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的国立云南大学航空工程系

我们都知道,云南在中国航空史上曾有过无数创举,例如中国最早的航空学校、中国第一架直升机……其实,被誉为“中国第一”的航空工程系也是在云南昆明创办的,而提出这一创举的正是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中国数学界先驱熊庆来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军工厂、企业内迁昆明,美军“飞虎队”也进驻云南各地机场,云南一时成了中国军事航空教育中心和飞机修造中心,民用航空中心及空战的主要基地之一。1942年5月,“驼峰航线”开辟后,随着空运和空战日趋繁忙,损伤的飞机日渐增多,急需大批航空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修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熊庆来提出了创办般空工程系的请求。

1944年,当举世闻名的滇西大反攻开始之际,熊庆来的要求得到批准。云南大学正式创建了航空工程系(以下简称云大航空系),由此成为在抗日战争中开办的一个面向全国招生的正规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4年,云大工学院奉教育部令创办航空系,以适应航空技术发展。图为航空系师生在飞机棚内。

“三杰”奠基云大航空系获中国第一美誉

云大航空系开办后,成了中国近代航空教育的发端之地。当时被称为云大航空系“三杰”的3位教师——张有谷、郭佩珊、王绍曾,都在中国航空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贵州人张有谷,是“国产”第一代飞行教官。他也是唐继尧创办的云南航空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云大航空系成立后他被聘为兼职专业教授,讲授航测、机械故障排除和气象学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郭佩珊祖籍河北,1948年成为云大航空系教授。他是当时唯一敢给美国飞机“动手术”的中国人,被誉为“传奇人物”。

在维修B-25战略轰炸机时,郭佩珊发现这种飞机配备了12挺12.7毫米口径的机关枪,机身中部还有上、下两个枪塔,太笨重;弹仓内只可挂1枚1吨重的炸**弹,在以暴露目标为轰炸对象时,效果不如多枚小炸**弹同时投放。于是,他大胆地对B-25轰炸机进行了3次“大手术”:设置了“蜂窝式炸**弹架”,把50枚各重约20公斤的小炸**弹像蜜蜂幼虫似的排放在一个圆桶里,根据需要一次投放1枚、5枚、25枚至50枚不等,大大提高了杀伤力;卸去机身上的枪塔,改之为简易活动机枪架,减轻了飞机自重,使飞行速度每小时提高了20英里;改装了机身尾部的机枪架,拓展了射击高度,进一步减轻了射手的操作强度。经过这些改装,一架B-25轰炸机可以发挥出以往三四倍的威力。

同是河北人的王绍曾曾留学法国,并获航空工程师职称,后来进入法国席格玛航空发动机厂工作,并在“双流式”喷气发动机研究中获得专利。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王绍曾回国并受聘成为云大航空系系主任。在他的努力下,云大获得了驻滇美军、国民党空军、清华大学等留下的大批航空器材和飞机,还有一座直径5英尺、风速30英尺/秒的风洞,对学生实习和检测航空器材大有益处。王绍曾又建议学校建盖了一座停放飞机的大棚,后来被称为“云大航空馆“,成了中国最早供教学之用的飞机棚之一。

王绍曾广揽人才,至1947年云大航空系已有教授、副教授7人;到1951年,云大航空系已培养了四届毕业生,师资阵容整齐,教学设备先进,成了全国最优秀的航空工程教育机构,有“中国第一航空工程系”的美誉。

为新中国航空航天教育事业再造辉煌

1949年12月9日,时任云南省主席的卢汉将军通电全国,宣布昆明起义。张有谷、郭佩珊被任命为起义空军正、副司令。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下,昆明起义空军驾机飞往围攻昆明的国民党第八军、第二十六军阵地,散发促降传单。两人还将一架C-46运输机改装为简易轰炸机,一炸沾益机场,再炸蒙自机场,三炸西昌机场,断绝了国民党军队的空中运输通道,同时首先将解放军进入云南的消息报告给卢汉,随即公之于众。又派飞机前往滇南等地侦察,配合边纵和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军,为昆明保卫战,及云南和大西南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0年2月20日,昆明各界群众在拓东运动场召开大会欢迎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张有谷、郭佩珊命令两架小型教练机飞临会场上空,撒下写有“欢迎解放大军入城”、“庆祝昆明解放”等字样的彩色传单,为大会平添了喜气洋洋的氛围。

