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一缕牡丹的芬芳——记南社名人李根源夫人石君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伴随一缕馨香,她从诗中款款而来,犹如牡丹一般美丽、温婉,在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历经风霜雨雪,依然美丽绽放,依然坚强如初。这样透着牡丹芬芳的女子便是南社名人李根源夫人马树兰。


  
马树兰(1894—1982),字石君,云南通海人,民国元老李根源夫人。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壬子年(1912),与李根源结为夫妇,次年随李根源赴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及刺绣。回国后随夫寓居苏州,治家之余专心学习国画,曾拜扬州画家薛少瀛为师,专工花鸟,喜绘菊花、山茶、海棠等花卉,尤擅长绘牡丹,画作格调雍容,清新淡雅。作品中同何香凝、章士钊合作绘画的“虎山图”最为著名;所绘牡丹四扇屏,得到章太炎先生手书“白头偕老”、“洛阳纸贵”等题词;抗日战争前在苏州所作的“白发丹心图”,李根源为之落款,章太炎先生题赐“白发丹心”四字,著名书画大家、学者钱崇威、谢稚柳、陈佩秋、严庆祥、黄葆戉等十六家名公为画作题跋,曾传颂一时。抗日战争时期随李根源迁居重庆、昆明,抗战胜利后曾一度在腾冲憩居,新中国成立后赴北京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随后与先生定居北京颐养天年,专心画事,经常向书画大家傅雪斋、汪慎生、董寿平诸先生请教,画艺大进,出版有《石君老人菊花画册》等。

  李根源,字印泉,云南腾冲人,国民党元老。1879年出生于腾越南甸右安街(现梁河县九保镇),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振武学校学习军事。1909年7月,学业有成的李根源回到云南后创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任总办(校长)。1916年后相继出任陕西省省长、国民政府航空督办、农商总长兼属国务总理等职。1909年11月13日,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人在苏州成立南社。这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据南社入社书记载,李根源是1913年由宁调元介绍加入南社的,先生自编年谱《雪生年录》中也有记载,时年先生三十九岁,其入社书号为670。


  李根源加入南社证书

  自1912年后,夫人马树兰便陪伴在李根源先生身边。无论是李根源东渡日本学习,或是活跃政界,或是驰骋战场,或是沉寂隐退,或是生活困苦,或是疾病缠身,夫人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先生。深情莫过于久伴,在当今这般浮躁的社会,年轻人们所理解的爱,似乎物质的追求、物质的享受大于一切。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夫人与先生简单而又不平凡的感情,夫人与先生点点滴滴的生活琐碎,夫人与先生共经风雨、共同进退的相随相伴,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女人用一生诠释着爱的真谛!


  李根源、马树兰夫妇于北京颐和园合影

  那时候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你侬我侬,忒煞情多”的炽热情感,最长情的告白便是相依陪伴;那时候他们没有鲜花钻戒,有的是相呴以湿,相濡以沫;那时候他们没有香车豪宅,有的是你外出辛劳,我守护着一家老小,顺便为你备一碗热汤。世间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夫人对先生的爱没有 “上邪!吾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信誓旦旦,有的只是用吾一生,倾吾所有的默默付出。

dav

  李根源、马树兰夫妇与部分儿孙合影

  1913年,李根源再次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夫人随先生前往日本。除照顾先生饮食起居外,坚持学习绘画及刺绣工艺。在日本期间,先生和革命党人经常在家里集会,商讨事情。由于屋内是榻榻米,进屋都得脱掉木屐,为了避开日本人的巡查,不暴露大家的行踪,每次集会时夫人都将所有人的木屐藏在和服里面紧紧抱裹着。时间长了,以至夫人胸部腰部全是坚硬的木屐留下的伤痕。夫人孙子李成兴(原名阙成兴)在北京与祖父祖母生活时,祖母曾讲述过那段往事,李成兴先生亲眼看到过祖母身上的伤痕。时隔几十年,李成兴先生回忆起那段往事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眼含泪水,心痛祖母的大爱及默默付出。当他看到祖母身上伤痕的时候,为祖父的伟大事业,为祖母的无私付出感动不已!原来爱是你只管勇往直前走,有我,你便无后顾之忧。


  马树兰作品

  (腾冲市博物馆收藏)

  1916年,李根源先生与夫人的儿子李希纲在日本出生,后随父母回到中国,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苏州度过。在东吴大学附中念书时,与蒋纬国同学,大学亦与其同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13期。军校毕业后恰逢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五军作战参谋,参加了印缅战役,为军令部作战厅中校参谋,后任第八军少将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李希纲在云南革命大学学习,被分配到云南省图书馆工作,因熟悉英文、德文,专管外文图书目录的分类。1984年被推举为云南省政协委员,又被黄埔军校同学会推举为成都分会理事长。

