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仁和孙明经,以及他们在云南拍摄抗战民族工业纪录片

1943年,抗日战争愈演愈烈,日军的狂轰滥炸深入西南地区,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魏学仁与孙明经不顾个人安危,赶赴云南,在山洞中拍摄了一系列战争中的民族工业,有《防空电厂》、《长寿水力发电》、《机械制造》、《电话制造》、《铜锌铝》、《拉铜线》、《电机制造》等七部影片。这批影片向观众传达了中国人民面对战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利用天时地利,发展工业的聪明才智。当时的英国领事看到了云南山洞电厂的影片十分感动,后来将这批影片带回伦敦展映,反响热烈。

抗战期间,孙明经不畏战火,力求抢在炮弹之前记录下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除了上述几地,他还走访了乐山、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地,了解各地工业生产状况,其拍摄对象包含玻璃厂、纸厂、造船厂制碱厂、水力发电站、乐山大佛、黄果树瀑布、贵州地貌、重庆大轰炸后城市街头等等景象。所涉猎范围之广,可谓令人惊叹。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春,在外流亡近9年的金陵大学迁回了南京。孙明经沿途拍摄金大、金女大跋山涉水重返故土的艰辛旅程,与之前在成都拍摄的五大学联合办学的影像资料整合编辑,制作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有声片《民主前线》。1948年,又拍摄了影片《南京》。值得一提的是,《民主前线》影片中表现日军在重庆进行惨绝人寰的大轰炸的片段是世界上目前仅存的关于重庆大轰炸的彩色影像资料。

孙明经先生

——中国高校影音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孙明经(1911-1992),江苏南京出生,在其父母孙熹圣、隋心慈[1]的影响下,立志投身电影教育事业。1927年考入金陵大学学习,由校长陈裕光亲自为其针对以后即将从事的“电影教育”事业设计了长达七年的本科教育课程,他先后主修了化工、物理、电机、国文、神学、戏剧、音乐等多门课程,193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于理学院。1934年理学院创立“教育电影部”,孙即担任院长魏学仁的电影拍摄及电影教育助手,成绩斐然。先后协助院长拍摄、独自拍摄了百余部,翻译外国电影66部,其中孙明经独立编摄完成的50余部[2]。

在长期实践锻炼的基础上,1936年孙被任命为“教育电影部”专职负责人。1936、1937年是孙明经领导下的金陵大学“影音部”的“黄金发展期”,他们既对本院系、本校学生讲映自己拍摄的“教育电影”(不同于商业娱乐电影,主要以创作播映我们现在称之为“科教片”和“纪录片”为主的“电影教育”运动,积极履行以电影为媒介对学生及大众进行文化科学教育的传播宗旨),同时也对社会摄制、流通、公映影片以及培养影音教育人才。据统计,该阶段全国流通的教育电影半数以上均为该部提供,其中自拍80余部,非常优秀的,如: 1936《陶瓷》、《烟台花边》、《景德镇制陶》、《灯泡制造》、《电灯与气灯》、《日蚀食》、《健身运动》、《防毒》,1937《防空》,1938《自贡井盐》等。其中由院长魏学仁和孙明经等一同拍摄的《农人之春》,曾获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农村国际电影比赛会三等奖,是我国第一部获国际电影比赛奖项的电影及科教片[3];1936年院长拍摄的《日食》使用的是1935年刚刚发明的彩色柯达胶片,是全中国第一部彩色科教片,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记录日食的彩色影片[4]。

1938年以后,金陵大学被迫内迁入川,影音部先后在重庆、成都等地,继续其影音教育事业与电影创作实践,以孙明经为代表的影音教育前辈们,愈是艰难困苦,愈为电影事业、电教事业及抗战宣传事业殚心竭虑。1936年、1943年,在孙明经领导下,“教育电影部”与当时教育部社教司、西康省、国家资源委员会等分别合作,孙带领同事、学生曾不远万里远赴西康地区及华东、西南部分省份将民国不同区域的民情及现代工业发展情况摄制成“国情电影”,为现代中国的起步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中优秀的,如:1936-1943《西康》(该主题影片由8部影片组成,包括《西康一瞥》《雅安边茶》《川康道上》《省会康定》《金矿铁矿》《草原风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是目前关于藏区的最早的影像纪录)、《连云海港》、《中兴煤矿》、《故都北平》、《万里长城》,1943《防空电厂》、《长寿水力发电》、《机械制造》、《电话制造》、《铜锌铝》、《拉铜线》、《电机制造》等。

1940-1941年孙明经接受美国洛氏基金资助赴美国影片中心社和明尼苏达州大学视觉教育中心及其他电影机构考察电影及电影教育事业,并加入了美国电影工程师协会。1942年回国时,孙明经为金大购买了1吨重的设备和器材历经辗转运回成都,并带回了大量影音方面的前沿资料。回归后,孙明经正式担任金大教育电影部(后改名为影音部)主任、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全面负责金大电影及电影教育工作;同年,应专业发展之需要,率领同仁创办专业杂志《电影与播音》,成为目前所发现的当时全国由大学主办的唯一的学术性电影及电影教育综合性期刊,在全国相关行业颇具影响力,对外国人了解中国影音教育及影音事业也颇具影响力,美国国会图书馆曾派费正清博士亲赴金大购买该杂志数套收藏。