上世纪50年代初,张有谷奉命调任人民解放军东北老航校副校长,成为解放后该校最早的领导人之一,参与了培训新中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的领导工作。郭佩珊于解放后任解放军驻云南航务部门军代表,后兼任中共昆明市委委员、市委宣传部部长,后来还担任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1951年,全国高校航空专业进行调整迁并,云大航空系迁到北京,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专门成立了一所大学,就是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大航空系由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为云大航空系开拓者的王绍曾,1952年调任北京,接受了创办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学的任务。

作者:李晓明

备注:

王绍曾

王绍曾,1912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25年王绍曾考入北京温泉中学(系中法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经保送就读于中法大学理学院预科,两年后升入该校物理系学习。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选送法国里昂大学理学院留学的资格。他是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41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航空工程师学位,还因成绩优异,获得了洛氏(ROCHE)奖金, 此时欧战正酣,欧亚间交通中断,报国无路的王绍曾只得滞留在法国。为了能学到实用技术,他应聘在法国席格玛(SIGMA)航空发动机工厂任设计工程师,从事发动机设计和实验。1945年8月王绍曾辞去席格玛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工作,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给予他盛情接待,并发出恳切和热情的邀请。1945年10月王绍曾应聘到昆明云南大学担任教授兼航空系主任,从此他就投入云南大学航空系的组建和教学工作中去,开始了为祖国航空教育事业奉献的生涯。

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王绍曾以愉快的心情积极投入各项社会活动中去,他参加了学习班、下乡工作团,参加了土改工作,于1951年初被推选为云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1951年8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率云南大学航空系师生到北京参加北航的筹建工作。

1960年由于工作成绩卓越,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他历任北航二部副主任,航空发动机系副主任、主任,飞机系主任,院教务部副部长,副教务长、教务长,院党委委员,北航学报编委会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动力系名誉主任等职。

郭佩珊

郭佩珊(1912——1985)郭佩珊出生于河北定县,他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大部分是在云南度过的。他任教于云南大学仅4年,却为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两个姐妹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郭佩珊于1930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33年被选为学生会常务干事,因领导学生救亡运动被校方开除。他于1936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武汉大学支部组织委员。空军是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党组织动员有条件的党员报考空军学校,他于1938年考入成都机械学校高级班,毕业后分配到四川南川县的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任课员,于此加入了中国航空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学会。  1946年3月,年仅34岁的郭佩珊应熊庆来校长之聘兼任云南大学航空工程系副教授,取得了双重合法身份,1948年秋脱离空军后专职任教,直至1950年3月才辞去云大职务。

1950年12月,他调任西南区空军工程部部长,1958年转业到北京中科院任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63年7月调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委书记。1985年10月病逝。

张有谷

张有谷(1905—1989),贵州平坝夏云镇马武屯人,家中长子,1917年,就读于县立国民小学,后考入省立师范学校。1922年,有谷年十七,云南航空学校来筑招生,即与堂叔丕兹一同应考,均被录取。叔侄二人步行20余日至昆明入学。云南航空学校第1期飞行科毕业。1927年入国民革命军航空队任职,参加北伐,1931年任航空第1队指挥官,曾参加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任空军第3大队上校大队长,1935年任驻陕空军指挥官,参加围剿陕北红军,1936年任航空委员会第1厅参谋处长,抗战爆发后任空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1938年任航空委员会军令厅少将副厅长,1939年任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941年5月任空军第3路司令,同年被撤职查,1944年赴云南任云南省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后任云南省宾川县县长,1948年5月任云南省第10区(鹤庆)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11月任云南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12月9日在昆明参加起义,任昆明机场司令。后任解放军牡丹江第7航空学校副校长,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陕西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