  李希泌是先生和夫人的次子,1918年出生于香港,在苏州念小学、初中后,拜章太炎为师,是章太炎在报刊登过的关门弟子。抗战初期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读书。1947年曾由于右任、张群提名,被选为滇西地区的立法委员。解放后随父亲去北京,在北京图书馆工作。这也恰巧发挥了李希泌的长处,从年轻时候就手不释卷,下笔成文。如果说,李希纲继承了李根源“武”的一面,那么,李希泌就继承了李根源“文”的一面,成为了父亲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得力助手。1983年,李希泌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同时晋升为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

  除了李希纲、李希泌两个儿子,先生和夫人还育有李希膺、李挹芳一男一女。孙辈中李成森、李成兴、李成大、李成康、李成渼、李成粹、李成惠、李成倬、李成宁、李成缙等都各有所长,在各条战线、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成绩。孩子们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也都离不开夫人的培育和教导。夫人在这个大家庭里,默默付出,豪无怨言,抚育儿孙成长,教导他们成才成人。原来爱就是拼将一生,牺牲自我,相夫教子,情牵所有。


  笔者与李根源孙子李成兴先生交谈马树兰往事时的合影

  “刚正”是李根源为官一生的品格,因先生的刚正不阿和凛然正气,在北洋政府军阀混战和曹锟贿选事件之后,先生无心政坛,于1925年退隐苏州。家人随同前往,在苏州葑门十全街(今苏州市十全街111号)新造住宅。这一所园林式住宅,以其母姓命名为“阙园”,李根源母亲阙太夫人即在“阙园”安享晚年,先生及夫人常年侍奉左右。自小祖母黄恭人就教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鉴略》《孝经》等,并以“勤朴俭肃”治家教后。先生受祖母影响甚深,虽官到农商总长、国务总理,却一生清廉自守,生活依然清苦俭朴。先生又酷爱金石、古籍文物,多次到各地名胜古迹察看走访,调查研究,费用开支也不是一笔小数目。稍有积蓄,不是周济亲友穷人,就是购置图书金石。因此一个大家庭的正常家用开销都是艰难维持,更无条件雇请佣人,于是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照顾家人饮食起居的重任就落到了夫人一人肩上。

  据李成兴先生回忆,祖父一生清廉,抗战胜利后住腾冲时,一家人生活十分俭朴,祖母就带领家人种植蔬菜花果。新鲜的蔬菜,香甜的瓜果,芬芳的牡丹,娇艳的山茶……永远地烙印在李成兴先生的脑海里。家里大小事务也都是祖母亲自动手,有一次祖母为家人做早餐,每个人仅有一碗米线,小孩子吃得特别香,祖母还在忙碌时,孩子们的一碗米线就吃完了,祖母见孩子们都还意犹未尽,就把自己碗里的米线都分给孩子们。对于这件事,儿时的李成兴并没有多少的在意,如今回想起来却颇多感叹,祖母就是以这样的小事情表达着对家里孩子的关怀与爱怜。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祖母给他们分食著名的“近月楼”糕点。当时一些喜欢丹青的文人或乡邻会来和夫人求一幅画作,夫人便会很用心地画上一幅牡丹或花鸟赠之,友邻便会回赠一些糕点之类的吃食,祖母便将这些糕点分给孩子们。在当时家中生活极其俭朴的时候,能吃上一口香甜的糕点便会欢喜得好些时日。就是这样一位拿得起画笔也持得了炊具的女人将家庭照顾得妥妥帖帖。原来爱就是为你挽袖剪花枝,也是为你洗手做羹汤!


  (腾冲贾志伟先生收藏)

  1927年4月10日,李根源母亲阙太夫人在苏州病逝,先生甚为悲痛,而“是时宅中一钱不名”,难以处理后事。后由李曰垓、尹泽新赴上海借500元回苏州,才将阙太夫人入殓。冷遹、俞寰澄各赠送1000元,始将善后处理完毕,引殡于石湖治平寺之听松僧院。后李根源看中了背靠太湖之滨的窟窿山脉的小王山,决定安葬母亲于此。1928年2月22日,阙氏灵柩迁运至小王山安葬。为纪念母亲,先生将母亲的墓尊称为“阙茔”。后又在离阙茔数十丈处建造祠堂,命名为“阙茔村舍”(现改建为李根源纪念堂)。先生在小王山守灵阙茔两年之久,因那里气候潮湿,住的时间长了,背上长疽,几日之间遍及全身,不得已才回城就医。在李根源病情危重之际,黎元洪、岑春煊、李烈钧、于右任、冯玉祥、朱益之、王治平等亲朋好友纷纷解囊相助。除了支付医药费之外,剩余的资金,李根源便用来修建母亲的墓茔。由于先生皮肤大面积腐坏,需进行植皮手术并输血。夫人没有任何犹豫,主动和美国医师苏迈尔要求献皮、献血。苏迈尔、李广勋两位医师甚是佩服夫人的胆量,又感动于先生和夫人之间的无私而又不平凡的感情,于是他们也都慷慨地为先生献血。通过七次手术,先生才转危为安,夫人才得以安心。原来爱是舍得为你流血割肉,只要你一世安好!

