营糕点的店铺“合香楼”,主做满族糕点。

御厨出身的胡增贵,发现一种叫“云腿包子”的点心深得昆明人的喜欢。于是,他将自己的宫廷技艺与云南人的口味、食材结合起来,对“云腿包子”的配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改良。

经过不断尝试,1872年,他终于成功做出了以宣威火腿为主料,辅以白糖、蜂蜜、猪油、熟面等烘培制成的“火腿四两砣”,也就是云腿月饼的雏形。

之所以叫“火腿四两砣”,汪曾祺在其书《人间草木》中曾解释过:“过去四个月饼一斤,按老秤说是四两一个,称为‘四两砣’。”也就是说,以前人们买“火腿四两砣”,只用纸一包,盖上一张盖有字号大印的四方红纸,细绳一扎,刚好四个,合老秤一市斤,每个月饼四两。

1884年,尝过“火腿四两砣”的慈禧太后题写《合香楼》墨宝赐给胡善、胡增贵父子,诰封父子俩承袭奉直大夫,成了“合香楼”创业成功的标志。

吉庆祥的硬壳火腿月饼

1907年(清光绪33年),曾在合香楼做伙计的个旧人陈惠泉,和兄弟陈惠生一道创立了一个糕饼庄。因陈惠泉、陈惠生兄弟二人小名为小庆、小祥,而资助他们的妹婿名袁吉之,于是三人从各自名字中取了一字,将糕饼庄起名为“吉庆祥”,寓意吉祥、欢庆、祥和。

“吉庆祥”以制作滇式糕点为主,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做得红红火火。


由书法家陈荣昌题写的“吉庆祥陈记”牌匾。

陈氏兄弟在兼收并蓄稀式火腿月饼和干式火腿月饼的基础上,他们对“火腿四两砣”进行创新、改良,首创出外一层硬壳、内千层酥皮裹馅,入口酥、松、脆、软、咸甜适宜的硬壳火腿月饼。

凭着这“酥而不碎,香而不燥,油而不腻,甜而不拗”的硬壳火腿月饼,吉庆祥在当时风头一时无两:买月饼的人将吉庆祥挤得水泄不通,八月十五未到,月饼便被抢购一空。民国年间,为保证中秋期间硬壳火腿月饼的供应,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更特地派军队保卫吉庆祥,以维持购买硬壳火腿月饼的秩序。而与云南接壤的越南、缅甸、泰国的富豪人家,专门雇佣马帮,人背马驮,经茶马古道来昆明采购吉庆祥的硬壳火腿月饼,供中秋节与家人享用。

1920年代,云南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吉庆祥在依靠政府的同时,不断改进技术,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昆明糕饼业中的“首户”。也因如此,在1955年公私合营期间,政府对合香楼、吉庆祥等16家昆明比较有名的糕饼铺进行公私合营改造,取名昆明吉庆祥糕饼糖果厂,生产经营传统的滇式糕点。

硬壳火腿月饼,于是得以保留、继承和发展下来。

传统上只有用宣威火腿制作的月饼,才能叫云腿月饼。而用其他腌腊制品制作的月饼,只能叫火腿月饼。

文章来源:百度, 昆明市科技局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