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我是如此深爱昆明

英国工业革命为导火索,
白人世界带来了人类第一次科技大爆炸,
短短百年的成果,却是人类5000年科技成果的几万倍。
这就是科技爆炸的恐怖之处。

李约瑟博士有这样一个疑问,
为何中国古代的制度、艺术、文化那么源远流长,
但现代科学的花朵却选择了在欧洲展开绽放?
这也称为李约瑟难题,
这个难题成为了近代社科研究最复杂课题!

【李约瑟简介】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995年),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照片背景】
抗战8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最著名的就是国立西南大学。一时间,大批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齐聚昆明,在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1944年8月,这位24岁便功成名就的英国近代科学家,与昆明这座西南边陲的名城结下不解之缘。在滇期间,博士拍下很多关于云南的风土人情照片,云贵高原的明珠昆明,也成为影响李约瑟博士一生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在李约瑟的镜头下,云南当年的科研状况、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以至于当时百姓生活的场景得以传世留存。在昆明期间,李约瑟待过国立西南联大,从剑桥大学来访的李约瑟,到中国后为西南联大极高的学术氛围和办学水准而惊异。
那时的西南联大不仅在文学、历史研究方面遥遥领先,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等学科也是全球瞩目。物理主要得益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基础,它曾是当时中国“最接近国际水平、最有望启渥未来大师的摇篮”

专家学者们的午饭吃的怎么样?那时的孩子们又是如何穿着打扮?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70年前,寻找隐藏在老照片中的答案。

【李约瑟眼中的昆明】
昆明平原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因为它很大,但又不至于大得你看不见边,以至辨别不出青山。无论白天黑夜风风雨雨,西山的悬崖峭壁都耸立在平原的西部。 …… 如果可以不把(中英科学合作馆)总部设在重庆,这里肯定是一个设总部的理想之地。
——摘自李约瑟《1943年2月-12月的书信摘录》


英国总领事A.G. Ogden站在英国驻昆明领事馆门前


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在昆明留影


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在昆明留影


许烺光博士和其他几位人类学家在魁阁楼吃午饭


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和许烺光博士以及一个小男孩(吴学周的儿子吴景阳)站在魁阁楼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部主任经利彬


云南省瓦窑乡,通向缅甸的史迪威公路某路段建设监理张国勋及其妻合影


曹天钦在去往位于云南平彝县(后更名为富源县)的低温碳化厂的路上骑着马


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华中大学的肖志德及其夫人Erica Hsiao在云南喜洲合影


华中大学的肖志德和他的夫人Erica Hsiao在云南喜洲合影


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和一位女性在云南某地石刻崖壁下合影


在昆明市呈贡县,几名当地妇女和小孩在自家的茅草房前


在昆明市呈贡县,几名当地妇女和小孩在自家的茅草房前


三个小朋友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合影:吴学周的儿子吴景阳(左),女儿吴宜南(中)和他们的邻居殷慕昭(右)


两个中国小姑娘在教室里做作业


在位于云南平彝县(后更名为富源县)的低温碳化厂办公室门前合影:吴学周(左2)、王学海(左3)、李大斐(左5)、Laurence Picken(右3)、曹天钦(右2)和李约瑟(右1)

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其对中国文化,科技做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自然》(Nature)杂志对李约瑟的评价是,“在20世纪,没有哪位学者像李约瑟一样,改写了人们的脑海中的固有观念,他把中国过去1500年的历史描绘、梳理,如画般清晰。”

2008年《南方周报》发表文章称:“李约瑟的仗义和丰功,值得每一个华人感戴和铭记”。

文章来源: 云生万象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