  由李根源长孙李成森先生和谢本书教授编撰的《民国元老李根源》一书中提道,明清之际,江苏苏州有四大家族,即彭、宋、潘、韩四大姓,而以彭姓为首。在清代苏州一地,共出现了22名科举状元,而祖孙状元及第,则仅有彭氏一家。夫人看上了彭元士家的大姑娘、二姑娘,很想给自己的儿子李希纲介绍一个对象。她先是托人去征求彭家意见,不料,彭家太太因两家家境悬殊,以“我家姑娘年纪太小,正在读书,不谈婚事。”为由推辞拒绝。过了几天,夫人亲自拜会彭家,见了彭太太,直截了当的说:“彭太太,今日我冒昧前来拜访,一来么,我的住所离尚书里不远,也算得上街坊,久疏通候,今日算是补上。其二么,树兰知悉尊府三位千金品貌双全,十分仰慕。树兰一无所长,但向来生性直爽,今日前来向彭太太有个非分之求,诚恳地想和贵府结为姻亲,小儿希纲,就学于南京黄埔军校,学业成绩优等。贵府三位千金,我个个欢喜,就晓不得希纲有没有这个福分。”马树兰走后,彭太太本不想答应,彭元士却看中李根源的人品和学识,又感动于李夫人诚恳的态度方始应允,同意将女儿望漪许配给李希纲。


  鹤庆画家陶薰赠马树兰仕女图

  (腾冲贾志伟先生收藏)

  婚事初定后,先生和夫人亲自到彭府谒见彭老夫人,向老夫人行跪拜大礼,并送去了聘礼,聘金3000元,这对于李家当时的家境来说是一笔不算小的数目,可见先生与夫人态度之诚肯!李家与彭家结亲后,李希纲仍回南京军校,彭望漪则入东吴大学社会系读书。先生和夫人对儿媳视如亲生女儿,彭家的几位姊妹,也由先生和夫人介绍分别成了家,大姐望澄嫁给了当时云南省教育厅长龚自知,三妹嫁给了章太炎的儿子章导,四妹嫁给了章导的同学陈定外,五妹望洁则嫁给了纺织专家李怀之。苏州第一望族彭家与清寒的李根源家结为儿女亲家一事,在当时曾传为美谈。

  滇西抗日战争期间,李根源先生任云贵监察使,在滇西组织军民抗战。1944年9月14日收复腾冲后,先生回家乡处理善后工作,夫人即陪伴先生回到腾冲,这段时期是他们共度的最平静祥和的岁月。1949年,先生曾到侨乡和顺的一所道观——魁阁小住,静心研读、潜心诗作。夫人相随照料先生生活起居。当由道观主持处得知,魁阁附近的石头山里都是香果树,花开时节,道观里养的蜜蜂便会去采来花粉酿造蜂蜜。香果花蜜不仅香甜可口,更有止咳润肺、治疗肺病的特殊功效。有心的夫人便将道观收取的蜂蜜全部买下,无偿赠送给有需求的乡邻。在当时战后的腾冲,物质匮乏、医疗条件极差,普通大众难以维持温饱,更无钱就医,夫人的这些蜂蜜无异于雪中送炭!这事是夫人孙儿李成兴当年曾亲身经历所亲见。古人云:“大爱无言,上善若水”,夫人亦如此这般“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在腾冲居住时,夫人深居简出,生活简朴,衣着淡雅,没有高官夫人的派头。李根源先生亦低调生活,从不请客,从不做寿。为避免亲友送礼,每年先生及夫人在寿诞时,都避居乡下寺院。1948年大孙女成华出嫁,夫人为孙女主持了最简朴的新式婚礼,仅以一碗饵丝招待亲友,拒收一切礼金,开腾冲婚宴前所未有的最为简单节俭的先例,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反响,以致很多富商之家及普通家庭都纷纷效法。儿女为表孝心非要为父母做寿的,所收取的礼金也都捐做公益慈善之用,在当时成为社会的一时风尚。李成华婚宴时所留下的亲友签名的红绸布,如今收藏在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内。

