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所中国顶尖艺术院校前身国立艺专 抗战时期在昆明的岁月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学院),4所中国顶尖艺术院校前身。1928年,时任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战事发生后也多次搬迁。1937年11月底,该校迁至钱江以南的诸暨,不久杭州沦陷,学校被迫改迁江西贵溪县。1938年迁至湖南 沅陵,与南迁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长沙大火后,湘域形势吃紧,学校迁至昆明。1939年夏,又迁至滇池东岸安江村,借村中5座祠堂、庙宇为校舍。1940年秋,战局发展一度危及昆明,学校又迁至四川璧山县。1942年夏,又迁至重庆沙坪坝。自1937年11月至1946年 秋,学校辗转浙、赣、湘、黔、滇、川6省,行程6000公里,历时9年。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件,悲壮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上海沦陷,杭州危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1月12日林风眠校长率师生辞别西湖,仓猝南迁至诸暨吴墅。未及10天,战火逼近,师生又继续西行至江西贵溪,先以龙虎山天师府为临时校址。因地方偏僻,盗匪猖獗,师生返回贵溪度过饥寒交迫的1938年元旦。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播迁图

此时,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生辗转流徙,来到南方牯岭。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杭州、北平两所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定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废校长制,设校务委员会,以林风眠为主任委员,赵畸(原北平艺专校长)、常书鸿为委员。杭州艺专教职员34人,学生100余人,北平艺专教职员13人,学生30余人,共约200余人。校址设沅陵沅江畔之老鸦溪,此处江水澄碧,林木蓊葱。

在流亡途中,师生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抗战,艺专剧社演出《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流行戏剧,并创作并了轻歌剧《民族萌芽》(洪士銈作曲,张权主演)、改良平剧《李服膺服法记》,和大大小小数十种抗战戏剧,把戏剧活动带到祖国西南。


1938年秋在昆明

1938年秋,日寇西攻武汉,长沙大火,战争形势恶化,学校已不能偏安于湘西,又决定远迁昆明。时交通工具奇缺,校方发放旅费,由师生自行设法启程。经一个多月长途跋涉,陆续抵达贵阳,又遇日机轰炸,满城硝烟,一片火海,部分教师行李书画化为灰烬。师生又往西撤退。抵昆明后借昆华中学、昆华小学为校舍,因陋就简,招生上课。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歌 词 / 滕固 曲 / 唐学咏

1939年夏,因昆明校舍困难,又空袭频繁,再迁呈贡县安江村,该村地处滇池东南岸,四境荒凉,时闻狼嗥,然波光山影,风景殊佳。学校借村中5座祠堂庙宇为校舍,经匝月修缮布置,又得安然复课。此后一年多虽学潮仍起伏不断,但实属抗战以来较安定之时期,不仅各课能依序进行,人体课亦得以恢复。


国立艺专师生在盘龙山


国立艺专师生在安江村石桥合影,学生傅本娴题诗“小桥青石垒,穿流滇池水。迎送千里人,通途功不菲。”


国立艺专学生在安江村。


国立艺专师生在安江村

据了解,国立艺专旧址位于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安江村中部。四周为约160亩的荷塘,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161.6平方米,由中间的闾楼、大殿、前后天井及东西厢房构成,东西厢房和大股为当时国立艺专校舍,旧址内玉皇阁为宝塔形岡楼式建筑,抬梁穿斗式屋架,整座建筑均无彩绘,朴素典雅,东西厢房为土木结构。国立艺专是由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抗战内迁的途中合并成立的高等艺术学校。为避战火,于1939年12月搬迁到晋宁安江村,艺专当时设有国画西洋画(油画)、音乐等5个系,师生共100多人。国立艺专安江村旧址已由云南省文物局推荐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名单,旧址部分修缮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


修缮前的国立艺专安江村旧址。

学校迁昆明后,中西画系分开,各自独立,中国画系增至三位教授,他们虽同属海孤白社成员,都擅花鸟,但风格不同,正如吴冠中后来回忆:「他们的性格口味不同,潘天寿师爱吃汤年糕,吴茀之师爱吃炒年糕,张振铎师爱吃糖年糕,画风也拉开距离。吕凤子师专擅人物,大笔挥之,气势伟岸。陈之佛则擅工笔花鸟,秀丽沉稳,陪都高官大商,趋之若鹜。而黄君璧、黎雄才(岭南派代表人物)的山水画,重写生而自成风范。至于后来享大名的傅抱石、李可染则显示出他们底蕴的深厚而富有现代气息。」

至于西画的教师,艺专时期已风格多样,林风眠的中西融合、吴大羽被誉为色彩大师、方干民在探索现代派艺术中大胆创造、李超士则是娴熟的现实主义派,他们都是法国留学的。更多的西画组教授来自四面八方,留学法、日、德、比的皆有,流派更是多样,各有特色。


1939年在昆明举行街头木刻展览

毕业于国立艺专的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回忆起在安江村这段求学时光时曾感叹:“这段时期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大师云集,并使青年学子们能潜心学习,为日后的中国画坛培养了新的一代大师及优秀艺术人才。”

1940年国立艺专音乐组并入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专,即后来参与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立艺专迁回杭州,并定为永久性校址。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由徐悲鸿于1946年在北平复校,后参与组建中央美术学院。因政治因素,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于1950年被下令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昆明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在关于保护和开发国立艺专旧址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中写到”国立艺专是抗战时期中国最高艺术学府,迁入昆明后,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难得有两年相对安稳的学习环境,恢复了教学,大师云集,学生刻苦学习,即使在日机不断轰炸的情况下,搬到乡下安江村继续办学,以安江村寺庙为课堂,以盘龙山和滇池为写生创作基地,为延续中华艺术薪火和学习西方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如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董稀文、张权、高冠华、李灿霖、刘依闻等在海内外具有非凡影响力的艺术家,为全国高等学院培养了大批艺术教授,也孕育出了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清华大学艺术院。国立艺专在烽火岁月传承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使命精神和担当责任,挽艺术狂澜于既倒,扶教育大厦之将倾,将记入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册,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石。”

“当年的国立艺师生及其培养的学子已遍布全世界,其中不乏是国际和全国艺术大师,建议文产部门充分重视和利用人才资源,设立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和政策,携手国立艺专一脉相连的艺术院校,联系和动员海内外艺术人才,为昆明设计、制作产业化的画、音乐、歌曲、影视、雕塑、工艺品等艺术品,为昆明经济发展服务,集聚艺术力量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议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将安江村-晋城古镇–盘龙山片区规划建设打造成国际艺术旅游区,重点支持打造国际艺术大师成长足迹修学线路、艺术酒店、艺术特色街区、艺术体验工坊、艺术创客空间、艺术庄园、艺术博物馆、写生创作基地、艺术品集市、国际艺术节、国际艺术展会等艺术项目。建议涉外部门将艺术作为对外交流的载体,强化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人文交流功能,将昆明打造成为国际艺术之都。”

资料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掌上晋宁,昆明日报,昆明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