抗战结束后,孙明经及其同仁积极筹划金大高等影音教育的拓展与深化,但因时局关系长远计划暂时搁浅。1946年,年仅35岁的孙明经因其影音事业方面的卓越业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任为大众传媒组中国委员。1947年,孙明经拍摄了《民主前锋》,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纪录片,影片记录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等抗战期间在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大学一起联合办学及抗战胜利后重返家园的艰难历程。1948年,孙拍摄了他最后一部电影——彩色无声片《南京》。

1949年4月,南京解放。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孙明经带领金大影音部电影师生及设备北上,与其他相关兄弟院校一起、并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创立于1950年的北京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改称中央电影学校、1953年改称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被国务院批准改制升格为北京电影学院),创立了摄影专业,为电影学院的摄影教学教育做出了开拓性贡献。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反右斗争中,孙明经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79年被平反,时年他年近七旬,教过了他电影教育生涯中的最后一届毕业生——“第五代”。

1992年孙明经因病逝世。

魏学仁先生

魏学仁(1899-1987),字乐山,1899年1月26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我国教育电影事业和电化教育的开拓者。1914年入金陵中学,1918年入金陵大学。192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1925年,他获得美国洛氏基金会(Rockefellor Foundation)奖学金,芝加哥大学研究院,专攻物理学。成为光学家迈克逊(Mickelson)和热学家康普顿(Compton)的得意门生。192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任教。任金陵大学教务长、物理系教授,并在中央大学兼任教授。曾亲自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全日食的彩色电影,1930年起任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1946年代表中国赴美参加世界原子能会议及联合国会议,后留美考察。

1930年,金陵大学化学系教授康美森(J.C.Thomson)首先将科学电影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理学院院长魏学仁敏感地认识到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必将是加强科学教育极为有效的工具,决定予以推广。他与理科院各系教师合作,陆续引进多种教学影片,用于各课程的教学,并动员教师分头翻译,制作汉语本,使这种教学电影得以在全国推广。

在理学院成立后第二个学期,理学院在院长魏学仁的提议下,相继成立了推广委员会、发展委员会和交际委员会。其中,推广委员会在以后的公国中尤为注重发展科学教育电影事业,并逐渐将其作为该委员会最为重要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科学教育电影放映逐步走出课堂,服务社会,并由单纯的引进和放映影片转为自行摄制教育电影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推广科学教育电影工作成为理学院的一项重要事业。

1932年,魏学仁以及中国教育界、电影界多人接受了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倡议,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协会成立之初即提出两个口号:“教育要电影化”、“电影要教育化”,与理学院紧密合作,在我国推行和宣传教育电影。

1934年秋,经过理学院院务会议的决议,理学院主管这项事务的推广委员会正式改组为科学教育电影委员会(又称“教育电影委员会”)。1935年起,该委员会与教育部及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合作,社会服务量激增。

1936年,物理院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单位“教育电影部”,把有关教育电影和电化教育的工作更加推前一步。1940年,教育电影不改称电影部,任务比原来有所扩大,摄影、放映、推广各方面并重。至1943年底,教育电影部已摄制教育影片百余部,复制影片千余部。电影放映工作也蓬勃发展起来。1947年4月改称影音部,任务进一步扩大到电影和播音等各方面,并且注重影音手段的联合运用;不但用于教育,也兼及公众报到、大众传播和影音技术企业的改进。这使影音部有了较大发展,对教育、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936年6月19日,魏学仁以观察员的身份亲自参加我国日全食观测队,在日本北海道观察并拍摄到了世界上第一部日全食彩色电影。这部电影拍摄效果非常好,色彩还原很正确,是一部十分完整的日全食彩色记录的教育影片。这部名为《民国二十五年之日全食》的纪录影片,于1945年送去法国巴黎参加科学影片展公映。这是我国天文资料中一份极为重要的文献,也是世界天文史料中的珍品。

抗战期间,理学院迁往重庆和成都,魏学仁作为院长常驻重庆。由于魏学仁的学术地位较高、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因此他实际上成了金陵大学驻重庆的总代表。他与各有关方面广泛接触,结成友好关系,大力发展合作,有力地增强了理学院乃至整个金陵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为了解决当时图书资料非常短缺的问题,魏学仁动员了物理系、电机工程系及电化教育专修科的技术人员通力合作,设计制作出一批结构简单、经济适用的阅读机,于1943年春分配到全国几十个图书馆投入使用,再配合英美等国捐赠大批图书期刊的微缩胶卷本,解决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急需。

1943年,他与孙明经到川滇拍摄水力和火力发电厂,采矿冶炼,机器制造等我国初期现代化工业技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两人拍摄成7部教育电影。这些影片于1945年9月被送伦敦参加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10周年纪念公映。

魏学仁为人谦逊、随和,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理学院内,他对教师和教辅人员一视同仁,甚至拒绝大家称他为院长,一般只称魏先生,或者老魏。他把理学院的办学精神概括为5点:创造、苦干、把握时机、学时至上、理论实践兼有。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带领下,理学院在短短20多年中,虽受社会动荡的影响,但人能贯彻自主办学的主张,在各项事业上均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急需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