  据《民国元老李根源》记载,1950年6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第一届第二次全体会议,特邀李根源参加。夫人力劝李根源出席会议,说:“到北京祝贺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世人皆知李根源已到北京,表示拥护之诚,虽死亦荣。”夫人虽为女流之辈,却深明大义,颇有见地。因有了夫人的劝慰,李根源才在儿子李希泌的陪同下,前往北京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又辗转到苏州扫墓。1951年初离开苏州,经上海、汉口至重庆参加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由于重庆潮湿多雾,先生身体不适,经常生病。朱德闻讯,电告中共中央西南局统战部,护送先生到北京就医。自此,先生晚年一直住在北京,没有再回过苏州和云南。夫人和儿孙们也跟随先生到了北京,住进政府照顾安置的绒线胡同寓所。期间,先生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夫人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领有政府津贴。在1959年至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先生享受到了特殊的照顾,当周恩来总理获知先生生活有困难时,在当时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特批示管理局每月再补助先生颐养费100元。

  1960年3月,先生老年精神衰弱、大动脉硬化诸症并发,入院治疗,周恩来、朱德时时前往医院看望,特批示北京医院尽力抢救,精心医治。经过治疗,先生病情转危为安。以后每年夏季,夫人都会陪先生迁往政府特别安排照顾的颐和园介寿堂休养。期间,两位耄耋老人同游颐和园,相扶相携,颐养休闲,晚年生活平平淡淡却又深情满满,夫人在此期间还绘制了许多画作寄赠亲友。1963年春节,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举行春节招待会,邀请在北京的7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出席。李根源不仅被邀,而且还坐了首席。1964年元旦茶话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主持,李根源应邀出席,夫人陪同前往。朱德委员长与先生夫妇亲切交谈,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请摄影师拍下了这张师生叙乐的照片,发表在人民画报上。这是先生在世时所拍下的最后一张参与政治活动的照片。


  1964年春节,李根源及其夫人马树兰在北京老人集体祝寿盛会上与朱德同志合影

  1965年7月6日,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6岁。先生生前曾表示死后要“魂归故里”。这个“故里”既不是云南梁河九保(出生地),也不是腾冲叠水河,而是他的第二故乡――苏州吴县的小王山,以此可以永远地陪伴着他的母亲。以朱德委员长为主任的治丧委员会遵照先生遗愿,将先生骨灰运往小王山安葬在其母墓旁。先生的离世是夫人割舍不了的痛,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老伴就这样离开了。十七年后,也就是1982年,夫人在北京去世,骨灰也送往小王山,与先生合葬。从1912年与先生结为夫妇以来,夫人默默陪在先生身边五十三载,那是怎样的深情与厚意。原来爱是执子之手,与你共一世风霜,生则同衾,死亦同穴。

  集政治家、军事家及学者、诗人于一身的李根源,在政务繁忙、戎马倥偬之际,仍孜孜于学问,著书立说。先生在加入南社后,亦活跃于其中,作了大量的诗词。南社囊括了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提倡科学和民主、爱国与进步的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阐述了爱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始终不渝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因与南社人的诸多交往,先生的诗歌也受到南社诗歌的影响。《云南纪念会祝词》《叶星槎先生暨淑配伍儒人八秩双寿序》《祭黄上将文》《山西图书馆目录序》《与孙仲瑛书》等作品收录于《南社丛刻》中。据记载,1919年中秋,南社部分成员曾在吴江黎里结酒社,参加者有柳亚子、黄娄生、顾悼秋、凌莘子等13人,共作诗词50余首,汇集成《闹红集》。先生曾为《闹红集》题咏:湖上闹红十三贤,新诗句句尽堪传。何时有幸重归去,我愿相随黎里船。此外,先生与南社陈去病、高旭、于右任、宁调元等人交往甚密。夫人马树兰虽不为南社人,亦以南社人的精神为支撑,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李根源先生。


  
李根源,这样一位文武兼备、功勋卓越的国民党元老,用一生的努力、勤奋、智慧换来了一世的成就和荣耀。夫人马树兰,这样一位贤良淑德、精明能干的女子,用无私的爱、深深的情默默地陪伴着李根源在宦海几经沉浮,患难与共,直至终老。这样一位擅长于画牡丹的女子,其自身便是在诠释着牡丹雍容、高贵的性情!灵魂里散发着牡丹花的芳香!在岁月的长河中,优雅地、精致地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或雍容华贵,或明艳清丽……

  文图:杨丽娟

  责任编辑:杨耿耿 杨荣华

  主  编:张婷婷

  总  编:李成文

李根源(1879—1965),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乡),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

清光绪五年(1879年)6月6日,李根源生于云南腾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11月,入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9月,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民国六年(1917年)2月,到任陕西省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辞去其国会代表职,隐居吴中。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职。1965年7月5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

李根源是辛亥元老,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参与领导云南起义,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在昆明“重九起义”、云南军都督府建立、滇西问题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云之南华人网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