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飞虎队”抗战的中国女兵 张凤岐


2010年,张凤岐因心脏病与世长辞,她生前曾说,一生中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一是参加“飞虎队”抗日救国;二是当人民教师为培养祖国下一代做了贡献。
这位老人,现安眠在上海福寿园文星园。2019年3月26日下午,65岁的陆伟俊老人携妻专程从上海到云南。陆老此行到女中,特地为其母张凤岐口述、陆老整理的《我,飞虎队女兵》第三辑搜集佐证材料。

在一张张珍贵的校史照片中,昆明八中和陆老一起搜寻、比对,找寻初高中六年青春都在女中(1932年-1950年称“昆华女中”)度过的张凤岐老人曾经的芳华。

“昆华女中是我度过青春时代的地方,也是我受到更多进步思想感染和熏陶的地方。”
“高中部不仅是整个云南省的重点高中,而且也是爱国进步人士的摇篮。”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云南省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吴澄,及辗转云南与北京等地为爱国抗日奔走呼嚎的爱国人士楚图南等,都在这座学校留下过革命的足迹。”
“昆华女中进步师生云集,爱国氛围浓烈。我和五姐在这样一所学校就读,自然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我们之所以都会走上爱国事业的道路,自然与在这样的学校中受到的感染与熏陶分不开。”

从昆华女中毕业后的张凤岐,顺利考入了国立云南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张凤岐成为美国飞虎队A.S.C(器材供应处)唯一的女性雇员,从事英文打字员工作,有关陈纳德将军签署的命令、进进出出的武装弹药、名目繁多的后勤保障等相关数据都出自她的手。建国后,张凤岐定居上海,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陆老说,《昆华女中毕业证书》和《飞虎队荣誉证书》是张凤岐老人一生珍藏的两件至宝。母亲在世时,多次叮嘱他:“一定要回昆华女中看看!”

文章原标题: 在飞虎队工作的中国女性
张凤岐之子 陆伟仪/口述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编辑

在外人看来,母亲张凤岐是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教师,从她的言谈举止中偶尔流露出的一些不一样的气质,可能会让人猜测她出身不凡。确实,母亲出生在昆明的一个书香门第,但真正让她不同的是,她在抗战时期的特殊经历——曾为“飞虎队”工作的中国女性。

了解抗战史的人都知道,在抗战时期,云南昆明是遭受日军轰炸最惨的城市之一。每当尖锐的空袭警报响起时,低飞而来的日军飞机向着昆明城区狂轰乱炸,机关枪对着地面扫射,老幼妇孺均是目标。刚刚以全省第六名的成绩考进了国立云南大学的母亲,目睹春城百姓不断丧生的惨状,大好山河被敌寇蹂躏,姐姐、姨父和表嫂更相继被敌机炸死,家恨国仇如烈火般煎烤!母亲毅然决定投笔从戎!

1942年母亲来到中国空军军官学校,成为保家卫国的一员抗战女兵。这所学校的前身为中央航空学校,是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抗战军兴,才改名为中国空军军官学校,有“第二黄埔军校”之称。1943年由陈纳德将军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我们所称的“飞虎队”历经解散归并后,重新整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仍用“飞虎队”称谓,在昆明巫家坝机场设立空军基地,与中国军民一起抗击日寇,只要有日军飞机出现在昆明上空,一定会遭到迎头痛击,令日军空军损失惨重。

此时,母亲经“飞虎队”中方管理人员王长升推荐,考入了“飞虎队”内代号“A.C.S”即器材供应处工作。供应处在一间用木板搭建的临时房内办公,50多名工作人员中只有5名中国人。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地方,母亲是除总机外唯一的一名女性。她的工作任务是每天不停地为前线战士协调补充弹药、器材,并汇总上报各类数据,大量武器、弹药的进出数目都出自她手。上班时,空袭警报常常响起,战斗机从头顶呼啸而过,敌机投下炸弹,飞虎队起飞迎战,工作人员则向机场附近的山上逃散。母亲和她的同事常常匍匐在地躲避空袭,到安全时再加班到深夜,可以说同样经受了战火的洗礼。

抗战胜利后,曾经坚持要在日本投降后才订婚的母亲终于与空军军官的父亲喜结连理。飞虎队也给母亲颁发了荣誉证书以及求职推荐信,凭这封信,她可以在中国境内任何一家海外公司找到薪酬优厚的工作,但母亲却接受安排前往上海国民党航空器材供应处工作,为此“飞虎队”专程派运输机将她从昆明送到上海江湾机场。这个在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办公的机构并没有存在多久就被撤消了。这段峥嵘岁月,激烈的战斗场景、跨国军人间的战斗友情,却给母亲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成了一名数学教师,但“飞虎队”的经历给她带来了麻烦。在文革动乱中,母亲被扣上了“美国特务”的帽子,被拷问:“为什么不去延安,要去美帝国主义的飞虎队?”母亲百口莫辩。也是这个时候,我们子女才知道她在飞虎队的故事。整整7年,母亲饱受批斗、抄家和软禁,落下了严重的心脏病。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到平反,恢复教师待遇。1977年在新闸路第一小学光荣退休。

退休后,母亲曾两度回到洒下春青与汗水的云南,凭吊旧战场,寻找当年飞虎队留下的印记,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作为上海唯一健在的飞虎队中方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庆祝活动,与越洋而来的飞虎队队员激情重逢,不久又与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女士会面,忆起那段烽火岁月,两位老人不胜唏嘘。

2010年母亲因心脏病与世长辞,她生前曾说,一生中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一是参加“飞虎队”抗日救国;二是当人民教师为培养祖国下一代做了贡献。

我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找到了一张她在“飞虎队”工作时的照片。这段经历是母亲的珍藏,也是她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个故事、这个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

文章来源:上海福寿园
张凤岐之子 陆伟仪/口述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编辑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