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豫源丨从三剑客的成功说到“电影也是剧”
三剑客的成功,固然不能否认是表演或布景的超越其他影片之上,可是我以为使它在银幕上能叫看客看得出神的最大的神力,还是它编剧成功的力量与情节穿插分配的得当——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电影里的故事,首先要含有戏剧性,还要把悲合离欢的事迹综错地表现着。可是把这种故事剪裁的得法,便成一个很精美的影片。如果剪裁的平铺直叙而过于呆板,那真要有堕入一般下流平淡无奇的影片的队伍里去的危险。三剑客其所以几年来永不失为有价值的珍品的原故,也就在此。看客们不要以为那飞来伯的表演使得你看得出神!因为他那全是技术的表演,他只使你好奇使你畏服别人不能作的“从轮船的窗口跳到海里”,“爬房顶”,“比剑”一类的表演。他的技术表演固然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不是在他的技术表演的背后还有一种“剧”的神力在鼓舞着看客们的情绪时,他也不过是如同猴子一般的玩耍罢了。
道格拉斯·范朋克:飞来伯
三剑客一开幕便有一种“剧”的味道捉着了看客的好奇心,因为它不像一般片子的那样一开头便先正式的向看客直接叙述故事的起源。它是一开幕便是到了剧的中途:那女裁缝私自把皇后的情书背着一群宫女呈交皇后,那是使看客多么惊异的事!于是全体看客每个人心中“倒要看个究竟”的念头便火一般的燃烧起来了。越演越繁的故事,各处都有很有系统的枝节相连着,不觉使人想到这个片子倒与莎士比亚的戏曲相似,为了这个意思的发现,便更觉三剑客的伟大。尤其例如那字幕上的“……于是四人飞骑,都为皇后尽力”等字样,简直更忘不了那种故事的派头的像莎氏名剧了。
陈豫源 《北平晨报》1932年1月31日
文章来源:公众号ID: 疯狂电影论 crazymovietalk
陈豫源,祖籍云南,1911年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一直从事戏剧表演与创作活动。抗战爆发前一年应云南省教育厅长龚自知之邀来到昆明,首先与几个志同道合者创办金马剧社:
1936年,25岁的陈豫源回到老家昆明,筹建起云南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并任戏剧电影科主任。借戏剧电影科首次公演《父归》《屠户》之机,陈豫源开始在昆明普及“凭票入场、禁吃零食、不携幼童、禁止喧哗”的现代剧场管理制度。
金马剧社和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戏剧电影科,是抗战初期的两个主要话剧演出团体。抗战爆发后,各类戏剧演出团体纷纷成立,参与抗战时期的戏剧演出。比如成立于抗战开始不久的云南学生抗敌后援会戏剧股、成立于1937年底的农民救亡灯剧团,以及成立于抗战之初的省立昆华女子中学剧团、云瑞中学刚团、省立昆华农业学校剧团、南箐中学刚团、云大剧团、求实中学剧团、省立昆华女子师范学校剧团等等,成为抗战最初两年的主要戏剧演出组织者。
陈豫源与曹禺神交已久,1938年7月,他带领戏剧电影科学生公演《雷雨》前曾去信向曹禺征询意见,曹禺不仅同意演出,而且还把自己应得的3%上演税捐出,以慰劳六十军抗日将士,令陈豫源称颂不已。在《黑字二十八》中,陈豫源不仅任导演之一,而且还登台饰演“夏晓仓”,此角在《全民总动员》演出时名为“侯凤元”,当时正是由曹禺饰演。 戏剧电影科学制三年,虽然只招收了一届学员,但却培养了包括龙显球、李文伟、马金良、郎蕙仙在内的多名话剧骨干,他们很多人日后都成为昆明剧坛的中流砥柱。
1938年以后,随着各类学校及机关单位等迁入云南,亦为顺应抗战宣传和娱乐活动的需要,各种戏剧演出团体相应成立。比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其先后成立的戏剧社团组织就有联大剧团、青年剧社、山海云剧社、联大联艺剧社(又名联大剧艺社)以及联大戏剧研究社。其它如同济大学战时服务团话剧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剧社(简称艺专剧社)、西南剧社、第五军抗敌剧团,“厉家班”京剧团等,多次参与云南各种戏剧演出。仔细考察抗战时期云南各类戏剧演出团体,以戏剧类型分类,大致可包括三类戏剧演出组织:话剧演出团体、京剧演出团体、云南地方戏演出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